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页1诗歌鉴赏专题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零距离突破》第172页【考点简析】《零距离突破》第172页【考情透析】“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问题。【命题趋势】《零距离突破》第172-173页【知识梳理】《零距离突破》第173页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知识链接思想内容定义: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写作对象(内容)和思想感情(思想)两个方面。二者结合就是诗歌的主旨。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二)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分类解析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1、怀人思乡诗2、赠友送别诗3、边塞征战诗4、田园山水诗5、咏史怀古诗6、托物言志诗7、忧国伤时诗8、生活杂感诗9、宫怨闺怨诗10、闲适隐逸诗【怀人思乡诗(含羁旅行役诗)】1、“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2、“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3、“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4、“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赠友送别诗】1、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2、意象: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长亭”等词语;3、情感: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4、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边塞征战诗】1、意象: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第页2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3、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田园山水诗】1、意象: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2、情感: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3、手法: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咏史怀古诗】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4、手法:古今(今昔)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托物言志诗】(见赏析景物形象知识点)【忧国伤时诗】1、意象:秋风、杜鹃、烟雾、云山、冬雪、残红、菊花、落叶、江流、夕阳、风雨、雁、酒、泪等。2、思想感情: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⑥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3、手法: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对比映衬,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比喻象征,用典等。【生活杂感诗】1、内容:①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②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③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⑤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秦观的《鹊桥仙》)等。2、手法:借景抒情。第页3【宫怨闺怨诗】1、内容: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2、常见意象:(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3、风格: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还有一种比兴,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闲适隐逸诗】1、内容: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2、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3、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三)诗歌思想情感的具体分类《零距离突破》第173页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生活杂感5、送别感怀(四)典例探究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提问方式】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内容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概括说明。【答题步骤】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诗“××句(联)写了×××”。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例:(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第页4【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琊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流入了琅琊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飘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提问方式】1、该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感情(心情)。变式问一:本诗通过××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变式问二:诗中×词或×句表达了×种情感,试做分析【答题步骤】1、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2、揭示主旨,解释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例:(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答案比较样卷答案标准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雾生寒”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分析点评样卷评分:1分评析本题题干明确告诉我们:本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这就要求归纳出多种情感,并分析。样卷答案不仅情感答得片面,而且没有具体的分析。思路探究首先,点出情感(注意概括出来),如:①喜爱幽静②亲近自然等。其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如:①喜爱幽静;“人意静”“雾生寒”等。第页5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知识链接观点态度的定义:主要包括作者在诗歌中体现出的观点态度以及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后人对该诗态度的一种评价。(二)典例探究【提问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4、诗歌是从哪几方面对××作出评价的?5、诗中××与××是否矛盾?为什么?【解题格式】第一步:表明观点(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第二步:阐述理由。例1、(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1)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或:(2)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一招制胜】全面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要做到知人论世。知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论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仇多了。第页6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应练习题组一概括主旨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①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注]①罗带,香罗带。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答:2.(2010·郑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答:题组二分析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两首诗都写了“山中”的落叶,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答:第页74、(20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题组三评价观点态度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