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教育的含义1、广义: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考点二: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和人类共始终。(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考点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产生“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教育的起源学说(1)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2)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孟禄。(3)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3、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非独立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体现在无学校、内容简单、方法单一。4、古代社会的教育(1)古代产生了学校。(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具有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4)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考点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1)中国①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与“礼”,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②《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步教育专著。(2)西方①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是其“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②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提出寓教育与游戏。③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④昆体良:著有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2、创立阶段(1)培根: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了泛智教育和班级授课制。(3)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3、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②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3)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①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②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发现学习法。③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④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⑤布鲁姆:代表作《教学过程最优化》,提出掌握学习理论。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考点五: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教育结构。(2)生产力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考点六: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的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稳定和发展的舆论力量。(3)教育能够促进民主化进程。考点七: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整理、传承和保存文化。(2)教育能够传播和交流文化。(3)教育可以选择、改造和提升文化。(4)教育更新和创造文化。考点八: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考点九: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考点十:旧中国现代学制改革与发展1、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未实施。2、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考点十一:义务教育的特点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考点十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考点十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观点: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和涂尔干观点: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考点十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考点十四:课程的类型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2、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次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4、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考点十五: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组成学科,课程是把众多学科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组织起来,使学生能先后或同时学习各门科学。2、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课程设置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重儿童的心理结构。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考点十六: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含义: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含义: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含义: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考点十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具体要求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具体内容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革。3、综合实践活动课考点十八: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十九: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考点二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考点二十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核心阶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考点二十二: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考点二十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地教。2、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3、分组教学制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4、设计教学法由克伯屈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5、道尔顿制由伯克赫斯特提出,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6、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考点二十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1)地位: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2)课的类型: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和复习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趁机的检查与评定考点二十五:教学评价的种类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学期开始前)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总结性评价(学期末)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用常模参照性测验评价)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评价)3、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分为: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外部专业评价)考点二十六: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考点二十七:品德形成的三阶段1、依从:分为服从和从众两种,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认同:实质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是试图和榜样一致。3、内化: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考点二十八: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2、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4、公正阶段(10-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考点二十九: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10岁以后)阶段3:寻求认可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4:维护权威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6-25岁)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考点三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考点三十一: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6、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7、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想结合原则9、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10、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考点一:感觉的一般规律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1.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差觉,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2.关系:差别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考点二:感觉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补偿5.联觉:指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考点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对象+背景2.整体性: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的作用3.理解性:强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4.恒常性: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考点四:注意的分类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考点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分配考点六:记忆的分类根据保持时间的不同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编码方式主要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的核心系统。时间很短,不超过一分钟,容量有限(一般是7±2个组块,平均值为7),编码方式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也称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容量无限,编码方式主要是意义编码为主.考点六: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考点七:遗忘的规律1.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发现人类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后人用他的数据绘制了一条曲线,叫遗忘曲线,我们要做到的是及时复习。2.影响遗忘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