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學史主講:侯小英hxy49@163.com参考书目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小学』的发展过程初级学校↓文字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学也。”『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1)说文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字样学(唐·颜元孙《干禄字书》)3)六书学(元·戴侗的《六书故》)4)古文字学1)“今音学”(中古音)(《切韵》、《广韵》)2)古音学(上古音)(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3)北音学(近音学)(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4)等韵学(宋《韵镜》)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2.方言学(钱绎的《方言笺疏》);3.词源学语源学(汉·刘熙《释名》、清·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念孙《释大》);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二、韵书为主的时期——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清代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如《尔雅》)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如《说文》、《方言》、《释名》)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研究趋向稳固、统一的阶段)5.元明时期(《中原音韵》是其中的代表作)6.清代(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色)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何为“训诂”?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借字义、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对古书字义的解释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析的材料值得注意先秦诸子的语言学理论孔子(“正名”思想)墨子(《墨经》)荀子(《正名篇》)第二节一、童蒙识字课本我国早期的文字整理工作:上古时期,黄帝史官仓颉周代,西周周宣王史官籀,《史籀篇》秦代,“同书文字”,李斯二、训诂书之祖《尔雅》《尔雅》的名称意义内容、体例释诂、释言、释训—————————————普通语词释亲—————————人的家族关系释宫、释器、释乐———人的日常生活释天——————————————天文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释草、释木———————————植物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百科名词自然万物社会生活《尔雅》的性质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1.“正名命物”2.解经《尔雅》的价值与局限价值: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3.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4.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局限:p15“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尔雅》的注释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现代周祖谟《尔雅校笺》(整理校勘)《尔雅》的影响“雅学”(主要包括广雅之作、仿雅之作、雅书注释研究之作)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相关历史背景作者“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扬雄《答刘歆书》)《方言》的内容和体例•内容:“绝代语”的释义;“别国方言”•今本《方言》共十三卷。大体卷一、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卷十二、卷十三释语词,卷四释服制,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虫。•卷一至卷十一的体例基本一致,每一词条之下,都列举有关方言区的词相比较,以通语担任释词。(例见p18)十二、十三两卷,大部分条目都是以一个单词来解释一个或两个单词,如:备、该,咸也。总的来看,在体例上仿照《尔雅》,大多是先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例如:《尔雅·释诂》:佥qian1、咸、胥:皆也。《方言·卷七》: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方言》中提到的四种语言现象1)通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名。这是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期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例如: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2)某某之间通语——这是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3)某地语——通行地区较小的方言,例如:叨、惏,残也。陈、楚曰惏。4)古今语,或称古雅之别语。《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1)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2)《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3)《方言》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作用(沟通古今)《方言》的影响•《续方言》(杭世俊)、《续方言又补》、《广续方言》;李实《蜀语》、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广州话本字》(詹宪慈)、杨恭恒《客话本字》、近代罗翙云的《客方言》•“子云《方言》虽亦古輏轩之使所有事,然惟一二附于经者,解经必用之非是类也。士固可以束而不观。”(清·齐召南《续方言·序》)《方言》的注释晋郭璞《方言注》清戴震《方言疏证》钱绎《方言笺疏》王念孙《方言疏证补》……现代周祖谟《方言校笺》第四节《说文解字》相关历史背景今、古文经学之争作者“五经无双许叔重”体例:1)部首、文字编排体例:“始一终亥”(部首的排列)“据形系联”(部首的前后顺序)“以类相从”(每部中文字的排列)2)文字体例:全书收正篆九千多,正篆并不限于小篆,还包括古文和籀文。正篆之外,又列或体、俗体、奇字。每部末尾注明“文若干”、“重若干”正篆字数异体字字数3)说解体例:“凡某之属皆从某”“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象形字“指事”、“象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指事字“会意”,“从某,从某”,“从某某”——会意字“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形声字《说文》对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的贡献:创学科通百科存古篆“达神恉”存古音《说文》的缺陷p34-36,又,有些字释义太过笼统、粗疏。有时用封建说教代替词的释义。《说文》的影响“许学”“说文学”仿《说文》之作,如:晋吕忱的《字林》、陈顾野王的《玉篇》和宋司马光《类篇》整理《说文》之作,如:大小徐、说文四大家第五节声训什么是“声训”?~指的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先秦,大盛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王者,往也。神所向往,人所乐归。(《春秋文耀钩》)•男者任也,子者孳也。男子者,言任天地之道,如长万物之义也。故谓之丈夫。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万物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大戴礼记·本命》)•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者,温也;君者,群也。王者黄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春秋繁露》)《释名》作者写作目的: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内容:解释各种名称的来源体例:全书根据义类分为27篇编排体例(分类)近《尔雅》,二者差别主要在于?(收词原则、释义方式)声训体例:①以同音字或近音字为训②以双声字为训③以叠韵字为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也。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公,广也。可广施也。含,合也。合口停之也。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月,阙也。满则阙也。礼,体也。得其事体也。价值?•《释名》是我国第一部以声训求语源的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同源词研究的开始,具有开创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功劳。•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清·毕沅《释名疏证·序》《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影响开创了以声训推释词源的方法,对后世语言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导了右文说和因声求义的先路。思考:声训和“约定俗成”原则的关系?第六节反切的兴起和四声的发现•反切产生之前的注音方法: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局限?“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则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清·陈澧《切韵考·通论》)《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注曰:“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珣,读若宣”;“觭,读为奇伟之奇。”•什么是“反切”?•反切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风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反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内因:汉语音节本身的特点外因:佛教文化的影响•反切的价值•在注音字母出现之前,反切一直是汉字注音的主要工具。(克服了之前的注音方法的局限)•反切法的创造,意味着韵书的产生已为期不远了。•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反切的改良•避免类隔。如:沓,长答反→徒答切•尽可能使二字连读成一音。如:传统韵书《音韵阐微》干古寒切歌安切官古丸切古剜切坚古贤切基烟切四声的发现四声的发现和如下两点密切相关:1)文学创作2)佛教传入第七、八节韵书•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韵书“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唐·封演《闻见记·文字》)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韵书•《切韵》系韵书•《中原音韵》系韵书切韵系韵书•《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平水韵《切韵》隋·陆法言《切韵·序》:昔開皇初,有劉儀同(臻)、顏外史(之推)……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以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舍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顏外史、蕭國子多所決定。魏著作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為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後博問英辯,殆得精華。於是更涉餘學,兼從薄宦,十數年間,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訓諸子弟,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屏居山野,交遊阻絕,疑惑之所,質問無從。……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剖析毫釐,分別黍累。……于時歲次辛酉,大隋仁壽元年也。从《切韵·序》可知:•编写过程•编写目的•编写原则•《切韵》的内容和体例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个(一说195)。注释简略,先释义,后出反切,如:混:流,一曰混沌,阴阳未分。胡本反。鲧:禹父。古本反。•《切韵》的音系问题《切韵》所代表的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音系。《切韵》音系虽不是一时一地的音系,但也不是各地方言和古今语音的随意拼凑混合。《切韵》的音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读书音系统。•《切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