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阶梯式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苗学雷【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专题号】G312【复印期号】2010年02期【原文出处】《上海中学数学》2009年10期第37~39页【作者简介】苗学雷,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15600)。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普遍感觉学习方法、思维角度与初中有着很大差别;学生之间的知识领悟与掌握能力,其差距也在拉大。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很多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方法,为高三数学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在某些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势必给高三的复习带来诸多的困难与困惑。就这种情况,教师如果仍沿用过去在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将不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甚至会造成两极分化愈加严重。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出现,是高三数学教学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我校积极进行探索,在2009届高三年级采取了阶梯式教学方式,从高三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学习特点上的差别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全校12个班分为3个A类班级、7个B类班级、2个C类班级。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次实践与研究,通过一年的阶梯式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正视学生认知差异,进行课堂阶梯式教学1.确立多元化的复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决定着整体教学的效果,关系着整个高三复习的质量。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充分研究考试说明与教学参考资料,才能把握好复习的方向。在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定多元化的目的与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与接受。例如,在复习“等比数列”这一课时,要求B班学生首先要了解教材中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再了解另外两种推导公式的方法;而A班学生既要充分理解这个公式,也要巩固错位相减法求和、倒序求和等技能技巧;对C班学生,只要求了解教材上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记忆这个公式。同时,分别配备了几道基础训练题,达到应用、巩固公式、锻炼运算能力的目的。如:很多学生都反映,这样的授课,没有听不懂或吃不饱的现象,每堂课都会有新的收获。正是教学上有针对性地施教,才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2.设置多样化的梯度例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例题的选择与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于高三复习课尤为重要。一道好的例题不但能让学生全面复习该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而且能让学生领悟解决该题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由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配了恰当的例题,即使是同样的例题,也设置了一定的梯度。例如,在复习“三角函数基本公式的应用”这一节课时,我们在A、B班选择了下面一道例题:求证①。课堂实践表明,A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解决,能联想到以下问题:若α、β都是锐角,且,则②。B班学生也基本能够看出通过两两结合解决问题。但是,在C班,许多学生无法入手。因此,我们首先提出了上面那个简单的问题②,让学生自行证明,然后用引申的形式提出要证明的等式①,学生很快就解决,并且兴趣盎然。3.丰富差异化的课堂提问,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对教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A、B班教学中,对基础题、容易题,让学生集体口答;对中档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以后,较为明显的结论,让成绩一般的同学回答;对逻辑思维强、概念综合程度较高的问题,在师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让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回答或板演,或者分组讨论,推荐代表来回答或板演。在C班教学中,对容易题、基础题,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回答,让他们也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检测自己掌握的程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中档题,重视师生共同分析,增加设问的梯度,减少设问的难度,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或板演,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调动全班学生的兴趣;对逻辑思维性强、概念综合程度高的难题,由老师主讲,进行启发与点拨,或者更换与之有相同知识点、解题方法相似的较为容易一点的问题。这种差异化的提问教学方法,不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很快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认可,在全校进行推广。二、把握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课后阶梯式练习1.课堂练习,针对性地解难答疑巩固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学生存在什么困难,就趁热打铁,用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梯度、难度的练习,其中基本要求、知识水平较为一致,但在解题技巧、难度上分了层次,与A、B、C班学生的水平、能力相适应。对A班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着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过程中,适当指导、点拨,使他们的一些数学思维空间充分开拓。对B班学生,紧扣教学大纲,着重培养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应用。对C班学生,采用逐个辅导、鼓励的方式,增加他们练习、板演的机会,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2.课外作业,从“量”向“质”的转变每节课内容讲授完以后,学生都必须通过课外作业来巩固与提高。但是,课外作业如果一刀切,就会产生A班学生吃不饱,C班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课外作业也应该有区别性、针对性,这也是阶梯式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把课外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A、B、C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基础题、中档题,主要是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姐妹题、变形题;选做题供A班学生或B、C班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主要是与当天学习内容关系密切的综合题、提高题。在C班的作业中,根据题目的难度,适当增加设问梯度或给出解答提示,使得C班中一部分学生也能完成,带动了C班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课外作业的量与难度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现在有些教师,一方面承认学生认知的差异,另一方面却为了提高后进学生的成绩,一味扩大课外作业的量,效果适得其反。课外作业要从量向质的方向转变。以B班为参照,对A班提高课外作业的逻辑思维综合强度,让他们在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同时,有一个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对C班部分基础较弱、成绩落后的学生,放低一些要求,有些弹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自主选择必做题的70%~90%,强化基础知识。虽然练习的量不大,但效果很明显,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学习成绩逐渐赶上了B班同学。三、优化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阶梯式检测1.测试单元化,题型灵活化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差异,学习效果也有差距。在每一章节教学完成后,安排一次检测,试题都紧紧围绕教材、考纲,着重体现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一部分还进行了必要的引申与拓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思维能力,在试卷检测编排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同样的试卷,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A、B班学生应全部完成,C班学生可减去一道或二道题(作为附加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对少数试题,给予不同的分值,即提高基础题、中档题的分值,减少综合题、提高题的分值。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试卷,在基础题、中档题一致的前提下,适当改换一道或两道题。阶段性检测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方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查找到教学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从而加以改进。2.讲评有重点,辅导有区别阶梯式讲评试卷是阶梯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针对测试的结果和暴露的问题,根据A、B、C班的不同情况,在A、B班,对试卷中的典型错误进行集中点评,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运算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引申、拓宽,同时配备一些形同质不同、形不同质相同的相似题、变形题以及加深题,进行再加工、再提高。在C班,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纠正他们的错误,辨析错误原因,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促使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快速提高。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高三数学复习阶段采取阶梯式教学,能缩小学生的学习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但采取阶梯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强烈的责任心,以及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持之以恒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