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反思八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代教技第一节课反思如果不是现代教技第一节课已经授课完毕,我可能还认为现代教技和计算机课没什么区别。但事实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大一的时候我曾经选修过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技一样也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实验课各占一半,计算机基础主要学习的是office的三个办公软件,也就是常用的word、ppt和excel。在我之前的理解中,现代教育技术顾名思义,不过是学习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无非是office之类的,但第一节课结束之后我对这门课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基础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中心词还是“教育”,所学的内容都是为了服务教育,而计算机基础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常识。老师在概论课上展示的课程内容均是为了服务于教育,例如图像处理、视频剪辑等,可以将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上课时关于为什么要学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番话让我感触颇深,当代社会已然是一个信息社会和科技社会,教育已经不再是固封的而应当是开放和包容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已经在逐步走向了成熟,因此一名未来的老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否则便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如果说专业课是提升专业背景,拓宽视野,那现代教技便是架了一座桥,一座通向老师和学生的桥,这座桥建的怎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着教师教授的水平和学生接受的程度。老师在上课开场提的一个问题让我感到很迷茫很困惑,老师问我们想从这节课学到什么?我之前竟然丝毫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一提到技术,脑中闪过的只有office和计算机,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下课后我又思考了一番,其实现代教育技术教授的并不只是某个或某几个单独的软件或是平台的使用方法或者技巧,这并不是说教授软件的使用不重要,而是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一种观念和思维,某个具体软件的使用可以通过自学,但前提是要具备这种利用现代技术去进行教学的观念,要具备将授课内容通过合理的信息技术予以呈现的思维,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这种观念和思维是缺失的。我自己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在农村,教师们的这种思维和观念几乎没有,这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此我觉得通过现代教技课程的学习更多的要树立一种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思维观念。怎么学好这门课程?这个问题也让我很困惑,传统的“认真预习—认真听讲—认真反思”固然是须要的,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此三部分却明显不能够,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勤加练习,通过实践练习来逆向理解理论,通过理论来指导上机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将这门课充分消化和吸收。老师上课提到了翻转课堂,我曾经体验了两门课,都是翻转课堂,利用多媒体,一堂课一个老师带7个班,另一堂一个老师带两个班,利用视频直播进行教学。很多同学很反感这种形式,因为多媒体总是出现各种故障和问题而导致课堂中断,很多同学甚至呼吁取消这种形式,但我认为所有事情都有一个探索的阶段,多媒体出现了问题只能说明硬件不到位,并不能说明教育信息化这种思路就有问题。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是再适合不过了,现代化的教育不能没有信息技术,世界化的教育不能没有信息技术,未来的教育也不能没有信息技术,即使还存在种种不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信息化必定是前途光明的。师范生如何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作为一名师范生,未来将要从事教师行业,在现代化社会,信息素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养,而作为一名准教师,更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使得信息素养与专业文化背景相融合,以对学生形成更持久和有益的影响。师范生要想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应该具备高度的信息素养意识。当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要想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首先应该从思维上重视信息素养,无论是在大学的学习时光,还是在未来的教育生涯,都必须具备这种信息素养意识,有意识的去认识和学习各种知识。其次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原理,懂得一些基本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借助于计算机,因此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必须学会计算机的应用,在硬件方面,对计算机要有一些简单的基本的认识,会做一些简单的维修等。而对于一些基本的软件,尤其是office系列软件以及ps等也应学会基本的操作,这些软件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是师范生信息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师范生,想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对这些软件的学习是不能放松的。再次,应该学习一些查找和筛选信息的方法。学会利用图书馆,各种数据库查询需要的资料。对查询到的信息应具备基本的分辨和筛选能力,去粗取精,过滤无用信息,同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类、排序和存储等。还应该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再利用互联网提高素养的同时,应该遵守互联网的规范,尊重知识版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合法的范围内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最后,未来的师范生,更多的是要和校园网以及教学设备打交道,因此还有一点不能缺少的便是要熟悉校园媒体系统,例如多媒体、展示台、影碟机的使用和简单的维修等。师范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才能够将专业知识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教育过程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第三节课反思——人如何学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主题是“人如何学习”。作为一名师范生,这个主题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未来我们将走上讲台,指导学生们进行学习。因此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学习的规律对我们的教学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这门课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了心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心理学基础对学习有了初步的介绍,介绍了关于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理,而今天现代教技在心理学基础的基础之上,对学习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并且指出了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过程,这对我们的将更加巨大。学习的定义有很多,通常来说,可以把学习理解为“基于经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学习行为必须包含三个要素:一个是基于经验的,一个是行为或者行为潜能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个是这种变化必须是持久的。人的学习首先离不开人的生理结构,而头脑在这个过程的作用又尤为重要。大脑可以分成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负责一些逻辑推理类的活动,右脑则主要负责一些欣赏活动。每个人的左脑和右脑开发程度不一样,因而每个人所擅长的学习类型也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去开发我们的大脑。而在我们的大脑皮层又可以大致划分成三个部分:感觉皮层区、运动皮层区和联合皮层区。我们的视觉、听觉等位于感觉皮层区,视觉和听觉这两个通道与我们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而协调各种运动则是运动皮层区负责,我们说话的言语区位于联合皮层区。在这节课上,老师介绍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是一种兴起还没有多久的学习理论,顾名思义也就是提倡“建构”,即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建构关系,这种学习理论主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扮演引导者角色,而中心在学生自己的主体建构。这种理论给我们很多启示,在现代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模式。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些学习技巧也让我受益颇深,老师所举的“tooth和teeth”例子让我记忆犹深。这其实就是一种联想记忆法,这种记忆法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这让我想到了关于“唐宋八大家”的记忆方法,这八个人名对于感兴趣的人来说可能并不难记,但对于一些学理科,对这个又不敢兴趣的人来说却非常困难,于是我们也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首先第一步,可以把人名利用谐音转换成事物,例如“韩愈=玉”、“柳宗元=柳”“三苏=三叔”“曾巩=拱桥”“欧阳修=太阳”“王安石=石头”,然后把这些事物重新组合成为一幅图画:一座由石头组成的拱桥上走过一个口里含着玉的三叔,桥边有一棵柳树,天上挂着太阳。这样就把枯燥的文字转换成了图像,记忆也深刻了。今天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一点也不感到枯燥,通过今天关于“学习”的学习,我也感受到了一些危机感,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并不能一蹴而就,未来当我站在讲台成为老师时,是否能帮助学生们进行高效学习呢?我现在不能回答,我只希望能让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技第四节课反思——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如果说上好一堂课就像是拍一部电影,那么教学设计就是这部电影的剧本,电影情节好不好,剧情精不精彩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电影剧本。同理,一堂课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学设计的内容精不精彩。学习目标就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学习目标也就是设计一节课想要达到的具体效果,即想要让学生学习到什么。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为例,比如学习一首诗歌,那么学习目标一般是“掌握诗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等。一个教学设计的学习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且由浅入深的,由最浅显的字词层面到对文章的理解再到文化的深层感染,一层层的深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又细分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即所说的三维目标。在我的理解中,这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从基本能力着手,主要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是最基础的目标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在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例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这一层面更加深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第三层面的目标,“情感态度”既指使学生培养对学习的热爱,更要树立乐观和求实的态度,而“价值观”的要求则更强调个人价值观与是社会价值观的统一,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这一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便是了解一些基本的字词,掌握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一些特殊句式。对选文出处《左传》的基本常识有一个了解,能够基本疏通文意。这一层面的要求是基于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注释等内容自学课文,并参加小组讨论,互相合作,从而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全文的情感、对主人公烛之武的爱国之情有感性的认识,并内化成为自己的感情。这一层的目标是基于前两者,因此三者的目标实则是一个共同体,共同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新课标颁布以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划定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它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将学习目标划分成了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从四个层面力图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思维的发展依赖于语言,而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则又是基于前三个目标之上了。在设计一个教学设计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学习目标要充分衡量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能力、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标要求、所要教授的课文本身的特征等等。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要努力去钻研课本、课标,分析青少年成长的规律,这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设计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上好一堂课。现代教育技术第五节课反思——关于微课微课的兴起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师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在这节课上,着重学习了微课的概念、制作和运行等内容,通过本节课的理论及案例学习,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了解了更多关于微课的知识。关于微课的概念、特点等此处不再赘述。在课上一个讨论给我很多启示,就是音乐应该怎样与微课相结合。有位同学说应该视具体的授课内容相结合。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以汉语言为例,假如授课内容为比较复杂的内容,比如文言文翻译等,那么是不适合放背景音乐的,因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比如教授朗读方法,则可以加入音乐,以渲染氛围,提高学习效率。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应不应该放很多视频或者音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