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学李如龙讲授1第一章绪论一方言方言差异方言特征1.方言•通行于一定地域的话;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没有优劣之分,但对共同语来说,却有雅俗之别;方言是自足的体系•广义上的方言,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22.方言差异•方言差异首先表现在语音上;但并不是说方言之间差异最大的是语音•词汇上,日常生活用语差异甚大•汉语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分歧也不小,特别是最常用的虚词•方言差异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33.方言特征•所谓方言特征,必须从整体的结构上去考察,必须是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多种特点(特征丛)的有机结合•在一定地域形成某些共同的方言特征,原因不外有三:a.类型相同b.源流相关(如客赣方言)c.地域相连4二汉语方言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研究对象以往多着重于单点的描写,其实更重要的还是群体的比较研究和整体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静态描写——动态考察;内部结构系统——外部关系;理论概括——应用研究5三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描写•比较•考证•其他(如绘制方言地图、计量研究方法等)6第二章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7一汉语方言的形成1.方言差异的形成a.社会的分离(如莆仙方言的形成)b.人民的迁徙(几乎所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和人口流动有关)c.地理的阻隔(方言总是和一定地域相联系的)d.民族的融合(南方方言-壮侗语、苗瑶语;北方汉语—阿尔泰诸语言)e.语言的接触(方言-共同语-民族语言)82.方言系统的整合•常见的方言差异整合方式:叠置式(不同时代形成的方言特征组织在一个多层的结构系统中)覆盖式(移民方言替换原有方言)混合式(多种来源;无明显的主次强弱之分)蜕变式(边界方言;长期的大面积的渗透)93.汉语方言形成的上古期与中古期有不同特点•上古:山川的阻隔;民族的融合•中古:移民的历史东汉末年唐五代宋末104.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大多是多层次多来源的•这是方言形成的时空条件所决定的:一个方言区的形成,要产生和积累相当数量的方言差异,要经过一定方式的整合,这就需要相当的历史过程,稳定地分布在一定地域。不论这个地域多大,总是难免要与周边地区的异方言交往,有了交往便会相互渗透。即使不与外方言接触,总也少不了要与共同语接触,各种语言接触在方言形成和整合的过程汇中也会发生一定的作用。我们绝不能用直线式、单线式的观点去考察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11二汉语方言的扩展和流播•方言扩展的原因民间自发移民;外出谋生(河北、山东→东北;山西→内蒙古;兴化→潮州、雷州、海南;客家人: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四川……);官方组织的移民或征战屯垦(官话→西南、西北;闽南→台湾)12方言流播的方式•延伸型(向方言区边界就近移民扩展造成方言区域的延伸,这种类型往往见于民间自发的长时间小批量积累的移民。)•穿插型(小批量向区外移民的常见方式;方言岛)•填空型(移民到人烟稀少的地方拓荒、垦殖。如:江淮→云贵川)13三汉语方言的演变和发展1.方言存在的全过程都有变异和整合的交替2.影响方言演变的因素3.汉语方言的发展大势:明清以前:分化趋势;明清之后:缓慢、持续地趋向于同一。14第三章汉语方言的分区15一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课题关于汉语方言的分区的思考和修正是方言调查研究的重要推动力。为汉语方言分区,自然不只是为了回答“汉语有多少种方言”的问题,换言之,并非为分区而分区。方言之间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方言的分区是就方言差异进行比较和归类,这正是方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基本任务。因此,对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研究的总结和检验。16二汉语方言的分区的原则•要注重考察方言与通语的不同关系•要兼顾纵向演变和横向作用对方言差异作整体的、系统的分析•要如实地对汉语方言作多层级和非穷尽的划分•要适当运用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进行参考性的论证。17三汉语方言的分区的标准1.宜采取综合性标准不以语音标准为限或为主,而应该包括词汇和语法。2不论是语音或是词汇语法都不能用一条或少数几条标准,而应该精选一批条目作标准。3.必须充分注意字音的文白异读和多音词连音变读的差异,包括连读变调、轻声、儿化,小称、变韵、合音等。182.反映历史和现状的统一语音特征的分区标准既要重视早期语音特征的留存和演化,也要重视晚近的变异和创新;努力做到历史和现状的统一,用词汇、语法的情况来检验关于语音分区标准的分析;厚古而不薄今193.合理处理普遍性和局部性的标准普遍性标准是涵盖面广的,不同的方言多有不同的表现;局部性标准是只反映个别区的特点的。前者用来作为分区的主要依据,后者则是对个别区所作的补充条件。从理论上说,这种区分反映了方言差异中的共性和个性是合理的。从应用上说,精简了大面积比较的项目,却又不遗漏个别性的区别性特征,也是很有价值的。204.正确理解分区标准的特征性a.分区标准是应该突出体现方言的特征,但是也必须能体现方言的系统(应从系统中抽取特征,用有限的特征体现完整的系统。)b.所谓特征性并非独特性,分区标准可以是独有的,也可以是多区共有的。c.为了确保体现特征性,对分区标准的掌握,应该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定性研究开路、定向,通过定量研究做周密的检验。21四汉语方言分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客赣语的分合•晋语的分立•广西平话的归属湘南土话粤北土话22西南、中原、北方、兰银、北京、胶辽•官话•江淮、晋语•汉语•方言近江方言——吴、徽、赣、湘•非官话•远江方言——闽、粤、客家23第四章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字音系统24一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是多层结构系统(1)音位系统(2)音节系统(3)连音变读系统(4)语调结构系统25二汉语方言的字音系统•1.字音系统是汉语方言语音特有的系统:(1)音类系统(音节、声、韵的类别、调;元音、辅音音位的类别)(2)异读系统a.文白异读b.别义异读c.音变异读26文白异读•首先是一种语音现象,是方言不同历史层次的字音的叠置。一般来说,白读音是方言固有的,包括古时候承传的和方言创新的;文读音是共同语的影响,也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如厦门话:平piŋ²和~pĩ²~坦phĩ²~整piã²~声phiã²~本•又是一种词汇现象。不少方言文读音用于书面语词,所以又称为读书音,白读音用于口头语词,所以又称为说话音。27•文白异读是字音整合的手段。不是杂乱堆砌,而是有一定对应;不是人为的整合,而是方言语音演变规律、词汇衍生规律所决定的。•文白读也是词汇整合的手段。不同语体色彩的语词、不同义项的词,虽然用字相同,由于是不同时代、不同来源的语词,便用不同历史层次的音来包装它。28别义异读•别义异读是较之文白异读更为广泛的字音异读,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共同语到方言,都普遍存在。•从音的角度考察,这种异读也不是随心乱造的,而是含有一定的规律的。(1)从声母说,别义异读常常是“旁转”。如:例字古音反切及义注泉州话音义跪去委切,拜地khe3~公:跪拜祖宗渠委切,长跪kui4罚~29(2)从韵母说,有的异读别义是“阴阳对转”,即阳声韵与入声韵的互变。《广韵》的异读中有不少此类对转,有的在现代方言中还有保存。如:腌于严切,盐渍鱼也;又于业切,注同。阳声多见于官话读ian1,入声多见于客、赣、粤诸方言,读iap7。(3)变调别义在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对应。在古汉语和官话区,平声与去声异读最多,上声与去声有异读的也不少。30音变异读•系统性不明,不稳定,还处在变异中的异读。(1)新旧异读(老派——新派)(2)借用异读(即受共同语或外方言、外国语影响而产生的异读)(3)正误异读(长期竞争)(4)同义异读(训读)31第五讲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32一汉语方言语音的共时比较1.方言语音共时比较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方言与共同语的比较:考察方言与共同语差异的大小;方言受共同语影响的深浅。方言之间的比较:同类和同区方言之内的比较;异类和方言区之间的比较。方言共时比较的目的,除了考察方言的异同和关系的远近之外,还应该着力于了解方言语音的结构规律。332.方言语音共时比较研究的内容和方法a.从分项特征的比较入手。音位层面——声母和声调的类别使比较重要的项目;音节层面——应着重考察:韵母的结构特点;声韵母的组合特点;字音层面——音类的差异是历来研究者注意的焦点;字音异读也是重要方面;音组和句调层面的研究不够,需加强。34b.在分项比较的基础上,还必须作整体的比较。整体特征:各种分项特征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这种关联和制约也就是一种整合——共时结构系统的整合方式。方法: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方言点,列出要作比较的重点课题,并选好例字,然后把各点的材料备齐,放到一个平面,便可展现方言间的异同。(如《闽语研究》等)35二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分析1.结构类型2.语义类型(有些语音特点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而是表现一定语义的变异)如:麦耘对广州话变调的语义类型的分析3.类型区的分析形成方言语音的区域特征有两种原因:a.纵向的同源关系造成(如客赣);b.横向的渗透关系造成(方言区交界地带)。36三汉语方言语音的历史比较•对象和目的大三角:方言—广韵—共同语(普-方-古)目的:考察方言形成的历史年代及演变过程,考察方言与当代共同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探讨在方音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37方音历时比较的方法高平阳城平顺沁县太原姐/解~开tsie3/cie3tɕie3/cie3tɕie3/cie3tɕie3tɕie3全/拳tshiæ2/chiæ2tɕye2tshyæ̃2/chyæ̃2tshuei2tɕye2席/吸səʔ7ɕiə7/ɕiəʔ7sieʔ7/ɕieʔ7ɕiə7ɕiəʔ738四汉语方言语音规律的探究•变异与整合变异是长期存在的试行,整合是阶段性的总结认可;方音的变异是连续不断的,作为阶段性总结的整合只能把各种不同进程的变异组织在一个共时的平面。这旧决定了各种方言语音系统和前代语音的对应都是不整齐的:常例、变例、特例39•内因与外因内因:音素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统一(同化、异化)外因:语义内容发生变化如:着、了、过等,由动词虚化而来;这类虚词及其他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子、儿、头,的、地、得,们等)以及代词用作宾语等的变读为轻声,显然是语法意义的需要引起的语音变化。40•自变与他变以上所说的内因和外因都是方言在新的地域、新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自身的变化,可以称为“自变”。方言发生变化的另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受共同语或其他方言甚至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这就是语言间的相互渗透,这种变化可称为“他变”。从另一个角度说,自变和他变也是一种语言演变规律的内因和外因。41•共性与个性(1)共性:由分化而整化由自变而他变由字音变读而连音变读(2)个性:发展异向演变异速变动异途深广异度42第六章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和词汇系统43一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和词汇系统•方言差异的类型(1)词源差异“底层”;借词(2)词根差异穿/着/颂锅/鼎/镬他/渠/伊鸡蛋/鸡卵/鸡春茶杯/茶盅/茶瓯44(3)词形差异构词法不同:公马/儿马/马公/马牯哑巴/哑子/哑佬/哑儿造词法不同:茄子/茄/矮瓜/紫菜/吊菜中午/晌午/日昼/中时/晏昼(4)词义差异词汇意义的差异语法意义的差异修辞意义的差异45(5)词频差异词频差异——方言词的使用频率的差异词值差异——方言词素的构词能力的差异如:山——岭;河——溪;打——拍(6)词音差异各方言多音词的联音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词音的差异既是语音差异,也是词汇差异。46•不成对应的词汇差异:是更加重要的词汇差异。有些概念在比较的一方成词,在另一方不成词,须用词组来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该概念。例如:普通话的早饭、中饭、晚饭在闽粤客诸方言常常问不出来,因为方言里只能连着“吃”说:“食朝、食昼、食夜”。不成对应的方言词往往是最具方言特色的,对研究词汇史也很有意义。47二汉语方言的词汇系统•词汇是一个系统•方言词汇的一般系统:(1)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派生系统;(2)多层级的义类系统;(3)按词语的语法构成所分的构词法系统以及按词的语法意义和功能所分的词类系统;48(4)滋生新词的造词法系统;(5)按词义之间的不同关系所分的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