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历史发展脉络基本空间结构: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741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历史沿革:元代——形成了有规划的胡同住宅区,元代将大都分为50个坊,南锣鼓巷以东为昭回坊,西侧属靖恭坊,其中部以南保持东西走向等距离的格局;通惠河穿过西南部,河道最快27米,后来遗为水沟,直至填盖铺路,即现东不压桥。明代——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初期——清代初期,南锣鼓巷属镶黄旗驻地,从乾隆至咸丰年,南锣鼓巷形成一条出售生活日常用品和服务业的街巷。一些达官显宦、富贾商人、文武官员在该地区居住。前鼓楼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沙井胡同前圆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历史沿革:民国期间——各胡同中四合院住宅变化较大,随着清室逊位,满族人失去俸禄,住宅屡易其主,一些新贵、军阀、富商……涌入京城,购置房产、营建住宅甚多,所建四合院不受封建形制的约束,尺度、间数、装修均从优,生活设施也较完备,现存尚好,适用的院落有些就是这个时期所新建或改建的。一般的四合院多因年久失修、陈旧破落或化整为零、分割出售,格局均改动,更因人口的骤增,院内住多户人家,沦为大杂院,社会各阶层人员汇入该地区,与原居住者形成以居住为主的混居地区。解放后——一些机关单位迁入该区,对一些地段进行了改造,拆除了一些重要的衙署、寺庙、四合院等。20世纪50年代中还将原通惠河后门桥阴暗的河段填埋,并逐渐在上面建造了房屋。随着城市建设的进行,各级政府投资对南锣鼓巷及周边街道进行了整治,改善了部分基础设施。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该地区东北角的菊儿胡同进行了有机更新的试探性改造。2000年有关部门又投资回复了后门桥两侧的惠通河部分河段,并使之与什刹海相通。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历史发展脉络规划沿革1990年北京市将南锣鼓巷地区列为北京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其制订了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对地段历史风貌保护及居住环境改善产生积极作用。限制商业产业发展,未对地段产业发展做出具体引导。2007年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为其制订了《交道口街道社区发展规划(2006-2020)》和《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规划(2006-2020)》实施效果评价针对片区居住情况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对古巷风貌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涉及片区产业发展和引导定位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1990年北京市将南锣鼓巷地区列为北京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其制订了保护规划。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历史文化价值评估历史价值评估:虽然历史变迁,该区仍保持了传统的胡同结构和大量传统四合院,是目前北京旧城保存最完整、好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其鱼骨式格局是元大都遗留至今的城市形态片段的活化石;地区内名人故居与历史遗存、遗址较多。该区在整个北京旧城保护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市级文物4处,区级文物12处,历史遗存、有记待考的32处。南锣鼓巷地区的文物多为名人故居,如清皇后婉容故宅、可园、茅盾故居等,其次为具有文物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般传统建筑与传统风格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一般现代建筑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保护区范围示意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保护区边界规划将整个地区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两个层次,并使之与古城整体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相衔接。重点保护区占地面积49ha;建设控制区占地32ha(以规划道路红线设计)。重点保护区主要包括区片内的主要文物建筑和质量较好的四合院,历史建筑和特色街道、胡同。建设控制区为规划道路红线范围内除重点保护区外的所有地段。建设控制区内的建筑或以改造成楼房,或现存平房的特色和质量均较差。规划指导思想:重点保护地区内的文物建筑和质量较好的传统四合院以及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普遍修缮政治质量一般的传统四合院建筑,改善环境,疏散人口,提高居住质量,逐步把该区营造成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四合院特色旅游区。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土地利用调整:外迁区内现有工业用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增设小型开放空间,停车场,保持地区内居住用地为主的用地格局,严格控制重点区内餐饮业的发展规模。控制区内大型行政办公用地的扩展,远期搬迁中央戏曲学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可保留其中部分文化设施和研究机构,如小剧场等,丰富该地区的功能,突出文化特色。严格控制地安门外大街、沿鼓楼大街、交道口南大街和平安大道两侧的商业,办公规模,以减轻交通和环境压力。————土地利用规划《交道口街道社区发展规划(2006-2020)》和《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规划(2006-2020)》——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2007年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2006年南锣鼓巷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主要内容:南锣鼓巷的形象定位为:大都之心,元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在近期和远期分别打造两个旅游产品,分别为南锣鼓巷创意文化长廊和胡同民居风情体验区。同时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倡导在南锣鼓巷中采取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混合商业发展模式。《交道口街道社区发展规划(2006-2020)》和《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规划(2006-2020)》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南锣鼓巷现状风貌分析图——南锣鼓巷商业设施分布图——南锣鼓巷建筑改造意向图——南锣鼓巷土地利用规划图核心保护内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物质形态保护内容:质量较好的四合院主要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特色街道核心保护内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物质形态保护内容:胡同及城市肌理鱼骨型的城市格局核心保护内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规划发展方向及核心保护内容文化形态保护内容:创意文化产业风情酒吧及特色餐饮胡同生活风情产业现状及分析: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分析商业规模:根据东城区政府2009年11月份统计分析,南锣鼓巷2009年预计销售总收入1亿元,税收20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全年累计客流达160万人次。经实地调研,南锣鼓巷主街2009年12月店铺总数共达到183家。平均每6米面宽就有一家店铺。酒吧,咖啡厅文化工艺品店会所客栈服装店特色餐饮产业结构:2009年北京市工商局东城分局调研显示:南锣古巷商业调研商户集中从事如下三类行业:第一,销售工艺品、服装饰品,占比38%;第二,咖啡厅、酒吧,占比38%;第三,餐饮服务,占比14%。少数从事销售定型包装食品,文化艺术交流表演和住宿等行业。产业现状及分析: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分析南锣鼓巷北区产业类型分布示意南锣鼓巷商业模式特点:服装饰品,手工艺品等突出个性,强调创意创新、创意餐饮。近三成创业者为80后一代,对当地的就业引导效果甚微,对片区精神文化氛围营造产生积极影响。主街商业大多服务于非本地人口,东西向胡同内部的商业多服务于本地人口。产业现状及分析: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分析——经营档次示意——经营面积示意——经营从业人数示意产业调整过程及动因: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分析1999年,南锣鼓巷第一家酒吧“过客”低调的出现在锣鼓巷的胡同里。老板小辫儿开店的理由很简单,为了有个地方跟朋友可以喝酒聊天到很晚,醉了累了倒地就睡。如果说小辫儿开店的理由简单,那么选择在胡同里开这家店,理由更简单。“开店的时候脑子里完全没有概念,那时候,我就住在这条胡同的小平房里,真是喜欢这个胡同,喜欢平房,喜欢身边有这么多老北京人。”在早期的一两家酒吧的带动下,逐渐的出现了更多的酒吧咖啡馆,继而“背包客”的增加提供了宾馆,经济型旅店兴起的动力,地理位置以及价格的低廉更加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继而促进了酒吧,咖啡馆的增加。而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本地居民也乐于出租门面或者自行开店,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循环的促进状态中,南锣鼓巷以酒吧街的形象逐渐的闻名。——过客老板小辫的论述自发形成阶段第一阶段:1999——20062002年开始,许多酒吧开始出现。2003年——2006年,南锣鼓巷的酒吧、咖啡店和其他小店已经增至七八十家,形成规模效应。几年的时间,路两旁盖起很多违章建筑。路变得越来越窄,南锣鼓巷变成了“大杂烩”。产业调整过程及动因: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分析本地居民对于商业利益的向往;胡同的传统风貌以及传统生活状态对于现代生活的吸引力;中戏,外交部宿舍,友好宾馆等单位人群成为最初酒吧咖啡馆开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动因:市场供给与需求平衡中央戏剧学院第一阶段:1999——2006产业调整过程及动因: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产业分析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以及建筑结构适宜酒吧业的经营特点动因:建筑条件第一阶段:1999——2006产业调整过程及动因: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产业分析周边区域原因紧邻后海,北海以及周边已有的商业聚集区。北京市娱乐场所的单一匮乏动因:区位因素北京市仅有的两处夜生活娱乐场所,对于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国家首都来说数量很少,大规模的餐饮及娱乐场所聚集区在北京的出现是必然的。什刹海酒吧街三里屯酒吧街后海风景区北海风景区王府井商业区第一阶段:1999——2006产业调整过程及动因: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产业分析产业变化:酒吧咖啡馆等餐饮业相继出现,形成规模效应,本地的对外商业(主要服务于非本地居民)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一部分的创意文化产业,内容涉及特色饰品,特色服装,创意工作室等。同时还混杂着传统的五金店,百货店,食品店等(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低档产业类型。土地利用变化:鱼骨型城市肌理中,南北向的主街“南锣鼓巷”大量居住转为商业,及餐饮用地。用地多为进深小,面宽窄,并沿着主街两侧分布较为均匀。胡同内部土地利用性质无明显变化。土地利用状况较为混乱,私搭乱建情况较为严重。产业推动力:这一阶段的商业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市场推动,属于自发形成阶段。沿主街居民在个例引导下或亲自开店或出租房屋进行店面改造,转为商业或餐饮业用途。小结:第一阶段:1999——2006产业调整的影响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产业分析关于核心价值的保护:物质形体要素:四合院民居——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主街上,占用原有建筑的山墙面。改造中存在好的案例,但是也不乏破坏古城风貌的案例,包括在色彩,门匾,门窗的部位。建筑改造以及立面设计没有统一标准,严重破坏了保护区,但是也为保护区内的古巷新增了元素;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得店面密度越来越大,店面面宽也较小,能够与中国传统建筑稳合。但是私搭乱建破坏了古巷的整体环境以及四合院民居。但是某些高档的产业拆除私自建筑,并进行庭院的重新设计,也使得四合院得到了较为合理的保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尤其以四合院式的历史建筑或为高档住宅,或为高档、大型宾馆、餐饮业功能。多数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城市肌理及传统胡同——城市肌理没有大的改变,依旧保持小尺度的界面;东西向胡同没有大量的产业进入,保持着原貌,而南锣鼓巷风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互通的尺度也没有大的变化,保护的较好;鱼骨型的城市结构——商业集中在主街上,反而强化了原有的城市结构。第一阶段:1999——2006产业调整的影响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产业调整及产业分析对本地居民带来影响: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政府税收,为政府进行旧城的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产业发展使得当地人一小部分获得了经济利益(店面租金或自己开店经营利润),但是产业变化解决的就业人口多为外地人口,对于区域整体人口贡献不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