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振兴战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甘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纲引言一、甘肃乡村的基本状况二、甘肃乡村发展的主要约束三、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途径和措施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迈上了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步伐加快,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与全国西部农村一样,出现了一个劳动力和资金由农村向城市单向转移的大趋势,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导致农村逐步衰败。乡村衰败的表现:(1)实际人口大幅度减少,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根据我们的调查,在甘肃的一些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的自然村,实际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均值的40%以下;常驻人口中55岁以上的均值在70%以上。(2)村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村容村貌杂乱、垃圾绕村、公益设施破败。(3)耕地、果园撂荒比较普遍。(4)淳朴乡风不复存在。原因:(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且以农业为主,缺乏规模经济的条件,导致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低(一个壮劳动力150—200亩耕种收益基本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工资性净收益相当)、资本投资的渠道少、收益低。(2)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基础设施与城市有明显的阶梯差。后果:(1)有可能危及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的耕地红线是16亿亩,2017年粮食生产能力870斤);(2)劳动力流动状态可能会引致的“流民化”;(3)城乡巨大差异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国总体上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所有的大中城市在人口规模和密度上都已经成为国际上的“超级城市”的城市;“城市病”(交通拥挤、公共服务设施过载、人居环境恶化)几乎在所有的城市都不同程度的显现。“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发展”的领域还要靠乡村。乡村振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乡村振兴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一、甘肃农村的基本情况(一)人口2017年全省总人口:2625.7万人,全省乡村人口(户籍):1407.6万人,占比53.6%。(二)经济全省GDP:7677亿元,第一产业(农村):1063.6亿元,占比:13.85%。(三)农业生产条件基本情况全省耕地面积:356万公顷;水田0.7万公顷,占1.96%;旱地355.3公顷,灌溉面积(万公顷)119.3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2018.6;农村用电量(亿千瓦)55.9;化肥施用折纯量(万吨);84.5。(四)农业产量粮食总产量:1128.3万吨;蔬菜:2106.5万吨;水果:557万吨;中药材:122.3万吨;薯类:232.9万吨;油料:71.6万吨;肉猪出栏:733.3万头;羊出栏:1551.4万只;肉类产量:105.3万吨。(五)农民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076.1元(工资性收入:2275.4元,经营净收入:3556.2;财产性收入:142.3元,转移性收入:2102.2元),生活消费支出:8029.7元。资本积累几乎为零。最高的嘉峪关:17795.7元,酒泉:15763.7元;金昌:13291.4元;兰州市(第四位):11305.7元。最低的三名:临夏:6202.9元,陇南:6385.9,定西:6854.8元。二、甘肃乡村发展的基本约束(一)生产环境条件1、地理环境——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陇南、甘南、白银、定西、临夏;2、气候环境——干旱、阴湿;定西、白银、甘南、临夏、武威等;3、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定西、临夏、白银、庆阳、平凉、天水;4、自然灾害长期高频率发生历年大中型的旱灾、水灾(泥石流)、虫灾发生的次数在数十次以上,中小型的在数百起以上。如2017年,全省农业受灾面积(千公顷)494.2;成灾面积(千公顷);278.1。(二)道路网络、水利设施、动力电尚不完善动力电:到2016年底,全省6220个贫困村(32135个自然村)才实现了通动力电100%。道路:全省建制村2016年通畅率90,58个贫困县89,17个插花县97,6220个贫困村92,2017年达到100%。农田水利设施:目前尚没有全省的准确数据。(三)产业单一、农业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特色优势农产品供给不足1、种养殖产业均为大宗农产品,价值不高,且没有规模经济2、特色农产品有产品、无品牌(四)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五)新型经营主体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亟需提升(六)乡村治理体系亟待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带动能力不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七)人居环境较差文化、卫生、医疗、教育等与人居密切相关的条件均处于不利状态。(八)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按照2017年3100元/人年的标准。全省贫困人口188.67万人,全省总的贫困发生率9.56%。超过30万人的有陇南、定西两市。贫困人口在20—30万人的有临夏、天水、庆阳三市州。在10—20万人的有平凉和白银两市;4—5万人的是武威和甘南。其余在4万以下。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有陇南、定西、临夏和白银四个市州;在5%—10%之间的有甘南、天水、平凉、庆阳等四个市州;3%—5%的有武威。县级贫困人口超过5万人的有陇南的宕昌、礼县、西河和武都区;临夏的东乡县、天水的秦安、平凉的庄浪和静宁、庆阳的镇远和环县、定西的通渭、渭源、岷县和陇西、白银的会宁和靖远县等16个县。3—5万人的有临夏的临夏县、积石山县、康乐县、广河县、天水的麦积、甘谷、秦州和张家川县,定西的临洮、庆阳的宁县等10个县。2—3万人的有陇南的康县、文县、临夏的永靖、天水的武山、清水、定西的章县等6个县。三、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途径和措施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2月14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7月17日,中共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规划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规划的总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第一阶段: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1)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3)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4)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6)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7)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8)推进全省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第二阶段: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第三阶段: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一)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牢乡村振兴基础1、把握攻坚重点聚焦发力区域攻坚:抓住“两州一县”和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镇、3720个深度贫困村;群体攻坚:紧盯低保贫困户、残疾贫困户、纯老年户等深度贫困人口;短板弱项攻坚:着力解决产业增收和住危房、患大病、因贫辍学等突出问题。2、构建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体系(1)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2)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电商、光伏发电、砂石开采等扶贫产业。确保每个贫困县都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每个贫困村都有致富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稳定收入渠道。3、坚持因村因户精准施策(1)加快推进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2)以“一村一品”为目标,发展主导产业和富民增收项目;(3)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加快实施路、水、电、网、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和整体面貌,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获得感。(4)制定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问题准、对策实,确保群众有意愿、措施能落实、如期能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做好技能培训、生产指导、产销衔接,实现稳定脱贫。对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加快织密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户就业有渠道、收入有提高、生活能融入,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4、全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结合,教育、激励、鞭策并举,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进取意识,大力营造争先脱贫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推广“两户见面会”等有效做法,加强对自强自立、勤劳致富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5、强化贫困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依托“千企帮千村”开展省内劳务协作,建立更加稳固的东西部劳务对接常态化协作机制,鼓励适合分散式、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和加工点,积极开发农村保洁、绿化、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等辅助性岗位,实现有输出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应输尽输,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6、全面提升帮扶工作成效落实各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实现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最有实力的帮扶单位实施精准帮扶7、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制定打好脱贫攻坚战3年行动实施意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现行标准,保持工作定力,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严把贫困人口退出时序、退出标准、退出程序、核查比对、评估检查“五个关口”,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乡村在脱贫验收中的责任,确保真脱贫、脱真贫。8、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考核问责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靠实各级脱贫攻坚专责工作组牵头责任及行业部门主管责任,量化住房、医疗、教育、饮水、交通等考核指标,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的责任落实体系和层层追责机制,对完不成任务的坚决给予问责。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贪污、挪用、克扣、截留、侵占、私分扶贫款项的行为。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办法,省市两级每年对县及县以下的考核原则上不超过两次,市级及以下未经省里批准不得开展第三方评估,严禁各行业部门让扶贫干部承担各类行业检查考评,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关心爱护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落实激励政策,解决困难问题,保护和调动工作积极性。(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体系1、改造提升农业生产能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加快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落实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抗旱防汛防涝能力。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2、加快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抓住全产业链构建、质量保证、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生产力布局,调减非优势作物面积,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3、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开发“独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