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与新战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孝德教授博士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问题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三个阶段二、中国改革模式:鸟笼结构改革模式三、中国市场模式:嫁接再生市场模式四、中国增长模式:资本主导的导入增长模式五、挂点转型与中国模式的再创新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经济改革三个阶段示意图启动与激活奠基与建构整合与创新1978——19921993——20022003—2010第一阶段:启动与激活•启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实现从政治中心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激活:以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起始标志的,启动家庭联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定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深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经济改革的三个战略与选择选择最需要改革、改革成本最低、改革收益最大的农村,启动了中国的对内搞活的改革的历程。选择具有地缘优势、计划体制障碍最小、实验成本最低的深圳,启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改革历程。选择阻力最小、风险最最低的双轨制改革,实现了体制内与体制外资源的最优配置,启动渐渐改革市场化进程。启动改革的成功,形成了巨大示范、激励、激活效应,由此顺利地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走向不归之路。市场体制建构的五项改革─市场经济细胞再造:建立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调节机制形成:目前95%以上的商品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调控系统。宏观调节由主要依靠计划指令和信贷规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转向综合运用发展规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手段。宏观调节重点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节市场供求总量变动。市场体制建构的五项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1989年至2001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仍达到9.3%,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由第八位跃居世界第六位。•外贸出口1989年525亿美元,2001年达到2662亿美元,1979—2001年平均增长15.4%,在世界上的排位,1978年列世界第27位,1989年列世界第11位,2001年列世界第6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厦初步建立示意图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新农村建设政府市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放权让利改革价格体系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统筹与整合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六个统筹与整合在空间结构上: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准,进入全方位、立体式开发时代。围绕以人民币汇率改革、贸易摩擦、资本市场开放等问题调节国内外关系。在区域结构上: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与中部崛起战略,解决区域增长协调问题。在城与乡关系上:城市化战略实施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解决城乡统筹的问题。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六个统筹与整合在人与自然关系:“十一五”把能耗与环保指标纳入考核指标。1988年,从建设部分离出来,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2008年大部制改革,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国土功能区域规划。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上:建设和谐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管理改革。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得税调整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二、中国改革模式:鸟笼结构改革模式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模式演化启动与激活奠基与建构整合与创新1978——19921993——20022003—2010鸟笼改革模式嫁接市场模式导入增长模式两端锁定、中间搞活的鸟类改革模式上端改革:意识形态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市与国有企业改革下端改革:农村承包制对内搞活对外开发1、界定改革不能突破上限保证改革既定目标的实施中国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中国改革方向的重大政治方针,从经济学角度看,也是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能利用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资源的最大可能性边界的界定。华盛顿逻辑和华盛顿陷阱华盛顿逻辑:纯市场目标的改革——政治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启动政治改革——解除政治控制——形成市场条件——移栽纯市场制度华盛顿陷阱:启动政治改革——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对百年历史选择的否定——引发民族纠纷和社会动乱——对执政党权威和能力的否定——引发重组政党和重组政府——突破改革的边界——陷入政治秩序与经济秩序的重建中——百年积累形成的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被颠覆性的摧毁——经济衰退、社会动乱。四个坚持与邓小平逻辑工作重心转移——意识形态调整——替代政治体制重建——避免陷入宪政改革陷阱——启动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渐渐改革轨道。四个坚持——对百年历史选择的肯定——对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肯定——对执行党政府权威和能力的肯定——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肯定——才能对计划时期积累的社会资源进行利用——为经济改革提供稳定政治环境、提供物质资源。2、中国改革上限是对中国改革资源保护的安全线制度的资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百年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社会成本获得的。民族资源:民族统一和独立:组织资源:政府组织的双重功能:管理经济的功能和维护民族统一和保障社会稳定安全的政治功能。经济资源:计划经济双重功能:原国民财富的保存与增长的载体,也是改革的对象。3、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改革的下限一是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中国的改革建立起了一道下限锁定政治和经济安全防线。二是在80年代成功的农村改革为市场经济前期发育提供了酵母。三是农村改革的显示出的制度创新效应,给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形成极大激励动力。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乡镇。”(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38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邓小平4、在界定边界、廓清改革空间的前提下,形成了稳定两端,中间搞活的鸟笼结构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启动中国改革过程中,中国选择的从高端意识形态调整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确立,到底端中国农业改,是中国改革最具有创举的两大改革。正是两个系统的改革,不仅成功启动了中国的改革,而且也成为将中国改革导入成功之路的奠基工程。这两项改革成为中国嫁接模式结构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从1984年到1988年,经过农村改革、政府放权让利的改革、价格改革、全面激活了被计划经济体制抑制的经济增长活力,市场调节的作用开始启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从7171亿元增加到14928亿元;增加了2倍,国家财政收入从1642.86亿元增加到2357.24亿元;增加1.4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3376.4亿元增加到7440亿元,增加了2.3倍。外贸进出口总额从535.5亿美元增加到1027.9亿美元;增加2倍。实际利用外资从27.05亿美元增加到102.26亿美元,增加3.7倍。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200%。三、中国市场模式:嫁接再生市场模式组织理论:自组织与他组织自组织运行机制:在没有中心控制下的,在自发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多次博弈中整合出组织的目标。他组织运行机制:以形成权力垄断集团为中心设计出共同遵循的社会规则和目标。整个组织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形成的强制力。使组织在确定性指令和范围内活动。自组织功能:有利资源与财富集聚、学习传承、应急管理、长远宏观问题解决他组织功能:有利于资源与财富创造、创新与冒险、短期与微观问题解决市场分类:原生市场与再生市场原生市场经济成长的制度是容许社会个体的创造性自由地发挥,容许在不断地试错中进行选择,自下而上民间的自主选择力量大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控制力的制度体系,而鼓励原创和冒险的是原生市场制度形成的文化环境。再生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则,是必须有一个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秩序,能够有效组织全社会学习的权威政府,使民间自由选择和观念更新限制在有利于学习的范围内。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导控力大于自下而上的民间选择力的制度体系。再生市场经济分类:移栽与嫁接东欧市场模式:休克疗法的移栽再生模式将建立的市场经济过程看成是西方原生市场经济的整体还原过程。认为西方经济学给定的理想市场模型,是唯一可选择的改革模式。只要按照这个理想模型来建立市场经济,自然会获得理想市场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增长。按照这个思路,市场经济的改革就会走向“先破后立”的改革之路。为了创造出与理想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就必须对现存的不相匹配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进行先破后立的改革。这就是经济学界所讲的激进式“存量改革”。或者形象地说是一种“制度移栽改革模式”。中国市场模式:存量渐渐改革的嫁接模式。将转型国家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既存的文化环境与导入的市场制度两个方面不断磨合、整合的过程。在导入制度与本土的制度、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本土化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这个思路的市场经济改革就会走向“先立后破”改革之路,即在现有制度的框架中,根据改革的需要,不断导入新制度,在新旧制度的不断整合中,不断地创造新制度成长的条件,渐渐地实现新旧制度的交替。这样一种改革模式,就是被中国经济学界称作“渐进式的增量改革”,用形象的比喻属于“嫁接式改革模式”。再生市场经济分类:移栽与嫁接中国嫁接市场模式的红利•1.制度创新的红利。——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这项制度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早期嫁接市场经济释放的制度创新动力的表现。——80年代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四个经济特区,以及沿海十四个开发城市的改革,为中国城市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形成了巨大的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中国嫁接市场模式的红利•2.充分利用了原计划资源与政府组织资源的红利按照组织理论分析,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谓嫁接改革,不是简单的替代改革,而是不断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充分利用自组织与他组织所携带的资源、能量的关系。从经济学原理看,两类组织效率最优的标准,是这两类组织的均衡。3、充分利用了他组织具有的学习功能,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有效率的学习提高了组织和制度支撑。中国嫁接改革:“嫁接式市场模式”四大难题•1.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新旧两种制度的巨大反差,容易陷入模仿式学习的偏差•2.如何解决导入新制度与原文化背景下传统制度之间的相互排斥、互相摩擦的难题•3.在利用强政府组织资源的过程中,面临“政府悖论”的难题•4.嫁接改革的后期,会陷入动力缺乏、自我锁定困境政府行为企业家化的负效应•政府行为市场化,公共产品供给缺位•政府行为经济人化,形成GDP崇拜•政府行为企业化,导致权钱交易•政府市场同质化,加剧了经济社会两极化四、中国增长模式:资本主导的导入增长模式1、要素分类与增长模式••物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