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杨燕前言•关于艺术再现——关于记忆的留存、还原想象的世界表现——宣泄与表达的渴望仿像——绝对的还原——追求一种个体的社会存在——自我肯定•基础交流记忆想象第一章电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第一节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灯影戏——电影发明的先导第一节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应用•视觉暂留原理:1829年比利时人约瑟夫.普拉托第一节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应用•1839年8月19日,银版摄影法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幕布里奇实验(1872-1878年英国)沿着马跑的道路设置了24个小暗室,在这些暗室内有24位摄影师,在24架摄影机都装好了底版以后,就让马在跑道上奔驰,利用马蹄踢断跑道上的绳子的一刹那工夫,把马跑的姿态摄入镜头。第一节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应用•1889年伊斯曼发明了可以连续拍摄并放映活动影像的感光胶片•爱迪生的电影视镜(1894年)第一节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电影机(1895年)第二节电影艺术的萌生与崛起•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第二节电影艺术的萌生与崛起•《火车进站》第二节电影艺术的萌生与崛起•《水浇园丁》第二节电影艺术的萌生与崛起•总结:•单镜头影片•完全固定的画框(没有镜头的运动)•《水浇园丁》的剧情色彩和喜剧风格第二节电影艺术的萌生与崛起•乔治.梅里爱(法国)第二节电影艺术的萌生与崛起•《月球旅行记》第二节电影艺术的萌生与崛起•梅里爱(银幕戏剧):•借用了戏剧的美学原则,运用绘画的布景、石膏制的道具,演员在舞台表演•由一组预先设计排演的场面构成完整的故事,这种排演场景的方法影响了后来的电影制作方式,是今天电影制作方式的雏形第三节电影风格的起伏与消长•布赖顿学派(1)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关注重大社会问题(2)最早的蒙太奇尝试(3)代表作品:《在华教士被袭记》《祖母的放大镜》第三节电影风格的起伏与消长•20年代先锋派电影(1917年到1928年,以法国德国为中心,辐射到真个欧洲大陆,并形成多种多样的艺术流派。)一、最大限度地挖掘电影中非叙事因素的可能性,将电影的非叙事化的探索推向极限1、心理描写和主观感受2、画面的造型感3、运动的节奏感二、先锋派电影探索的勇气和实验的热情第三节电影风格的起伏与消长•印象主义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电影工作者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学派,从1917-1928年贯穿了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末,被人称为“第一个先锋派”。•特征:1、拓展了人物的心理叙事空间,寻求自然物象与人心理、精神的对应,突出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让影片的尽可能地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发展了心理描写。2、表现人物的心理精神世界,在摄影和剪辑上有突破,主要表现在主观摄影、移动摄影和特技方面。第三节电影风格的起伏与消长•达达主义电影:又称为纯电影或者抽象电影,重视画面的纯艺术形式而轻视内容和主题。•代表影片:《幕间节目》《机器舞蹈》第三节电影风格的起伏与消长•超现实主义电影:从1925年开始取代达达主义,注重潜意识的表现,试图从梦幻世界中寻找诗意的归宿。•特点: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的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著追求,从而把对人物心理探索推向了高潮。•代表作:《一条安达鲁狗》、《贝壳与僧侣》第三节电影风格的起伏与消长•表现主义电影:1919-1924年产生于德国的一个把其他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到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特点:从夜晚和阴暗中去寻找素材,多为恐怖幻想故事,强调以夸张的变形的甚至怪诞的形式去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在摄影、照明、置景等视觉形式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第三节电影风格的起伏与消长•表现主义电影代表电影:《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弗朗西特.维内导演)第三节电影风格的起伏与消长•德国室内剧:聚焦紧张的心理情境,以悲剧性的结局和恐怖性的氛围引起了观众的强烈观影兴趣。•代表作品:《最卑贱的人》《后梯》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一、查尔.百代公司(法国)•在电影史上,1903—1909年叫“百代时期”,百代公司的发展使电影在欧洲率先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了电影的手工业式的做法,形成了早期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三大部门,短时期占据了世界电影的霸主地位。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二、经典好莱坞时期(20世纪20-40年代)•1905年美国匹兹堡出现了第一家“镍币影院”专门放映影片的影院成为美国电影企业稳定的真正源泉,并且成为电影企业成长的标志,借助制片公司和影院主之间的发行商,是美国电影在发行上获得了绝对优势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1908年,美国与欧洲组成大影片联合组织,爱迪生、比沃格拉夫、百代等组成电影专利公司,形成电影工业的垄断。•一些竞争者组成了独立的电影制片公司、独立的发行交换和放映网来反对垄断,并将其电影业务转移到专利公司没有注意到的美国西部,优秀的演员被独立制片商收买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1911年,第一家电影公司在好莱坞成立,掀起了大批电影公司进军好莱坞的热潮。•1915年专利公司解散,独立制片公司在反垄断战争中获胜。•20世纪20-40年代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中心,美国电影进入鼎盛时期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好莱坞制片制度•三位一体的集成网络系统:生产、发行、放映•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屈从于发行商,发行商屈从于放映商,放映商屈从于观众,因此制片人直接代表观众的口味和情感。•明星制度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好莱坞类型电影:喜剧片、西部片、科幻片、强盗片、战争片、音乐片等•狭义的类型片:通常特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盛行的在制片厂制度下遵循严格的创作方法和生产程序制作出来的多种类型的影片。•广义的类型片:不受国家和地域限制,如中国的武打片、戏曲片,印度的歌舞片、日本的武士片等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代表人物一:卓别林•卓别林代表了美国喜剧乃至整个默片时代世界喜剧电影的最高成就。•早期的卓别林在塞纳特指导下拍摄了大量启斯东喜剧,1914年塑造了绅士流浪汉夏尔洛形象,并在一年中连续拍摄了35部夏尔洛系列喜剧短片。•代表作:《流浪汉》《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一个国王在纽约》等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代表人物二: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三、中国电影的诞生•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马房失火〉等影片,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电影放映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1905年任景丰创办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段,片名〈定军山〉。中国最早的戏曲纪录片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中国电影的开始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定军山》第四节电影基地的定点与定位•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发行(中国第一部有创作剧本的影片,是把文明戏移植到电影的成功尝试)第二章电影的演化与现代走向•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突起及嬗变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突起及嬗变•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二战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流派,强调电影的纪实本性与现实精神,代表作品有:维斯康蒂的《沉沦》、德.西卡的《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桑蒂斯的《悲惨的追逐》《艰辛的米》等。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突起及嬗变一、新现实主义新曲的孕育与构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影响•巴赞纪实美学的直接指导•二战,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极大动荡,促成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兴起。•1942年到1943年维斯康蒂的《沉沦》勃拉塞蒂的《云中四步曲》和德.西卡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突起及嬗变二、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及创作概述•美学原则不虚构,不要典型化,不塑造英雄人物;以日常性取代戏剧化的叙事程式和结构原则,重视细节;走出摄影棚,强调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突起及嬗变•新现实主义的口号•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突起及嬗变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演化(后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导演与代表人物•安东尼奥尼:《奇遇》《夜》《蚀》——人类感情的三部曲,《红色沙漠》《放大》等。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突起及嬗变•费里尼:《道路》《骗子》《她在黑暗中》——孤独三部曲,《八部半》•帕索里尼:《萨罗:索多玛120天》•贝尔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第二节新浪潮运动的历史浮沉•法国新浪潮•20世纪50年代末,《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纷纷转向电影创作,1958到1959年之间构成了壮观的运动声势,1959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若干部由法国青年导演拍摄的影片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此后的四五年间大约有200多个电影人推出了处女作品,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正式使用了“新浪潮”来概括这次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第二节新浪潮运动的历史浮沉一、新浪潮电影产生的人文背景•对传统的反叛:没有固定的美学纲领、没有固定的组织、没有固定的风格•对“优质电影”(好莱坞的商业电影)的叛逆•制片技术与方法的革命第二节新浪潮运动的历史浮沉二、新浪潮电影的艺术特点•强调电影的纪实本性•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保持时空的完整性,避免蒙太奇的强制切割•作者电影理论•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反映世界的荒诞性、非理性、当代都市人的处境、心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观色彩。•随意性与即兴特点,非叙事结构。•跟拍、抢拍、长镜头等拍摄手法第二节新浪潮运动的历史浮沉三、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品及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下》1959年《二十岁的爱情》1963年《偷吻》1968年《夫妻之间》1971年《飞逝的爱情》1979年•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1959年第三节“自由电影”运动和电影的文化反思•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比法国新浪潮运动晚了三年)•背景:“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反英雄”人物,表达英国中下阶层青年的愤怒第三节“自由电影”运动和电影的文化反思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创作原则•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采用实景拍摄•以日常生活为背景,使用非职业演员第三节“自由电影”运动和电影的文化反思二、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代表导演与作品•托尼.理查森《愤怒的回顾》(1959年)•卡雷尔.赖兹《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年(此片成为自由电影运动的代言人)•林赛.安德森《如此体育运动》•约翰.施莱辛格《一种爱情》第三节“自由电影”运动和电影的文化反思•三、大卫.里恩和文化反思电影•文化反思电影:19世纪80年代,受西方电影“回归”热潮的影响,英国电影界拍摄了大量以当代精神与价值评判标准对旧有文化传统进行评判性审视的影片,被称为是文化反思电影。•代表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第三节“自由电影”运动和电影的文化反思•大卫.里恩的创作风格•对英国守旧、刻板的民族心态的揭示与批判,代表作品《桂河大桥》《瑞安的女儿》等。•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中审视英国文化,代表作品《阿拉伯的劳伦斯》《印度之行》等第四节苏联电影改革与创新一、革新者的艺术主张•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强调电影应该贴近生活,描摹真实。•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英雄人物落地论”,淡化影片的教化功能。•对人道主义的张扬。第四节苏联电影改革与创新•二、多元视角的战争片1、20世纪50年代中期及后期:多重题材作品的出现•代表作:《青年近卫军》《第四十一》《静静的顿河》等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代表作:《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等第四节苏联电影改革与创新3、70年代以后:•史诗性的战争片:《解放》《围困》《自由士兵》•歌颂建功立业的军事片:《崇高的称号》《源泉》《军官们》•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没有战争的二十天》第四节苏联电影改革与创新三、蕴含哲理的伦理片1、表达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两个人的车站》《湖畔奏鸣曲》《情有独钟》等2、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