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40B60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733—2017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Technicairegulationforsystemconstructionofcoastalprotectiveforest2017-02-23发布2017-03-23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与定义...........................................................................14总则.................................................................................25造林树种选择.........................................................................36沿海防护林营造.......................................................................47沿海防护林经营.......................................................................68档案管理.............................................................................9附录A(规范性附录)沿海地带类型区划分、防护林体系功能配置及主要造林树种表.......10附录B(规范性附录)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表.................................12附录C(规范性附录)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最低更新年龄表.............................13DB21/T2733—2017I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文利、范俊岗、郭锦山、魏忠平、陈罡、田永霞、马冬菁、颜继鑫、李景梅、叶景丰、高英旭、汪成成、刘红民、刘怡菲、孟凡金、杨鹤、高宇、张闯令、杨月、张光美、管宝辉、黄先东、佟帅、王静、高蕊、陈静、张夏、张艳春。DB21/T2733-20171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1范围辽宁省内的泥质海岸、基岩质海岸、砂质海岸地带防护林体系的工程建设均适用于本标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1育苗技术规程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LY1000容器育苗技术LY/T169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沿海防护林体系在规划的沿海防护林建设区域内,以抵御和减轻大风、海雾、风暴潮等海洋性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安全为主要功能,以沿海基干林带为主体,由多林种、多树种构成的防护林系统,以及建立与该系统相应的经营管理体系。3.2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按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营建、配套基础设施、经营培育、维护管理等系统工程。3.3泥质海岸又称淤泥海岸,是由江河输送的粉沙和土粒淤积而成。按其形成过程、地形和组成物质等差异,又可分为河口三角洲海岸、平原淤泥质海岸、岩质海岸中的淤泥海岸等。DB21/T2733-201723.4砂质海岸砂(砾)质海岸,又称堆积海岸,由平原的堆积物质被搬运到海岸边,又经波浪或风改造堆积而成。其特征为:组成物质以松散的砂(砾)为主,岸滩较窄而坡度较陡。3.5岩质海岸又称基岩海岸,由比较坚硬的基岩构成,并同陆地上的山脉、丘陵毗连。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和海岸潮浪动力条件的不同,有侵蚀性基岩海岸和堆积性沙砾质海岸两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水深湾大,岬湾相间。3.6海岸基干林带是指位于最高潮位线以上,沿海岸线,由人工栽植或天然形成的乔、灌木树种组成,防护功能强大的宽林带。3.7纵深防护林是指在基干林带内侧,通过人工营造和自然恢复等方式形成的各种防护林。包括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护岸林等。4总则4.1制订依据为规范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加快辽宁省沿海地区的国土绿化进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的要求,制定本规程。4.2建设原则——全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绿化、综合治理防护;——工程建设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以科技为先导,坚持质量第一;——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分区指导、分类经营、先易后难、先绿化后逐步提高;——“乔、灌、草”兼顾,“点、线、面”相结合,“带、网、片”相配套。4.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区域规划工程区位于辽宁省南部,东起丹东市宽甸县的浑江口,经鸭绿江沿黄海岸至大连的旅顺口区,再延渤海岸经辽东湾直至西部的葫芦岛市绥中县,海岸线总长度为2946km,其中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992km。沿岸有岛礁506个,岛岸线长度为954km。包括东港市、宽甸县、DB21/T2733-20173凤城市、丹东市辖区(振安区、大孤山经济区)、大连市(计划单列市)、盖州市、大石桥市、鲅鱼圈区、老边区、凌海市、锦州市辖区(松山新区、滨海新区)、连山区、龙港区、南票区、兴城市、绥中县、海城市、大洼县和盘山县等7市32个县(市、区)。根据辽宁省沿海地带的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将辽宁省海岸带划分为3个类型区和4个自然区,详见附录A。4.3.1体系构成以海岸基干林带为主体,与农田林网、纵深防护林、村镇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有机配合,共同构成沿海防护林体系。4.3.2功能配置根据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划分类型区的基础上,突出各区域的主体功能,优化林种配置,合理布局,增强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抵御灾害能力。详见附录A。4.3.3结构类型4.3.3.1泥质海岸自海岸适宜造林的地方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海岸基干林带为主,与农田林网(农林间作)、纵深防护林、村镇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4.3.3.2沙质海岸从海滩适宜造林的地方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网为主,与纵深防护林、村镇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4.3.3.3岩质海岸从潮上线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海岸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为主,与风景林、经济林、国防林及村镇绿化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5造林树种选择5.1树种(草)选择原则5.1.1海岸基干林带在抗海风海雾的树种中,泥质海岸选择抗盐碱、耐涝、易繁殖、改良土壤能力强的树种;沙质海岸选择抗风沙、耐瘠薄、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岩质海岸选择抗干旱、耐瘠薄、易繁殖、固土护坡能力强的树种。5.1.2纵深防护林造林树种选择按GB/T18337.3、GB/T15776、GB/T15163的有关规定执行。5.1.3农田林网选择抗海风海雾、抗病虫、耐盐碱、树体高大、生长快、冠幅小、不易风倒风折的树种。5.1.4村镇绿化选择抗污降噪能力强、树形美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经济价值的树种或优先选用乡土DB21/T2733-20174树种。5.1.5湿地保护与恢复按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有关技术规定。5.2各类型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各类型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见附录A。6沿海防护林营造6.1海岸基干林带6.1.1林带配置与结构基干林带的走向应与海岸线一致。基干林带宽度视地形土壤和潜在危害程度而定。在泥质岸段,从海岸能栽植乔木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营造基干林带,林带宽度不少于200m;也可根据地形、土壤条件,营造3条~5条较窄的基干林带。在沙质岸段,从临海适于栽植乔木的地方开始,向陆地延伸营造基干林带,林带宽度不得低于300m,具备条件地段应适当加宽。在岩质岸段,自临海第一座山的山脊以下,向海坡面的宜林地应全部植树造林。应遵循“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树种特性,形成合理的林带结构。为增强基干林带的防护效能,应营造以抗逆性强的高大乔木为主体,乔灌混交及乔灌草相结合,多层次构成的防护林带。6.1.2造林密度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防护功能和经营水平确定适宜造林密度。主要树种的造林密度见附录B。6.1.2.1泥质海岸整地应在雨季前完成。一般可采用全面整地、开沟整地、大穴整地、小畦整地,对低洼盐碱地和重盐碱地宜采用台、条田整地。低洼盐碱地修筑台(条)田面宽50m~100m,沟深1.5m~2.0m,台、条田长度与沟宽要便于排涝洗盐;然后再按设计进行穴状或带状整地。重盐碱地应先设立防潮堤,开挖主干河道,修建排水系统;然后修筑台(条)田。一般条田宽50m,长100m左右;条田沟深1.5m以上,支沟深3m以上。面积较小地块宜采用台田起垄(垅高30cm~50cm)或修筑窄幅台田整地(一般排水沟深1.5m,台田面宽15m~20m)。6.1.2.2沙质海岸整地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0.5m~1.0m×0.5m~1.0m×0.5m~1.0m。带状整地:带宽1.0m,深0.6m~1.0m,带长因地而宜。条田整地:对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的沿海风沙地,应实行条田整地。一般条田面宽50m,长100m左右;条田沟深1.5m以上,支沟深达3m以上。6.1.2.3岩质海岸整地DB21/T2733-20175参照GB/T18337.3的规定。6.1.3造林方法6.1.3.1裸根苗造林造林苗木使用GB6000规定的Ⅰ、Ⅱ级苗木。造林方法执行GB/T15776的有关规定,且各类型区造林有以下特殊要求:a)泥质海岸造林——植苗造林要浅栽平埋,栽后覆土使苗木原土痕与地面基本持平,树坑周围筑埂。栽植后随即浇水,地表稍干时立即松土。——在重盐碱地区应采用造林穴内压沙(在台田表土10cm~15cm以下埋5cm河沙)、压秸杆或杂草(埋于台田表土5cm~10cm以下)、覆地膜、覆草等措施。b)沙质海岸造林——在海岸粗沙地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固定沙地,采用客土施肥造林。可于植树穴内加客土(以粘土为好)或有机肥15kg~20kg,客土置换量不少于栽植穴容积的1/5,且要保证充分混匀。——在风沙、干旱地区采取根基覆盖(覆膜、覆草等)、施用高分子吸水剂(10g/株~20g/株)、多采用容器苗雨季造林、适当深栽(栽植深度为原根颈处以上10cm~15cm)等措施。——在流动沙地或沙丘的风口处,设置沙障。用草本植物、作物秸杆或树枝等材料在迎风坡中下部每隔10m设立一排高0.5m的沙障。——在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对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可采用截干、打头或修枝等方式造林。c)岩质海岸造林——整地后适当深栽,栽后将穴内土壤压紧踏实。——落叶阔叶树栽植截干苗、ABT生根粉醮根,针叶树磷肥醮根或裹泥浆造林。6.1.3.2容器苗造林沿海瘠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