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①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②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③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④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4.教育产生的原因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5.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射、御、书、数。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1.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庶、富、教”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整理修订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4.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启发)②因材施教: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谓之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摩(观摩)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教育学京佳官方网站: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西方最早启发)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主要观点:“泛智”教育(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班级授课制:首次系统阐述、理论基础卢梭“性善论”,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爱弥儿》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使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了传统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特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巧记: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巧记: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3.教育学的近代化阶段(1)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蔡元培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评论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评论;“万世师表”——宋庆龄评论。(2)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法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2.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3.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4.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6.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让每一位学员成为国家精英京佳官方网站: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和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3)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制约与促进(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中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5)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对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教育之故)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2)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简答)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简答)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5)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简答):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要求:循序渐进,不可陵节而施,拔苗助长3.关键词:从…到…;由…到…;先…后…(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2.要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搞“一刀切”和“一锅煮”,防止“成人化”,有针对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2.同一个体的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有高有低②不同方面:青春期-身高、体重达到较高水平,心智较低3.要求:抓住关键期、最佳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概念: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让每一位学员成为国家精英京佳官方网站:差异性表现(简答):(1)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聪明早慧、大器晚成)(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发展存在差异;(语文差,但美术好)(3)不同儿童的个性心理倾向性不同;(冲动型沉思型)(4)群体间存在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3.要求:因材施教五、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简答)(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A人的全面发展(体力与智力、道德与个性)B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C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D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唯一途径、唯一方法。3.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巧计:巴图涂寻死)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简答)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第二,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第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5.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六、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903年的“癸卯学制”(日本)《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规定男女不可同校;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大特点修业年限长21年3.我国当前的学制★★(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1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教育)、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让每一位学员成为国家精英京佳官方网站:页(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层次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类别结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巧记:高人特机智)简答: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双轨学制:西欧(英国、法国、德国)学术(特权阶层子女)和职业(劳动人民)2.单轨学制:美国(小学至大学)3.分支型学制(“Y”型学制):苏联第二节小学教育一、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简答)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活动性、趣味性、启蒙性(巧计:全面启动除异味)二、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特点(1)强制性(义务性)——最本质特征(2)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基本性质(3)免费性(公益性)不收学费、杂费(4)公共性(国民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5)基础性(巧记:强普免公基)2.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和发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并于7月1号实施,首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中国已经确立义务教育制度。第三节学校的组织与运行一、学校组织1.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校长负责制在中小学普遍实行第四节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内涵我国最早:唐宋,孔颖达现代意义的课程: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西方最早: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1918年,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2.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我国古代的“六艺”与欧洲中世纪的“七艺”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课程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课程重点从教材、个人转向社会)让每一位学员成为国家精英京佳官方网站: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2)古德莱德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性教育的课程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3.课程类型★★★(一)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1)学科课程(间接经验):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六艺”、“七艺”(“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二)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组合两门以上学科相关课程(共同点,语文和历史)、融合课程(内在联系-如生物学)、广域课程(社会研究课、科学)、核心课程(核心话题、以问题为核心)(三)从对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