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塑的起源2面塑的概念+3面塑的发展+4面塑的特点和分类+5.访谈内容+6面塑的常用配方+7当今社会著名的面塑大师与面塑类型+8.济南面塑今后发展方向1+说起面塑的起源,其实很平常。我国古代很多地方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2+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3+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经成为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清代咸丰三年(1854年),山东菏泽穆李庄做泥塑的王清源、郭湘云等人采用染色的糯米粉捏面人(当地俗称“江米人”)销售,很受欢迎。光绪年间,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张”。他早年抄录戏曲,擅长校勘,人称“百本张”,捏面人的艺术精湛,可惜其技艺在晚年失传。+我们所熟悉的近现代面塑名家,以“面人汤”汤子博(1881-1971)、“面人曹”曹仪策、“面人郎”郎绍安(1910-)最著名。汤子博的面人生动传神,曹仪策的面人精细素雅,郎绍安的面人色彩浓重。故宫博物馆现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敷仪玩过的一些人物面塑,就是出自著名的面塑艺人汤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鲜艳,技艺相当成熟。此外还有“粉人潘”潘树华以及其女婿“面人赵”赵阔明等人。4分类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特点1、颜色丰富;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1]佳品。5采访内容A:你从事面塑多少年啦?B:有4,5年了A:当初是什么吸引你从事这门行业的?B:出于个人爱好,业余时间练得比较好,就摆摊了。A:民间面塑对大众的吸引力大吗?受欢迎吗?主要哪些人喜欢呢?B:吸引力非常大,很受欢迎,主要是年轻人和小孩。A:济南有哪些面塑艺人特别出名?B:学院派的董凤琪,民间的高晓筝,这些都是做面塑的老前辈了。6A:面塑的艺术创作难吗?需要基本功吗?B:不难,就是平时多观察,什么东西长什么样,根据客人的要求捏什么,创作谈不上。A:你认为政府需要对面塑这类民间美术给予怎样的支持?B:政府应该多提供些摊位,维生比较困难,虽然很受欢迎但是没地方卖在街上保安经常驱逐,在景点费用太高,希望政府多给提供些地方。A:民间美术怎样走进中小学课堂?B:已经走进了,每周抽出两节课教小朋友做。7+1、面粉250g、糯米粉50g、食盐25g、防腐剂15g、甘油25g、开水300g所有原料放在盆中拌匀,将开水均匀浇烫。并不停搅拌把面揉均,蒸45分钟至熟,揉匀放凉,保鲜膜包裹醒面最短一周,加色即可。这里要提醒面团必须醒到才可使用。2、面粉1斤糯米粉2两加水和好,煮好后一边和面一边加入盐半两,甘油适量再和面,放笨酚(要带橡皮手手套!有毒)。也可以用硼酸、水杨酸等,颜料用广告颜色。3、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将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来,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静置后,即可用广告色进行调色用。8+南派宗师赵阔明南派宗师赵阔明被称为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师赵阔明,是出生于北京的满族人。他自幼父母双亡,少年时流浪至天津,拜了一位韩姓的师傅学捏面人。不幸7个月后师傅便去世了,他又独自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为了糊口,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钻研面塑技艺,终于有了收获。从1935年起,他的面人在北京及全国的各类展览会上频频获奖。+北派宗师汤福祥+“面人汤”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是适应市井平民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形态多样、造型夸张、色彩鲜明等民间艺术特色。沈阳“面人汤”源自民间生活,融于民间生活,美化民间生活,是农耕社会市井生活的缩影,对于研究我国市井文化、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尽管老艺人汤林玉老人已经辞世,第三代传人汤福祥已经全面继承了家传面塑技艺。他以写实的艺术风格为主,创造发挥了汤氏面塑技艺,使汤家几代传承人在实践中摸索而形成的面塑艺术继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9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在过去面塑艺人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行业,虽说不能发家致富,但也可以养家糊口,小有积蓄。面塑艺人的身影在城乡的街道上随处可见,面塑艺人们带着彩色面团和简单的工具,到繁华热闹的场所边做边卖,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买主。在当时面人是小孩子最喜爱的玩物,也是他们认识、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最早的媒介之一。可是现如今过去那样兴盛的场面已不复存在,面塑艺人的身影已经难已见到。在现代高科技的冲击下,面人不再是孩子们所喜爱的玩物,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游戏及各种各样的新奇的玩具。孩子们对面人几乎是毫无兴趣,面塑艺术可以说基本上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社会的需求也就意味着衰落和消亡。但是作为新一代的面塑艺人,继承和发展面塑艺术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民间艺术之路,路在何方?10+怎样保护好祖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使它不致失传,这是一个十分严峻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使面塑作品更具有观赏性,提高面塑作品的实用性及收藏价值,彻底改变面塑艺术在人们心中只是顽童手中的玩物的观念。这就需要现代面塑艺人在继承传统面塑艺术制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的同时不断创新、寻新求变,使面塑作品更加迎合现代人的观赏角度和需求,使面塑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在面塑作品的收藏、保存上不断研究,风干、易裂是影响面塑作品收藏、保存的最大障碍,以往如果在没有真空密封的环境下,它的保存期限最多也就在三到五年左右,即使真空密封保存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到三十年。但是艺术品收藏应该具有一定的永久性,象陶瓷、青铜器等艺术品那样不宜损坏。要想面塑作品易于保存,就要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改变面粉的性质,使面塑作品在保存、收藏的过程中延缓它风干、龟裂的时间,这就需要现代科技的帮助,如适量加入一些化学物质原料等。据说,现在有的面塑艺人的面塑作品可保持百年不坏,当然这有待时间来检验,但是有没有可能让它的保存年限更长一些呢?其次,是面塑作品的实用性。在一些行业中面塑艺术的出现、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面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就拿餐饮业来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已经延伸到了餐桌上,11+过去沿用已久的果蔬雕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和渴望,面塑艺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向餐桌的,它在提高菜品档次上优胜于果蔬雕刻,它那艳丽、丰富的色彩,生动、逼真的形象在烘托筵席气氛上更是果蔬雕刻所不能比拟的。面塑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们在就餐时不仅可以享受美味的菜肴而且可以欣赏到中华民族智慧与艺术的结晶。特别是国际友人对面塑作品尤为喜爱,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惊叹不已。目前,一些餐饮界人士已经认识到它的实用性和发展的潜力,使面塑艺术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普及,面塑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每一个大厨的眼球和他们的餐桌。以前由于一些老艺人受到所谓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及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传统观念及封建思想的束缚,也是影响面塑艺术传承、发展,导致面塑艺术日渐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他们打破传统,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认识、学习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使面塑艺术再度逐渐的兴盛起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面塑艺术因其制作原料的独特,而受到国际友人的广泛关注。更有一些世界知名学府高薪聘请面塑艺术家前往讲学。学习面塑不仅可以锻炼手眼的配合能力与艺术造型的鉴赏能力,同时还可以学习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12经过一天的调研,和在网上的了解,发现做面塑的太难找了,经过两天的寻找终于发现在玉函店发现面塑艺人,经过我们之间的谈话我发现面塑虽然很受欢迎,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还是太少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无论以赚钱为目的还是以喜好为目的我们都希望它能够传承下去。希望国家多给与政策上的支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