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本知识(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的事物.(如建筑物,用品等)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事理说明文:解释介绍抽象性的事理(结合议论,来阐释事理)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用科学的平实的严谨的语言向读者进行解说。生动说明文:不仅有说明性的语言,而且还有描写、抒情等,文字极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三)理清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按照发展的过程来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按照工艺流程景泰蓝的制作按照认识的过程来写.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2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结构:A总分结构B分总结构C总分总结构2、递进式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限想到本质,后面的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万紫千红的花》3、连贯式的结构:各层次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承接。主要用于产品制作的说明文。(四)领会“十大”说明方法----------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作用:能够条理清晰,有条不紊,把说明的内容说清楚,避免了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作用: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易于读者接受。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3、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通过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目的,增强了说明的信服力,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并且还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作用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够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能够直观、形象、3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10、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其作用是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情趣性、权威性。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1、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2、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3、周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4、生动:说明文语言不仅使用了说明而且使用了描写、抒情甚至议论等方式,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体现在以说明对象自我介绍式的说明和诗词古文的引用,把说明对象说得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3、考察说明顺序。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见上面第一部分说明方法部分)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其后才有“生动”)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之一”、“大部分”、“全”表示范围;“大约”“可能”“左右”“也许”、“据统计”、“测算”等表推测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4(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或是与事实不符合、说法太绝对。(4)所以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具体方法同下)类型5、、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特点的词句,并体会。(1)解释这个词本来的含义(2)结合语境说明文中的具体含义(3)表达效果:具有……的意味、(把什么比做什么、把什么赋予人的行为动作)、(4)联系中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联系说明的中心和感情)类型6: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7、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1)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