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导师见面会上的发言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感谢学院的安排,让我有机会和大家聊一聊。我揣测,领导让我发言,是考虑我需要特别提高认识,因为在今天所有的导师中,我是唯一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对大学本科生的学习缺乏体会。下面是我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当之处,也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为硕士生和博士生配备导师,是已是司空见惯,但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还是比较新鲜。我学习了学校的文件,推行这一制度是为了大家更好地成长,也就是说同学们需要关心和帮助。有人说,人的成功需要这样几个条件: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监督、个人奋斗。虽然我们大多数导师既不高,也不贵,但是还是可以对大家有所指导和帮助的。解老师转发给了我2015级同学的一些困惑,更坚定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高中到大学,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学习形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我们学校正在推行学分制改革,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自由度将会进一步提升;但在自由到来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指引,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将会乘虚而入,继而则是盲目跟风和得过且过。这很像我们当下的法治建设,在社会转型的动荡期,更加需要权威的重塑。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同学们成长的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上,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们愿意伸出手去,帮一把,扶一步,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逼一下,踹一脚。第二个问题是同学们应当如何充分“利用”你们的导师。我记得,我们学院2013年就试行了这项制度,现在是更加规范了。从以往经验来看,本科生导师制能否成功运行,一半取决于老师;另一半则取决于学生。虽然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教师,都是非著名学者;但是凭借各位导师的学习经历、生活阅历和育人热情,还是能够帮得上大家的。关键是各位同学能否充分利用好你的导师。因为我没有想到更好的词,所以暂定为“利用”(“使用”更为不当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你要给人一滴水,至少要有一桶水;对于学生来说,即便老师给你倒出了一桶水,而你能吸收多少,关键则在于你是一块什么样的海绵。前几天,我和一些同学去参加模拟法庭比赛,和赛会的秘书长——烟台大学的宋振武教授简单交2流。宋老师说,指导老师很重要,但是不能过度指导,像有些代表队,指导老师代替学生撰写法律文书,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没有益处的。大学阶段,要尽快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为父母学,为老师学”转化为“为自己学”。请大家放心,学业导师不会限制你的自由,不会让你去当观众,不会强迫你参加你不愿意参加的活动。学业指导,侧重于启发和点拨。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老师直接告诉你答案的,对你帮助并不大;而你在老师的敲打下,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会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关于如何“利用”导师,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第一,要主动和你的老师联系,不要总是等着老师找你。第二,在你去找老师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吉林大学的蔡立东教授——现任吉大法学院院长说,他在英国留学时,合作导师约定一周一见,见面的时候,导师会问:“Whatisyourquestion?”如果有学生说没有问题,他会说,“Noquestion,Nodiscussion”。1932年,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先生给年轻人开出了三个药方,第一项就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很多大四的同学现在找不到毕业论文的选题。我提醒他们的是:三年半的时间里,有没有一个专业性的问题触碰过你的心弦?在平时你有没有进行过课本之外的阅读和思考?除了期末考试和司法考试,你是否曾有过更高一点儿的追求?也许,追梦人经常在现实面前碰壁,但正如冲突构成了戏剧的生命一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恰恰也是研究者的灵感源泉。若不是出于对法治精神的追随和对中国法治实践的反思,季卫东教授不会在客居日本时写出《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姚建宗教授也不会在读博期间完成他的成名作《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如果你理想不灭,热情不减,始终保持对于法学知识的天真好奇和对于法律实践的密切关注,我不信你提不出问题来。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为正义谋,而不仅仅是为稻梁谋。第三,要尽可能地“利用”你的导师为自己的学业服务。导师可能会帮助你解答一些人生的困惑或者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对你最大的帮助应该是在学习上。如果说解决思想或者感情问题,你们的辅导员更加擅长——当然他们也有困难——带的人太多,有时忙不过来——在他们顾不上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替补帮助一下;如果说解决专业问题,你的某一门课的任课老师应该更加擅长。学业导师对你的帮助不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方法的启3迪。你可能对导师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但是他在研究规划、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方面的经验会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我现在对14级的一名同学特别关注,因为她为了探索一个问题,已经查阅了50多篇论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0多篇)。她的动机非常单纯,甚至没有意识到“大创”活动和挑战杯的存在,就是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看一看在惩治外逃贪官的时候,能否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障人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希望能帮助她把这个问题做下去。第四,给你分配了导师,不会影响你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学业导师制对于导师来说,是责任,是义务,是最低限度的热爱,是必须履行的职责;但对于你们来说,则更多地意味着权利和选择。即便你不属于某位导师,但仍然可以就学习问题和他交流,他也绝对不会因为你不是他所负责的学生而不理你。因为你不是他直接带的学生,但仍然是他的学生。已经毕业的封蔚然同学,当时没有学业导师,但在座的很多老师,都对她的学业进行过课外指导。我没有给她上过课,但她经常就学习问题找我探讨。最后一个问题,是希望同学们在充分“利用”你的导师的时候,不要仅仅是利用你的导师。希望同学们跟随你的导师增进学业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我一直认为,大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对学生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我们学院的一位老师,在一次聊天中说过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我们做教师的,不就是希望将自己的思想传播给别人吗,除此之外,夫复何求?”从本质上来说,教学就是一个良心活,很多方面是不可能量化的。任何功利性的诱导或者警示性的驱赶,都隐藏着辱没斯文的风险。希望同学们不要让你的行为,为这种的无怨无悔而又难以计量的付出添加悲凉的色彩。首先,希望大家和你的导师交流的时候,能够礼貌一些。我们不需要什么客套,但是如果你通过邮件或短信咨询问题的时候,应该写上你的名字——至少让老师知道你是谁,这样如果他不方便书面回复,也可以约个时间找你面谈。其次,希望同学们在将来不要忘记为你付出过辛劳的人。也许你不喜欢他的性格,也许你不认同他的观点,但如果他曾经关心过你的成长,曾经点拨过你的思想,曾经用本该休息的时间解答过你的困惑,曾经担心你在考研面试中遭受不公正待遇而硬着头皮联系了交情并不是特别深厚的朋友,那么希望在你毕业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不要对他只字不提,不要在你读研或就业之后便杳无音信。上周四,我们度过了一个源自美国的节日。这个节日能够跨越国界,为不同4的文化和信仰所接纳,只因为它的主题是“感恩”。老师希望学生学会感恩,别无它图,仅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长为健全的有良知的人。懂得感恩,你才会孝敬自己的父母,忠诚自己的国家;懂得感恩,你才能更顺利地融入社会,更和谐地与他人相处,更充分地依靠团队的力量走向成功;懂得感恩,你才能在将来身居高位时依然为老人起身让座,手握重权时不会对弱者麻木不仁,作为著名企业家带领你的球队登上亚洲之巅时——不会因为你的王者地位而背弃和他人关于球衣胸前广告的约定。“要想照亮黑暗,必先保存火种”。最后希望大家怀揣梦想上路,带着感情学习,在学习中追寻公平,崇尚正义,信仰法治,通过学习爱上法学,并在法学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幸福!谢谢大家!2015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