论就业态度与成功就业【摘要】就业态度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原因和大学生就业态度的主要特点,认真归纳了近年来大学生常见的七种不良就业态度,并提出了端正就业态度举措。【关键词】就业态度;成功就业;有效策略就业态度是指个体对就业及就业问题的看法和行为倾向,它包括:对就业的期望、对职业的评价、职业选择的标准及行为倾向、工作的态度与表现等。就业态度既是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也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就业态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就业态度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而且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就业能力。在外因和内因等因素已确定后,就业态度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第一能力,它直接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成功就业。那么,研究大学生的优良就业态度成为新时期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1.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原因1.1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外因外因指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外部条件和因素,它包括国际、国内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就业政策环境、大学毕业生供需关系与矛盾、个人的社会资源、社会的用人理念和人才观念等。1.2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内因内因指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内部条件和因素,它包括个体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准备。其中就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个人素质、就业态度、工作经验等;就业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思想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信息准备等。1.3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外因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对大学生个体而言,难以改变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只能认识它、适应它和利用它;而内因却具有主观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有效地改变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并为就业做好准备。外因和内因都会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但对大学生个体而言,起决定作用和主导因素是内因,而不是外因。2.大学生就业态度的主要特点2.1合理的就业态度大学生合理的就业态度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就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能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适用就业环境。二是基本摒弃了传统就业价值观的束缚,多元化的新的就业价值观代替了单一的传统的就业价值观。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读书即为做官”,“干部”、“公有”观念严重,“工商业”是受到社会歧视的。在许多农村家长的眼中只有四种职业:干部、教师、医生和工人。可如今,大学生已基本摒弃了这些观念,相反,企业家和成功商人受到大学生的特别钟爱和向往,“非公有”制单位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就业态度和观念的改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空间,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2不合理的就业态度大学生不合理的就业态度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功利性倾向突出。不可置疑,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功利性倾向也极为严重,经济收入的高低成为大学生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功利和急功近利的盛行,导致大学生对薪金与福利等物质因素的过分看重和期望过高,忽视了就业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忽视职业的长远发展。二是矛盾心理严重。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动机上考虑的因素太多,既要考虑职业发展因素,又要考虑经济实惠因素,还要考虑职业的地位、声望以及稳定等诸多因素,矛盾心理突出,目标不清,而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势必造成职业目标不清晰。同时,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就业举棋不定、工作心不在焉、跳槽频繁且缺乏规划,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七种常见的就业态度及对策分析3.1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态度是太看重第一份工作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态度常表现为大学生把自己理想的职业目标都锁定在第一份工作上,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结果找这不如意,找那不如意,容易产生失望、自卑和埋怨心理。现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机制灵活,第一份工作已经不再是终生工作,对于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届毕业生,若太看重第一份工作,希望工作一步到位,是不现实和不明智的。针对此类毕业生,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先解决生存问题和学习锻炼问题,再树立职业发展理念和眼光,好好规划职业生涯。二是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尽可能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或者相近的专业,积累职业能力,为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基础。3.2对待工作地的态度是太看重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对待的工作地的态度常表现为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地时,目光锁定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宁愿做都市的“飘族”和“蚁族”,愿意“窝居”在大城市,也不愿去二、三线城市,更不用说去广大的农村了。针对这类毕业生的选择,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从就业难易看。大都市和沿海地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不利于顺利就业,相反,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中国的广大农村需要人才,就业容易。二是从生活压力看。大都市和沿海地区虽然待遇好一点,但生活成本高,尤其是购房压力大;三是要用新眼观看中国。中国经济发展已全面开花,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原来相对落后的非沿海地区已非昨日,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县域城市的条件已不亚于大都市,尤其是生活和居住条件;对我们这些普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应该避开大都市和沿海地区,到二、三线城市或广大的农村,到中西部地区去就业,既有利于顺利就业,也有利于职业发展。3.3对待工作待遇的态度是太看重固定的货币工资对待工作地的态度常表现为:一是刚工作就想高待遇,把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重要标准,期望值过高;二是不能全面看待遇结构,只看重货币工资,忽视各种福利和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三是只看重目前的待遇,忽视单位的奖励制度和加薪制度,忽视职业发展后的待遇提升。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态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人才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改革,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珍世之宝”,大学生就业异常激烈,同时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不可能一开始就给高工资。二是要认识工作待遇的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待遇包括固定的货币工资、奖励、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好的待遇不只是体现在固定的货币工资上,对刚参加工作之初的大学生来说,吃和住的福利、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反而更重要;三是一个好的单位,应该有一个好的激励制度,不但有待遇的激励,还要有职位的激励,一个大学生也不应该只看到目前的待遇,还应看到单位的奖励制度、加薪制度和职位提升制度。3.4对待工作单位的态度是太看重大公司或国家机关对待单位的态度常表现为:一是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喜欢大公司,尤其是国有大公司和知名大公司,看不起小公司,尤其是看不起民营小公司;二是许多大学生一心想当国家公务员,毕业前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考公务员上,不做其他任何就业准备,一旦失败,焦急万分。针对此类毕业生的选择,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大单位大公司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是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社会知名度高,待遇高、福利保障全面等,有利于个人的学习、成长和生活;但不利的方面往往被忽视:大公司人才多,竞争激烈,进入门槛高;论资排辈严重,成长慢;分工明确,工作范围有限,学习和锻炼不一定多;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所以,应届生不容易进入大公司,也不一定有利于成长和脱颖而出。国有大公司更是如此!相反,小单位小公司,尤其是民营小单位小公司,与此恰恰相反。二是公务员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应届毕业生立马成功的把握性非常小。建议一心想做公务员的毕业生最好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同时由于社会经验丰富,认识更全面、更准确,笔试和面试的把握更大,成功机会大。同时,在报考公务员和考研的同时,也要准备其他就业方向。3.5对待岗位的态度是太看重舒适稳定和专业对口对待岗位的态度常表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许多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去生产、服务一线,总希望在机关从事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二是总希望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对口的工作不干。针对此类毕业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应届毕业生下基层是用人单位的一贯做法,先下基层也是个人成长的最好途径;二是中国高等教育本身就存在结构性问题,专业设计及其招生人数与社会需求不协调,人人都强调专业对口,是不现实的;另外,本科教育原则上讲是通识教育,非对口就业不一定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三是树立基层意识和先就业后择业意识,既有利于就业,也有利于职业发展。3.6对待跳槽的态度是缺乏规划且随意性强对待跳槽的态度常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跳槽太频繁,跳槽周期太短;二是跳槽太盲目,缺乏规划;三是跳槽不负责任。此类学生的就业态度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而且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不合理的跳槽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针对此类选择学生的建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好跳槽周期,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一定要坚持较长一段时间,才会有所收获;二是要选择好跳槽的区域和单位,要与自己事业发展目标相一致,如地方、行业、岗位等;三是在跳槽时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3.7对待环境的态度是不能使用企业的发展环境对待环境的态度常表现为大学生受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的影响至深,学生气太浓,在就业过程中或工作之初,没有及时进行角色转变,造成对就业环境的不适应,甚至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以学校人性化的制度比对企业经济化或严格的制度,难以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影响顺利就业。二是以学校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来比对单位的界限分明的上下级关系和存在利益冲突的同事关系,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三是以学校的轻松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来比对单位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能适应。针对此类学生的建议是一要尽快转变角色,从学生到职场的人的转变;二是要学习和理解企业的文化、理解企业文化,并逐步使用企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