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国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也是我省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攻坚时期。依据全国及我省“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结合省情实际,制定《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篇基本建成旅游强省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呈现出快速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大省的跨越,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一、“十二五”发展成果(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基本完成。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45万人次、国内游客4.4亿人次,年均分别增长17.5%、23.7%;旅游总收入4120亿元,年均增长29.1%。3项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分别位于全国第9、10、11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旅游投资持续增长,实施“335”旅游建设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8045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额的5.3倍,占全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的8.9%,推动建设5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200个。战略地位日益增强,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增至5.9%,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8.7%。产业体系基本建立,2015年末,国家A级旅游景区560家、星级旅游饭店441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81家,四星级以上饭店154家;新增旅行社518家,总数达1465家,3家进入全国百强;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7个;创建省级农家乐1241家,其中五星级155家,四星级229家;黄山风景区、九华天池风景区获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试点在全国率先获批创建。创建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6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10个。产业实力壮大,2015年末全省旅游企业超过2万家,较2010年增加60%以上,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旅游单体企业18家,旅游集团企业15家,安徽省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六年进入中国旅游集团20强。专栏1“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主要指标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全省接待入境游客量(万人次)500445接待入境游客量年均增长(%)23.517.5旅游总收入(亿元)3000412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4.529.1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比重(%)1218.7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万人)600420A级以上景区(家)5005604A级以上景区(家)150181旅行社(家)11001465星级饭店(家)650441旅游强县(个)5024星级农家乐(个)8001408(二)发展效益显著增强。旅游的民生效益提升,全省居民人均出游率由2010年的1.1次增加到2015年的3.4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从业人员420万,占全社会就业人数近10%。期间带动45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同期脱贫人口的12%。旅游的生态效益显现,积极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生态型景区,引导资源型城市由传统产业向旅游业转型发展,改善了我省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态保护意识。旅游的文化促进效应凸显,研学旅游、文化演艺等加快发展,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旅游利用,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三)创新活力加速释放。积极推进旅游创新发展,加快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信息业等产业融合,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大连万达、芜湖奇瑞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跨行业参与我省旅游业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新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黄山黎阳创客小镇、徽州民宿客栈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形成皖南世界遗产之旅、九华山朝圣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加强文旅融合,推出徽韵、宏村·阿菊、花鼓灯嘉年华大型实景演出等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区域合作,发起成立中国山岳旅游联盟,建立沪皖蒙旅游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持续推进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四)改革发展稳步推进。旅游业“1+6”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景区管理体制、市场营销等方面改革成效显著。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六安、宣城等市改旅游局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凤阳县、石台县、歙县和泾县实施了县域旅游综合改革。积极改革景区管理体制,“黄山经验”在全省推广,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大八公山”跨区域发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深入推进营销机制改革,“1+N”整体形象宣传深入推进,入境旅游市场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皖游客2万人次以上的境外客源地增至20个。入境旅游更加便利,实施合肥、黄山航空口岸外国人落地签证和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五)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旅游业发展连续5年纳入省委和省政府重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旅游改革创新发展。优化旅游法制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等机制,制修订20项省级标准和规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积极优化旅游人才队伍。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优化交通干线和旅游目的地通达条件,形成了公、铁、水、空一体化的交通格局;改善乡村旅游通达条件,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与等级公路“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积极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智慧旅游发展迅速,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成为全国旅游大数据应用试点省。联动发展、形成多极支撑格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皖南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有序展开,大别山多彩旅游品牌逐步形成,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提速。二、“十三五”面临形势(一)发展机遇。政策效应凸显。旅游产业政策的调控力和推动力不断增强。为顺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国家及我省出台、实施了系列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优化我省旅游产业结构、推进旅游产业改革等提供了政策依据。国家及我省区域发展政策的旅游产业红利将加速释放,全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提速,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改革先行先试。农业、国土资源、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提出了系列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金融、交通建设等政策,将有力地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产业融合加速。旅游业与文化、商业、医疗、中医药、健康养老、教育、体育、农业、工业、金融等产业与行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深度不断强化,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为我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区域合作加强。国家深化对外区域合作,“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战略持续推进,我省沿江近海的优势明显,为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省内外区域合作加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惠及安徽,皖南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原经济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省实现国家区域战略全覆盖,旅游开放合作平台不断丰富。旅游消费升级。旅游消费升级动力强劲,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旅游需求加速释放,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将大幅提升。家庭旅游消费常态化,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将不断涌现。居民对旅游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保障性要求不断提高,对旅游相关的信息技术需求更加广泛。交通网络优化。外部交通格局显著改善,加快实现皖江港口群的协作发展。全省高速公路将形成“四纵八横”的路网格局,多条新建高铁干线穿境而过,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路网形成,合肥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合肥国际空港功能提升,迁址扩建黄山屯溪机场,扩建九华山机场,新建若干民用机场、通用机场等,“空中走廊”日益完善。内部通达条件将大幅提升,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旅游景区景点与等级公路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将极大改善。(二)面临挑战。产品有效供给有待加强。产品开发层次不高,观光、文化、度假等旅游产品特色不强,类型单一;城市旅游、会议会展、文化创意、研学旅行、康体养生等新业态产品欠缺,旅游消费热点不足。产品国际化水平较低,国际化产品的开发、营销等较弱,国际市场影响力不强。市场主体有待加强。旅游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能力不强、影响不足,缺乏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多元化发展不足,投融资等企业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健全,旅游金融、创意、设计、咨询等企业较为缺乏。旅游创新创业力量有待提升,旅游创客基地等特色市场主体培育仍需加强。区域均衡发展有待提升。各旅游板块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旅游市场规模、产业地位、企业实力、旅游基础配套等差距明显,各板块旅游要素缺乏有效整合、协调联动。城乡旅游统筹发展有待改善,城乡间的人才、交通、经济等旅游发展要素互联互通受限,全域旅游建设缺少有力支点。人力资源有待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实力有待提高,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旅游人才缺乏,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乡村旅游人才等人才队伍亟需壮大。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优质旅游院校、实训基地等有待加强。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公共服务标准尚未健全,标准执行及评估等工作有待加强。全域畅游存在“最后一公里”交通瓶颈,立体化、多层次、一体化的旅游通达系统有待加强。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智慧旅游系统、设施、平台等有待完善。旅游便民惠民措施不能较好地满足大众需求,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利民、便民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旅游消费安全等保障措施有待提升。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旅游部门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土地、金融、人才等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旅游创新创业、企业建设等市场体制机制有待落实,市场活力仍需进一步释放。综合研判,全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活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多种挑战。必须把握机遇,攻坚克难,科学有效地布局“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不断开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第二章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旅游业的高水平发展,以实际成效使旅游业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产业。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要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战略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等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提升全省旅游业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冲刺万亿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旅游新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力支撑。二、发展理念(一)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旅游发展新引擎。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形成旅游投资消费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以制度为根本,探索旅游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旅游市场新秩序,完善旅游企业退出机制。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结合当前旅游消费热点,强化产品创新开发,创新旅游品牌新体系。探索多业化经营、多元化融资模式,培育市场新主体,构建产业新体系。引导各地创新重点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旅游业发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