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教研路风劲帆正好远航——北关小学实施校本教研工作的汇报二0一0年十月二十八日宁强县校本教研工作经验交流材料-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校本教研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近年来,北关小学牢固树立“科研兴校”意识,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拓宽教研活动渠道,确立了“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教研工作思路,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实践提升,着力培养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业务精湛、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科研队伍。努力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发展。一、健全机制,让校本教研有章可循为使校本教研的效能最大化,我们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建立形成规范的、科学、系统的校本教研机制。1、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学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主抓、教研室和教导处具体实施的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研主任、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分层负责的校本教研网络。明确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责和任务。同步推进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使校本教研常规化,教学常规教研化。2、建章立制规范校本教研管理。为了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北关小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自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制度》、《教研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形成积极的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切实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的持续、高效发展。3、强化培训,构建教研队伍。学校不断强化培训,构建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组长、市级“名师”教学能手为主体的教科研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科研人员的学习。鼓励和支持教科研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校际交流。建立教科研人员学习制度,每个教科研人员每年要读1—2本教科研专著,每年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带头在网站上交流论文2篇以上。二是以课堂为基础,开展大规模的教学比武、说课竞赛、优质课比赛、基本功大赛和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比等活动,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认识,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建设一支知识视野宽泛、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科研教师队伍。-2-4、注重过程,狠抓落实,确保教研活动实效、高效。在组织方式上,我们根据新课标对语数课程年段目标提出的不同要求,全校共设八个教研组。教研组与备课组交叉开展活动,单周教研组活动,双周备课组活动,这样教研组与年级组、备课组有机协调,既有纵向交流,又有横向研讨,构成了我校教研活动的研讨网络。在内容要求上,我们要求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主讲人,有过程安排,讲求实效,活动形式有课例研讨、专题讲座、观看名师课堂实录、课题培训、读书交流等。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完善集体备课,让教学资源共生共享新课程实施以来,面对崭新的教材、全新的教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老师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各自为战”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于是“集体备课,同步研讨”的备课方式开始走进我们的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集体备课一定要加强管理,否则,它不但不能发挥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作用,还会沦为一种形式。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他的缺点在于有可能弱化教师个性特点。我们认为集体备课的关键环节是“集体研讨”、“修改使用”和“教后反思”。而集体研讨又必须建立在认真研读教材、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研读教材”就没有有价值的讨论,没有“集体讨论”就不是集体备课,没有“修改”就体现不出教师的个性特点,没有“教后反思”就没有自我提高。我校的集体备课也是在反思中完善,在探索中前进。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研读教材—单元讨论—形成教案——集体说课—修改使用——教后反思”的备课模式。学校选拔业务突出、勤学善思的骨干教师担任备课组长,开学初制定备课组活动方案上报学校教研室,学期中组织好每一次集体研讨。研讨活动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程序。开学初的研讨必须对整册教材进行把握,根据本年级学生情况分析确定本学期的教学设想。每一个单元备课之前要进行研讨,对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学法、教法及学生双基能力培养等初步达成共识,该单元主备人会在此基础上再次研究教材,备出自己的个案,然后大家再进行交流,由主备人发言,谈教材分析、教学流程及其他设想,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思维不断碰撞、交流,最后组员相-3-互借鉴、取长补短,进行再加工后形成自己的执教教案。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各班进行单元检测后一定会进行反思性研讨,分析、梳理存在问题,在制定下一单元备课计划时进行弥补和改进。这种“集体备课,同步研讨”的备课模式在我校持续几年来已经被老师们广泛接受,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推动了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三、“同课异构”,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同课异构”活动在我校实施两年来,已经成为一项常态教研。此项活动每学期一次,由教研室统一安排,以年级组为单位灵活开展。同年级同学科老师,选择同一个课题,各自备课,然后执教同一节课。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相互切磋、边教边研、不断提高的过程。先执教者起到教学引领的作用,后执教者可以择善而从,并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努力把课上得更完美,这样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2009年以来,张红艳、李媛媛、赵竹娟老师共同执教的二年级语文《称赞》一课,展示了三位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采,陈浩、张红霞、周军老师教学的《平移和旋转》也很好的体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他们在相互借鉴和共同研讨中实现了“一次比一次更自信、一节比一节更完美”的进步。同上一节课,由于同年级老师对同一册教材理解相对透彻,把握较为准确,再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最深刻,反思也更具体,当然收获也最大。在这个过程中,年级备课组的老师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对教学策略的选取、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疑难问题的交流研讨等,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理论素养,真正实现了同伴互助。通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我校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已日趋成熟,在去年4月份教研室组织的全县“同课异构交流研讨会”上,我校教师张红霞、周军、李艳华老师分别做了数学课《字母表示数》的示范教学,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好评。四、课例研讨,让课堂研究有的放矢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加强教学研讨。课例研讨,是我校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学期教研组计划中会详细列出各学科各学段的研究课,其内容主要来自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和难题。教研组梳理后,确定每段次研究重点,研讨模式是“一课三研三讲”。第一次,执教者课前先在备课组内说课,其他教师有准备的交流、研讨,提出修订意见,然后在组内试讲,课后进-4-行反思。第二次,该教师在学段教研组活动前一节课作研究课,课后教研组及时进行评课。第三次,经过两次讲课、研讨反思后,教师再次在全校做课,本学科全体教师和主管领导参与听课,同时进行录像。课后评议环节,老师们对照录像从教学方式的更新、课堂主体主导地位的体现以及对教材、学生、文本间的对话进行详细评议。玉不琢,不成器,这样,经过反复打磨、精心雕刻的一堂课,对教者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次质的飞跃,对听课者也是一次受教获益的过程,这样的研讨课深受老师们欢迎。夏芳老师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周云老师的《秋天的雨》、周军老师的《小数点搬家》、李艳华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彭婧老师的《荷花》课堂实录获国家级三等奖。杨华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现场利用远程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与中山街小学等市内五所学校进行了互动交流。五、“蓝青双馨”,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校教师平均年龄较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0﹪。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为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激励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学校制定了“蓝青双馨”工程实施方案,确定“一年合格,三年称职,五年成才”的目标,以一学年为一个阶段逐段考核,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成长。1、开展名师引领。我们提出了“年轻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理念,每学年都要组织“师徒结对”活动,签订拜师协议,承诺双方每周听课不少于10节,提倡“推门听课”,学生或师父可以随时进班听课,课后及时评价交流;同时,徒弟承担校内外公开课时师父也要做好相应的辅导,有义务帮助徒弟分期达成培养目标。学期结束由学校教研室组织一次汇报交流活动。每学期末师徒要将过程档案上交学校教研室,学校将进行逐项目标达成检查并纳入个人考核结果。学校每年都会对新聘入老师进行岗前培训,再上汇报课,视本人情况指定指导老师,将他们纳入“蓝青双馨工程”管理。2、组织外出培训。为了加快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每年我校都派出教学骨干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近几年来,我校教师仅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各种培训就达50多人次。我们要求凡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在校教研室填写登记表,培训后撰写心得体会。学校还安排培训-5-教师,在全校教师业务活动时间向全校教师汇报或作示范教学,做到“培训一个人,提高一批人”。3、加强自主学习,实行目标管理。我们提出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教师一学期必须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论文、一个案例、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撰写教学反思不少于课时数的三分之二,听课数不少于15节,读教育专著不少于一本。我们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足迹》。对年轻教师我们在严格执行“五个一”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年轻教师坚持写教学随笔,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30节。学校还为每个青年教师建立《成长记录手册》,内容包括个人发展规划、个人成长感言、论文、教学设计、反思和案例、个人特长作品展示、培训心得等,提高青年教师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能力。学期末,学校将对教师达标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兑现。目前,一种爱读书、勤学习的良好风气正在北小形成,一批爱学习,肯钻研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青年教师杨雪丽老师爱好读书写作,她把这种理念带进了自己的教学中,从一年级起就教学生读唐诗、背三字经等,率先开始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之路,四年级时,她们班在全县“小学语文年会上”上成功展示了“佳文古韵香满路,名篇美文育新人”国学经典诵读主题班会,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杨老师还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诗朗诵节目“那一刻的记忆”朗诵词、散文诗《回眸》、诗歌《献给宁强教育之歌》,在各类演出中受到了好评。安莉老师勤于学习,善于钻研,从教不足十年,在省、市、县发表和获奖论文、教学设计20余篇,两次获县级“教学能手“称号,多次承担学校对外公开课和送教下乡活动,由一个普通数学教师成长为北小的教研室主任。学校对这些教师做到“放心、放手、不放松”,给他们“指路子、定步子、压担子”,搭建平台,使其早日脱颖而出。六、课题研究引领校本教研纵深发展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更能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使校本教研更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校坚持不懈地抓好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升了校本教研的成效。1、做好省市重点课题研究。2006年5月我校所承担的“十五”省级课题《小学语数教学与多媒体整合研究》顺利结题后,2007年3月语文教-6-研组成功申报立项的“十一五”课题《小学语文多媒体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也于今年4月顺利结题,并获得“优良”等次。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基地学校。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2、切实抓好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工作。我们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意识。我们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向教研室申报立项了二十四个微型课题。针对各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确定个人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学校教研室对小课题研究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