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变,四次变化。(近代中国两次、现代中国两次)(1)第一次变化(1840-1911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影响中国。(2)第二次变化(1912-1949年):1912年后,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向近代社会生活过渡,但显现中式与西式并存、新旧交替的特点。(3)第三次变化(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社会生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4)第四次变化(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2.把握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征婚启示(1900)1、女子须天足2、女子须识字3、男方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再嫁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征婚人蔡元培征婚启示(1903)要求: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系出名门闺秀,举止大方,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征婚人章太炎大男子主义式男女平等式习俗风尚(移风易俗)外因:内因:经济政治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在同外国交往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探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因素2、变化的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移风易俗的政策和法令)民主思潮的促进(维、辛、新)。1、特点(1)受西方影响明显。(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发展不均衡。在空间范围上,在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清单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史观解读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的历史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温故知新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丁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例2】徐珂《清椑类钞》记载:“先有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结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题组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B【例1】有关右图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出现于19世纪末期D请回答:(1)判断图①、图②、图③各反映的历史时代。(2)图③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例3】阅读下列材料:图①长袍马褂图②西装图③列宁装答:(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图④红卫兵服装图⑤穿毛料大衣的皮尔·卡丹走在北京街头(3)判断图④、图⑤各反映的历史时代。(4)说明图④、图⑤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打破了个人崇拜,审美多元化。【例4】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时间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B【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①马车、轿子:传统代步工具②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以平、津、沪最多③自行车:19C中后期传人中国,20世纪初逐渐普及④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⑤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⑥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⑦火车: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⑧飞机:20C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航空网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发展⑩特点: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在乡村迟缓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更新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邮政事业①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②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正式办理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电信事业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办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人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线路与营业局、所继续增加③20C80年代后,通信技术和网络发展迅速④2003年,电话用户数居世界第一电报清单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清单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陆:①自行车(____________传入;_______以后自造。)②火车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__________: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_____________运动的蓬勃开展,快速发展时期。③汽车公共汽车:_______________,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自造:1956年,___________“解放牌”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2)海:轮船_______,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1872__________,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3)空:飞机民航事业始于__________年代初,____________覆盖大半个中国,1949后,几乎所有省。19世纪中后期50年代?收回铁路利权京张铁路上海在1924年出现长春第一汽1865年轮船招商局20世纪2030年代中期1865年,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船“黄鹄”号建成。该船除回转轴锅炉等所需钢材系从海外购进以外,所有工具和设备均是在没有洋人指导下自己完成的。“黄鹄”号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呢?说出你的依据。知识运用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探究二: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例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题组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A(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例2】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就把它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这一事件反映了()A.汽车的使用在中国受到封建意识的阻碍B.汽车的引进受到中国上层社会人士的普遍抵制C.汽车的引进不符合中国的国情D.汽车的推广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A【例3】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④减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例4】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AA二、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1、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原因(1)外因:①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2)内因:①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②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③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疑难突破3、影响(1)积极方面:①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②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2)消极方面:①有利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①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②200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已居世界第二位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大众报业的发展①西人办报: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②国人办报:1873年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影响最大广播影视的普及广播事业①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②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③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④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电影事业电视事业①首映:18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