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十一、中外文化交流(重点)(一)徐福东渡•徐福东渡传说以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形式口耳相传,世代传播。徐福是秦代方士,出生于赣榆县金山镇徐福村。传说中的徐福,才识和胆略过人,公元前219年,他受秦始皇所遣,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日本,他传授农桑、医药百工,成了日本司农耕、蚕桑及医药之神,被日本后人称为开国第一代神武天皇。(二)丝绸之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间目的作用第一次第二次前138年前119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访问西域,建立关系了解了西域各国情况汉朝与西域的交往频繁1、张骞“凿空”之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补充资料: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此地区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2、班超之旅东汉(73年)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再次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此后,班超副手甘英出访大秦(罗马帝国)3、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罗马伊朗阿富汗中亚印度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西安长安北路:敦煌沿天山南,到安息,再到大秦南路:敦煌沿昆仑山北,到大秦丝绸之路(名词解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陆上通道。•汉武帝时,中原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发展起来。•从长安出玉门关进入现新疆域内,分为南北两路,途经西域各国:南路从敦煌沿昆仑山北,一直到大秦(罗马);北路从敦煌沿天山南,到安息(伊朗地区),再到大秦。•这两条交通要道都以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著名,被称为“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名词解释)•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海上通道,又称“陶瓷之路”。因中国丝绸、陶瓷、茶叶通过此路大量西运,故有此名。•又因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它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当时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哪儿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后到达哪里?(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南端和斯里兰卡岛)广东沿海中南半岛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三)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人物时代路线影响空海最澄唐日本——中国真言宗;天台宗法显西行东晋中国——印度《佛国记》西行求法第一人鉴真东渡唐中国——日本日本律宗始祖玄奘取经唐中国——印度翻译佛经75部,著《大唐西域记》义净求法唐中国——印度《南海寄归内法传》法显西行•一部《西遊記》把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傳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早在東晉,我國就有一位高僧法顯早玄奘230年成就了西行取經的壯舉,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到印度求法的僧人。法顯跋山涉水,歷時13年,漂洋過海週游了東南亞31個國家,寫出了不朽之作《佛國記》。法顯比玄奘更驚人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爾高原時是30歲,而法顯已經67歲,法顯從68歲開始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的佛教文化,78歲走海路北上回國,80歲開始翻譯帶回來的經典,寫作《佛國記》。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書中感嘆:“這位把彪炳史冊的壯舉放在65歲之後的老人,實在是對人類的年齡障礙作了一次最徹底的挑戰,也說明一種信仰會產生多大的生命力量。”(四)日本遣唐使与留学生人物身份影响阿倍仲麻吕(晁衡)僧人中进士,官至秘书监李白《哭晁衡》空海僧人创立日本真言宗最澄僧人创立日本天台宗吉备真备留学生创造假名字母,传围棋补充资料《哭晁衡》•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于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在唐朝任从三品秘书监兼卫尉卿,擅长诗文。公元753年,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由于海上飓风,船迷失方向,漂到南海一带。李白认为晁衡遇难,写下《哭晁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后晁衡又返回唐朝。日本遣唐使(名词解释)•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文化。•在唐代的200多年中,日本先后派出使团18次,冒着巨大的危险造访中国,其中16次到达中国。•使团中国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来华以后,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五)郑和下西洋•郑和,本姓马,回族,太监•明成祖,七次远航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规模最大:200艘船,27000人,到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六)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人物国籍时间影响马可·波罗意大利元世祖忽必烈受到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耶稣会士)意大利明神宗传教先行者(利子)传教方式:习儒归汉合译《几何原本》,译《四书》汤若望(耶稣会士)德国顺治1、被任命为钦天监正(西方中国做官第一人)2、主持编订清《时宪历》3、《火攻挈(qie)要》火器制造南怀仁(耶稣会士)比利时康熙1、平定三藩之乱、中俄《尼布楚条约》有贡献2、官钦天监正、工部右侍郎3、著《御览西方要纪》《欧洲天文学》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MatteoRicci),明万历年间旅居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意大利人。他取汉文名,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度过其后半生,不仅取汉名,习汉语,而且穿儒服,行儒家礼仪。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字、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宗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作为正式介绍西方宗教和学术思想的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他为发展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边境地区的一个贵族家庭。1568年进入罗马学院,接受宗教、自然哲学、历法等教育。1571年成为耶稣会士,在玛利亚学院进修各种知识,并立志赴东方传教。在进入中国前,学识已遍及神学、哲学、数学、历史、天文学,以及钟表、机械、印刷等实用手工艺领域。1582年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澳门。取名利玛窦,字西泰。1584年开始布道,随后进行汉语阅读、交流与翻译,被称为学问大家。1610年5月11日病逝于北京。利玛窦积极和士大夫们交往,谈天论道,藉此传教。这种传教方法,后人称之“学术传教”。先后到韶州、南昌、南京和北京传道交友。利玛窦在南京交友中最重要一人就是后来成为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译著背景】早期来东方的葡萄牙传教士欲以本国的文化完全征服当地的文化,但是却在中国屡屡碰壁。“文化适应”政策从内容上看,利玛窦的著作最重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宗教与修身,另一类是科学。1.翻译《四书》这是第一本《四书》的西文译本。利玛窦是西方最先编辑中国字书并附以欧洲语言注释的人,方便后来的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2.《交友论》它收集了西方名贤格言百余则,专题论述交友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交友的原则。宣扬友谊的珍贵,是对更深伦理观念的有益补充,因此很受中国士大夫欢迎。译著与贡献3.《坤舆万国全图》六条合幅的《坤舆万国全图》,学术界称为1602年版。代表了16世纪欧洲比较先进的地理知识水平。4.《天主实义》以中士、西士问答的形式概述教理,是利玛窦神学思想系统的、全面的阐述。该书大量援引儒家古代经典为依据,系统地论证天主教的基本信仰和根本教义,并从天主教立场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宋明理学和佛道两教的宗教世界观。5.《几何原本》它的刊印出版改变了中国数学以实用计算的《九章算术》的经典地位,这是对中国传统数学的革命,因而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史的起点。6.《畸人十篇》内容全部是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及评论,共十篇。书中大量引用格言、实例、哲学家、神甫及圣经中有关生命的短促性、财富的无益性及虚荣性的一些思想警句,深入浅出地探讨各种天主教信仰问题,通俗易懂,影响很大。7.《利玛窦中国札记》这部著作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书中,欧洲人第一次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第一次认识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带来的震撼,并由此引发了西方世界汉学研究热潮。【后世评价】1.他首创了中西结合翻译介绍西方科技文献的历史,还第一个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开了将中国典籍介绍到西方的先河。2.他第一个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并与罗明坚合作编写了第一部《葡华字典》。3.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与文化,传入西方的中国科技和地理知识,对中国人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批判较为全面和深刻。利玛窦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作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利玛窦堪称为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和评价利玛窦的著作很多。举行纪念性的学术讨论会、专题讨论会和纪念活动。最早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正式介绍西方宗教和学术思想的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他为发展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堪称为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汉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利玛窦传》日本作者平川佑弘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他还将利玛窦看作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cosmopolite)”。•美国《生活》杂志亦将他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中的一员。OneWorld,OneDream.马可·波罗•马可·波罗:现代东游记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文名:马可·波罗•外文名:MarcoPolo•国籍:意大利•出生地:意大利威尼斯•出生日期:1254年•逝世日期:1324年•职业:旅行家、商人•主要成就:马可·波罗游记•代表作品:马可·波罗游记•东方之行•马可·波罗还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马可·波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1271年,即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马可·波罗故乡•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