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目的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工作目的论文摘要:教育的对象在于人,使人成为人是教育工作的目的。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在于“率性修道、修己成人”,那么教育学就应该是一门伟大的学科,没有一门学科像教育学这样流露着慈悲之心而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大学慈悲”。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言“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此,早在原始社会便有了“教育”。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5000年的教育文化。什么是教育的本质?中国的传统的经典也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无论是《中庸》里面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是《孟子》里的“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后来人总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在谈及教育时,往往是指向于外,即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要教育人。作为教育,不应该只是教育他人,也应该包括自身修养,自我教育,从“修己”开始,然后“成人”,两者相互相成。因此真正的教育不但要修己还要成人。二、率人性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对人的研究离不开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何谓人性?即道生万物而出现人,而有人的形式,能表现出人这一事物的特质,就叫做人性。“率性”是指导引出人的优秀品质,即善性显著,卑劣的方面,即使原来有这种倾向也会相对地削弱以至消失,而发展优秀品质是合乎道理与原则的。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而人是一种具有动机、情感、意志的意向性存在,是不断超越“是其所是”[1]、超越自我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生成的存在”[1]。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符合人性的人。自然或天然的人性并无明显的善恶之分。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人不能用非善即恶的标准简单划分,而是在于人的自然本质中有在后天的发展中走向善恶的可能性。这种善与恶的显露并不是说人的本质在于这个方面,人性的发展就是沿着善或恶的天性进行,而是说人的天然的本性在于人的未完成和可塑造性。就人性的发展倾向而言,虽有个体的程度差异,也不排除“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总体来说大多数人都可以走向善或恶,关键在于对人性的引导。所以孔子才说:“性相近,习相远”。这样一来,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就显得突出了。三、修人道前面讲“率性”,即引导“生而为人”的自然本性,而“修道”应该是这个引导本性的具体指向,即根据道理或原则,使人成为符合“人道”、“人理”的人。这样经过“率性”和“修道”的人则成为有了成就的人。所以“人道”就是“为人之道”。人道不是人生而既有的,是生而为人以后,以自己的努力而有所得,得到之后,便全属于自己。所以人道在于“修己”,即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不是教人或责望于别人。这是由自己想要“成为人”而起,完全是自己的“事”,也可以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到达人道,那么教育就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事情,也应该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事情,我们不能把修人道的任务全部交给教育者,由他们代劳,自己却消极接受坐享其成,而是应该承担起自身“修道成人”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应该是无为的,而要体现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进来。人道在于人自为。修人道的过程中自我教育的功用就突显出来了。这种自我教育的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存在,涵盖人自身发展的德、智、体各个方面。[3]自我教育是修人道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切教育工作最终期望达到的状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著名论断。所以人道在修己,每一个人的“修”都是自己的权力,也是自己的义务,发自“内在”的求自我实现,成于“本身”的“尽其在我”。因此教育工作是每一个生而为人的人的份内事,自我教育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四、修己成人《中庸》中有言:“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旨在说明,“成己”并不是“诚者”唯一的工作,另有后继的工作有待努力,把后继的工作做到才是人性发挥的极致[4]。“修己”而“成己”之后,还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从事“成人”,即教人成人的工作,使尚未到达“成己”阶段的人进入“修己”之途,走向“人”的阶段。前面讲率人性,修人道,人道在于修己,导出了自我修行的重要性。从逻辑上来看,已经完成了“率性修道”的过程了,这里引出“修己成人”的观点,使得“修道”从“自我”联系到“他人”,也使得“修人道”从封闭走向多元的开放。如果说“修人道”是“生而为人”的“人”一生中的课题,那么“人道”的完成既要“修己”也要“成人”。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修己”认识得多也实践得多(我们从小接受教育就是“修己”的表现),而对于“成人”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则做得少。因为“成人”的任务似乎只是教师的责任,我们一般人没有义务。沿着这个思路,就会产生一个反向,即“成人”是“生而为人”的“人”为修习人道而必须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教师的专利了。那么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情况,人人皆是学生,人人皆是老师。这样一来,教育则应该内化到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我们应该担当起“使人成人”的义务,引导和帮助其他人,因为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性也得到提升而更接近人道。五、总结教育的对象在于人,使人成为人是教育工作的目的。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在于“率性修道、修己成人”,那么教育学就应该是一门伟大的学科,没有一门学科像教育学这样流露着慈悲之心而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大学慈悲”。如果说“成人”是我们的责任,那么“教”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化知识,而是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的方式也不仅仅是课堂内的“上所施,下所效”具体情景,而是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间,而目的却只有一个——“修习人道”,所以“大教无形”。参考文献:[1]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邢宝君.关于自我教育的界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教育的本质——什么的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