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材概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三维目标1,掌握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深刻体味集中营的黑暗,恐怖,囚徒于其中悲惨的生活。3,结合历史,联系当下,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学生展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我们手捧印刷精美的课本,校园里鸟语花香,校园外车水马龙,一片和谐安宁的景象。战争这个词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也许只有在影视剧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他的狰狞,六十年的和平生活让许多人失去了对战争的畏惧,失去了对战争的警惕。为了记住那不应被遗忘的历史,为了更加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今天,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奥斯维辛,回首一段惨绝人寰的岁月,见证战争的残酷。(板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信息筛选:教师提问:1,通过课前预习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所认识的奥斯维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作者罗森塔尔又认为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我。明确: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板书:人间地狱)3,为什么作者认为奥斯维辛是一个不该有光亮的人间地狱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更深切的了解奥斯维辛。(播放视频)教师总结:通过视频介绍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奥斯维辛的罪恶,它确实是一个称的上是“死亡工厂”的人间地狱。4,这篇新闻发表时已是1958年了,离二战结束已经有13年之久,我们都知道新闻讲求及时性,对于奥斯维辛的滔天罪行已经有很都人进去过各种各样的报道,许都人都认为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为什么罗森塔尔他还要去写?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我。明确:课文第六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总结:对,我们简单归纳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和良知”。那么奥斯维辛是否真的没有什么新闻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继续阅读这篇新闻,新闻中罗森塔尔为了向我们展示奥斯维辛的罪恶,他又具体带领我们去了哪些地方?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实验室、绞刑室。5,罗森塔尔是否很详细的描述了这些地方?比如毒气室是什么什么样的,绞刑室里有几个绞刑架等等?明确:没有6,那罗森塔尔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阴森可怖呢?明确:通过参观者的感受。7,让我们从文章中一一找到描写这些参观者的感受的文字。(学生活动)大量关于参观者感受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集中营的惨绝人寰,同时也体现了本新闻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突破了“零度写作”,将自己参观集中营的主观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这也是本文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重要原因。我们现在就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这个可怕的地方。(幻灯片展示)毒气室焚尸炉: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据记载,奥斯维辛这里曾经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记录,试想这样一个情景:当门被打开后,几分钟前还是鲜活的生命,现在已经全死了,死者都呈现出一种半坐的姿势,尸体是暗红色的,身上呈现出红色和绿色的豆子,有的人嘴上带着白沫,有人鼻口流血,许多的死尸都是睁着眼睛,紧紧搂在一起,多么残忍的景象啊。而焚尸炉终日冒着浓浓的黑烟,一批批的尸体象煤炭一样的被运来,空气中散发着焦糊的特有的焚尸的味道。所以参观者的感受是从“开头不明真相的表情茫然到了解真情后的不由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是“特别的恐怖,终身难忘”女牢房:有多大?6英尺宽,3英尺高,一英尺等于0.3米,在1.8米宽,0.9米高的地方,每天要塞进去5到10人睡觉,没有铺盖,只能枕在自己的饭盒上,冬天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寒风烈烈。夏天空气混浊闷热,恶臭扑鼻。一天天一夜夜,这些人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个个瘦骨嶙峋,奄奄一息。同学们,他们也是人啊,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也会和参观者们一样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却叫不出来。长廊:还有一条长廊,长廊上有什么?明确:死难者的照片,他们表情木然,照相时没有喜悦,只有深深的绝望,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死亡在等着他们。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死亡与绝望的地方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的照片,她是什么样的?明确: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女生朗读)教师提问:当时她在想什么?而今她在奥斯维辛的这堵墙上又在想什么?在如此令人压抑的人间地狱,为什么作者忽然会给我们描述这样一幅美丽的照片,看到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明确:这是一个震撼的细节描写,在数以千计的死难者的照片里,竟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经化为灰烬,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被毁灭的,也许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走向死亡并不可怕,但当我们看见这样一个美丽的生命被活生生的迫害致死,每一颗心灵都会忍不住的颤栗。这就是集中营的罪恶,这就是战争的罪恶,在这里我们恐惧的看到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看到了人性中最残忍的一面。这些是老师想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有几位同学也想给大家讲讲他们所知道的有关集中营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感受。学生活动:《辛德勒的名单》男生视频加讲解“集中营故事两则”女生朗读加讲解《安妮日记》配乐朗诵加讲解教师总结:谢谢三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感人至深的讲解,听完他们的故事我们的心灵久久难以平静,为战争中的死难者,更为罪恶的执行者,我们感到深深的绝望。我们不禁要问了难道罗森塔尔写此新闻的目的就是给予我们绝望吗?当然不是,那焚尸炉上怒放的雏菊花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它用自己风中摇曳的身姿告诉我们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生命不会被彻底摧毁,无论法西斯有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人类生命的进程。也许这是作者于沉重的绝望中给予我们的希望。同时仅仅十三年之后作者就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集中营大门附近的草地上,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对于战争的罪恶,战争的可怕人们已经开始遗忘了。罗森塔尔饱含深情的写下这篇似乎没有新闻的新闻,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远离战争。小结:然而,当今社会战争依旧在继续,1994年“卢旺达惨案”中一百万图西族人被杀,伊拉克战火不断,阿富汗人民流离失所,车臣炮声累累,和平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人所期盼所向往的,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和平生活是无数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它来之不易,却脆弱无比,当我们在和平的生活中渐渐麻木了心灵时,请回首那段不堪的历史,集中营的上空依然有枉死者的哀鸣,空气中似乎还漂浮着焚尸的恶臭,这里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请记住他们,记住这段历史,因为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板书:奥斯维辛人珍没间————爱有地和什狱平么罗新森闻塔尔辛德勒的名单步骤一背景介绍:同学们好,首先请同我一起来看这张照片,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个穿着红大衣的小女孩,这个金发碧眼的可爱的小女孩身边林立残酷的党卫军,这对比鲜明的一幕来自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在这部采用黑白手法拍摄的影片中,只出现了两处色彩,第一处就在这里,下面我给同学们放一段影片,我们一起来寻找当这个小女孩和她的红色大衣再次出现时是在那里步骤二放影片播放影片时的讲解:辛德勒是一个有良知的德国商人,本来想凭借战争发一笔横财的他,来到波兰之后深深的开始同情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他倾尽家财,保住了几千犹太人的性命,这是发生在二战中的真人真事。播放完的讲解:同学们,我想你们已经找到了,当她再次出现时已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那一抹红色深深的灼伤了世人的心灵。这就是我带给大家的故事。两则小故事我要讲的是两则小故事:步骤一:读故事一步骤二讲解:同学们我们试想当这个党卫军听到小女孩的乞求之后,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后,我以为他会感动,我希望他会放了这个小姑娘,可是,在看到刚才影片中的那个疯狂狞笑的向犹太人尸体继续开枪的纳粹军官之后,我明白了,他们不会感动,因为他们的人性已经泯灭了。步骤三:读故事二步骤四讲解:我们试想,在集中营里幸免于难之后,佐尔坦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时,他会想到什么?这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家庭悲剧又何止千千万万?《安妮日记》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段日记,步骤一,介绍:美丽的安妮是个犹太女孩,家庭原居住在德国,纳粹兴起后避难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然而荷兰也是不安全的,为了保住安妮的性命,父亲将她藏在密室里达两年之久,安妮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在终日的恐慌与对未来的渺茫的期盼中写下了这本《安妮日记》。它不仅仅是一名成长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今天,我们一起回到1944年4月11日,这一天,党卫军已经站在了通向安妮密室的书架前,安妮似乎已经看见了死神在向她招手,幸运的是,密室最终没有被发现,劫后余生,我们一起看看安妮写下了什么?步骤二:朗读安妮日记步骤三:希望能够活下来,希望能为人类尽一份力的安妮四个月之后还是被捕了,在集中营苦苦挣扎了三个月之后,安妮死了。这时距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只有短短四十天。安妮的父亲侥幸逃生,离开集中营后整理了安妮的日记,余生的35年他都在为推广《安妮日记》而努力着,他想告诉世人,珍惜她女儿曾经渴盼的却没有得到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