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李小文-(系新生)定量遥感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定量遥感与环境主讲人李小文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1.定量遥感对环境监测的意义2.遥感面临的问题和加强遥感基础研究的必要性3.国内外遥感基础研究的现状和我们的主要学术思想3.1.几何光学模型3.2.尺度效应3.3.病态反演31.定量遥感对环境监测的意义4我们所指的遥感就是从卫星观测地球表面,是20世纪末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领域之一,其优势在于能够频繁持久地提供地表的面状信息,具有宏观、动态、精确地监测地表环境的变化的特点。由于人类的信息需求有80%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而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遥感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动态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为国家重大自然灾害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评估数据及图件★持续不断地开展再生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地质矿产资源调查与大型工程评价★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海洋监测和海洋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土地适用性评价、生态评价和工程评价例如:6全球NDVI(植被指数)7全球昼夜温差898年长江洪水的遥感监测(雷达与TM影象的复合)9北京地区4米遥感影象图(美国SPACEIMAGE公司的IKONOS卫星)10北京地区1米遥感影象图(同时也发布了北朝鲜导弹基地的1米影象图)11全球变化的研究面向一系列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了大量的关系到地球可居住性的重要科学问题,因而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具有高度综合和交叉学科研究的特点。叶笃正先生曾指出,“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区域的环境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环境变化的制约,反过来,整体环境的变化又是各区域相互影响着的环境变化的综合体”。12全球变化的研究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南的。遥感作为获取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信息的先进方法,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的不可替代的手段。陈述彭先生指出,没有遥感,就提不出全球变化这样的科学问题。所以遥感对地学本身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就象望远镜对天文学和物理学的推动作用一样。13望远镜的发明,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天文和物理发现,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但望远镜在明末传到中国以后,应用则仅限于军事(徐光启集)甚至玩物(李渔《夏宜楼》)。以至今天很多人不相信明代我们已经有了这门信息获取的高新技术。14二十年前,美国地学界爆发了一场“路线斗争”。当时的美国地理学会会长著文批评一批较年青的地理学家以计算机和遥感为技术手段,打着科学的旗号,篡改地理学作为一种描述性艺术的实质。以加洲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为首的一批地理学家,如Simonett,Estes,Strahler,Dozier等数十人联名著文反驳,一时非常热闹。二十年来的事实证明,凡是没有抓住遥感这一机遇的地理系,纷纷走向衰亡。15但是AAG的那位前会长也有他一定的道理,遥感不仅仅是高新技术的应用,而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牵涉到对地表的描述。16遥感科学独特的科学问题在于:对传统地学来说,遥感要求从定性到定量描述的过渡。对传统物理学来说,遥感要求在象元尺度上对局地尺度上定义的概念,总结、推导出的定律、定理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和纠正,而这种纠正是与象元尺度上的地学定量描述密不可分的。172.遥感面临的问题和加强遥感基础研究的必要性1870年代以来,卫星遥感主要采取垂直观测方式,以获得地表二维信息,对获取的数据则基于地面目标漫反射的假定,作一些简单校正后利用地面目标的光谱特性作有监督或无监督的最大似然率分类,或经验判读。这些在遥感技术发展的初期是合理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各种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迫切需要弄清楚地表与光辐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19例如,尽管卫星云图已经很直观地显示了各种气团的运动趋势,但中、长期的天气预报准确性仍然很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大气动力学模型中,需要知道大气下垫面的反照率(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和粗糙度(影响气流运动)。而目前的遥感手段只能提供个别方向上的反射率,把它当作半球反照率,对植被结构也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信息。这样,天气中长期预报很难准确,气团的运动常常会突然偏离模型预计的运动方向和速度。2000年美国预报台风路径出错损失几十亿。所以NASA21世纪的规划中经济效益很大一块就是气象预报精度提高。20中、长期的天气预报问题就更大。例如:1999年,气象部门向中央预报夏季洪水将在华北,所以防洪的资金、器材和其他准备工作都集中在华北。密云水库甚至降低了水位,但是,夏季洪水再一次发生在长江流域。因此,怎么使遥感更好的服务于气象、水文,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212.1遥感面临的问题•需要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数据量越来越大——海量遥感数据√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遥感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空多变要素•遥感基础研究严重不足√遥感科学——多学科交叉22“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渴求着信息的淡水”EOS2000G/天(2×1012Bytes/天)办法1:多发卫星提高分辨率(1m),2nm高光谱、600波段海量遥感数据?新应用需要的有效信息匮乏供需矛盾目前遥感的基础理论很不成熟,缺乏对遥感数据的地学理解办法2:美国议会对NASA的指责:“迄今积累的遥感数据,有95%从来没有人看过。”这个办法,我们暂时没有优势:(卫星、星载传感器、数据处理…,牵涉到大量的经费和相当的工作积累。从这里突破,我们有优势。遥感数据的地学理解、定性到定量多学科交叉23遥感数据的地学理解传统的地表蒸发量用蒸发池或蒸发器,在孤零零的点上测量供水充足条件下的蒸发量,再假定区域蒸发量与区域供水充足的成单调递增关系,无限充足时趋近于蒸发池测量值。这样,给定供水充足度,区域的蒸发量与蒸发池的点测量值成正比。七十年代以来,新出一个“互补相关理论”,大意是说,如果区域的空气湿度由区域的蒸发量决定,那么区域蒸发量越小,蒸发池的蒸发量就越大,因此,区域量与点测量值成反比。是耶非耶?离不开对数据的地学理解,包括“区域”的大小、气候区划、供水充足度的变化,等等。24知识决策数据有效信息25地球表面关键性时空多变要素——对地反复观测的真正对象上述时空多变要素是这五大相关领域迫切需要的,也是它们长期想要而不能得到的关键输入参数和验证数据。获取上述要素的时空定量分布,从而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反照率地表温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地表蒸发强烈需求干旱地区缺水状况区域生物碳循环数值天气预报全球变化作物受胁状况及估产有力推动26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定量地学描述遥感科学定量遥感高新技术(传感器、遥感平台设计制造)遥感:高新技术驱动的对地观测的一场革命观测时空尺度物理学定律、定理数学生态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需求,环境保护,全球变化,减灾防灾尺度效应分形、分维...反演、优化...遥感在多学科交叉中的定位27经过六五以来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已经是遥感应用的大国,但应用主要是范围外延,项目扩大,遥感技术突破不多,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的共同努力。形成很多部门都搞遥感,基础研究跟不上,应用水平难以再上台阶的状况。要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我们国家不但是遥感应用的大国,而且也迅速成为遥感科学的强国,我们就必须通过加深对海量遥感数据的地学理解(地学消化),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努力,把遥感基础研究搞起来,在从定性遥感到定量遥感上有所突破,打下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283.国内外定量遥感基础研究状况和我们的学术思想29国外研究现状我们的学术思想遥感信息产生机理辐射传输理论几何光学尺度效应点—面信息转换尺度变换、尺度效应和尺度纠正反演最小二乘法病态反演应用受“第三公设”的局限以应用需求为驱动力303.1几何光学模型31几何光学模型不久前《遥感学报》要我为我们的一辑专刊写前言,我写道:时届中秋佳节,“明月几时有?”我国古代地理学家一千年前就提出这一问题。二向性反射的几何光学学派的回答是,只有当观察者位于“热点”方向,即背对太阳时,才能看到满月,而且看不到环形山的任何阴影,因而最明亮。这个回答也许太简单,因为还有大气透明度的问题,日地距离,相干效应,等等,等等。但不可否认,几何光学的回答抓住了问题最核心的本质。同样的原理,我们已成功地应用于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对地遥感,在攀登项目中又成功地推广到热红外,解释非同温像元热辐射的方向性。本期增刊的几篇文章用实测或模拟数据证实了我们温差面积的投影加同温多次散射模型的合理性。《遥感学报》在此时要我为增刊写前言,我愿祝读者中秋快乐,愿故乡的明月能成为遥感机理研究中国几何光学学派成功的见证。32当我写这番话时,我以为月亮的朔望,上弦下弦,这些几何光学关系是大家都清楚的。不料好几位地理学的博士、教授怀疑我满月即热点的提法。经过热烈讨论,我才弄清楚他们把新月当作月食了。再深入问,为什么满月不总有月食?这复杂一些,牵涉到地球的锥形阴影和满月的“热点宽度”,但仍然是一个几何光学问题。这里虽然以介绍几何光学模型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模型或学派,古话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讲多样性的互补与综合,或英语里的synergic.说到珠联璧合,时髦的读者也许会想到珍珠项链什么的,92年版“常用成语词典”解释为:“指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这是望文生义,也不算错。但其实语出汉书:“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讲的是两种罕见的天文地理现象。几何光学模型33日月同辉不稀罕,在上弦月、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亮成直角,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但日月合璧就难得一见了。日月合璧指的是太阳和月亮重叠在一起,而又不是日食——它们一道放射光华。有人也许认为这种罕见现象是对几何光学模型的挑战。但其实我相信只有几何光学模型(加上大气分层模型)才能解释这种目前据说只能在东南沿海十月朔日、天朗气清时才能看到的日月同升现象。不过要验证这种解释就比较困难,需要在指定时刻,指定地点,测太阳/月亮的直射光谱,放探空气球,但也不是办不到的。几何光学模型34草色遥看近却无353.2尺度效应36为什么我们跑那么大老远到卫星上观察地球表面,反而比我们在地上“眼见为实”竟然还有优势呢?这里牵涉到一个尺度问题。不同的自然现象有不同的最佳观测距离和尺度,并不一定是距离越近越好,观测越细微越好。18世纪英国斯威夫特用一个例子形象地说明这一点。他假定从非常近的距离,用很高的分辨率来看一个美女。观察者在这位美女的脸上从一个毛孔观察到另一个毛孔,辛苦观测的结果和整体的“美”全不相干。我国古代学者更早几百年也认识到了这个观察尺度和距离的问题。他们以庐山为例:在山里实地积累的大量观察,“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认识庐山的全貌却很少有所帮助。这并不是否定系统的高精度的实地观测,而是说明需要适当的距离和比例尺,才能有效、完整地观察。3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论尺度效应38尽管人们早就认识到这种最佳观测距离的必要性,甚至幻想从外层空间来取得大地与海洋的图像(“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只是在遥感技术自本世纪60年代蓬勃崛起之后,人类才真正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对大地进行观测这一飞跃,实现了对很多大规模自然现象的预测和预报,开始了人类认识自己生存环境的新纪元。正因如此,在这里我们主要着重在航天遥感像元这一尺度上讨论定量遥感的机理。39对海岸线长度的测量问题是地学描述中尺度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对这一测量值尺度效应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启发形成了分形理论和分数维这样全新的数学概念,并进而发展成为分形几何。遥感科学中尺度效应的研究更为困难,在陆地遥感中,不同地物光学性质的尺度效应很少得到研究,分形几何的应用几乎没有超出计算机模拟的范围。40二十年前,普遍流行一个误解,就是:如果象元内所有元素都是各向同性的漫反射表面,则象元一定也是漫反射表面。由于已经观察到大量地表象元的非漫反射特性,所以大量研究都致力于表面元素的非漫反射特性。尺度效应(例1)——象元的漫反射性Aa1(qv)qva2(qv)=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