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校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附属学校及合作实验学校校园文化手册目录北京师范大学校史................................................................2北京师范大学名人................................................................5北京师范大学内涵标志性词语............................................34北京师范大学内涵物化象征................................................38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景观种类................................................50北京师范大学品牌内涵输出路径.........................................532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3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动乱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欢呼教育和科学的又一个春天到来。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有很大发展。夺回被“四人帮”耽误的十年时间,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水平,北京师大先后增加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电化教学、计算机科学、非平衡态等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心理学等系。北京师范大学已由“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1个研究所,发展为19个学院、6个系、52个本科专业、127个硕士点、70个博士点和14个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多学科的师范大学,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流动站。4教职工人数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000人,两院院士14人(双聘院士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实施首都新世纪重点建设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写入党代会决议。到2004年,在校学生人数由过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6000余人,长、短期留学生2000余人。5北京师范大学名人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历史进程中,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他们秉承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和“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躬耕学海,硕果累累,培植了无数师大莘莘学子。北师名人及相关文化元素将以纪念馆、文化长廊、橱窗、石碑、雕塑、浮雕、展板等形式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运用形式,可参考如下:1、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实验楼图书馆学生阅览室鲁迅铜像2、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6北京师范大学世纪名人一、革命先驱、社会活动家1、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年),男,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1898年代清政府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正式提出了设立“师范斋”的构想。这个章程不仅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而且还是北师大正式孕育的开始。1902年,张百熙奉命重建京师大学堂,先成立师范馆与仕学馆两馆,师范馆招收学生79名,仕学馆招收学生57名。其中师范馆正是源自梁启超“师范斋”的构想。可以说,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就不可能有中国近代新的教育制度的诞生,也就不可能有京师大学堂,不可能有北师大的诞生。72、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年),男,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是在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并用来观察国家命运和指导革命实践,用来教育中国人民和广大青年的卓越革命导师和人民教育家。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20年始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教授,先后开设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女权运动史、伦理学等课程。3、钱玄同钱玄同(1887-1939),男,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废除汉字。曾任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教员、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等。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语文改革活动、文字、音韵和《说文》的研究等几个方面。8二、学术大家及学术流派开创者1、鲁迅鲁迅(1881-1936年),男,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师。2、张贻惠张贻惠(1886-1946年),男,字少涵,安徽全椒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他首先在国内高等院校开设原子构造论课程(即原子物理学),并率先编译出版科学丛书,将科学思想推广于社会。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主任、物理系主任、校长,为创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和对该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对1933-1934年的全国度量衡统一工作起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93、陈垣陈垣(1880—1971年),男,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广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他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国际地位还很低的时期,他就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与王国维齐名。上世纪30年代以后,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他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74年,教过私塾、小学、中学、大学。他任大学校长46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桃李满天下。他对教学极端负责,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少新课程,沿用至今。他曾任辅仁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导师,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走过北京师范大学东门,有一座大厦,叫励耘学苑,“励耘”二字取自北师大原校长陈垣先生的“励耘书屋”。2002年9月8日有两座铜像在北师大落成。一座是孔子铜像,另一座铜像是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全身像。4、吴承仕10吴承仕(1884-1939),男,字絸斋、桥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沧山源村人。经学家、国学家、教育家。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任教授、系主任多年。与在南京大学任教的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晚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5、黎锦熙黎锦熙(1890-1978年),男,字劭西,湖南湘潭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校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和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胡先骕胡先骕(1894——1968)男,字步曾,号忏庵,新建县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11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我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我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7、楚图南楚图南(1899-1994年),男,云南文山人,严谨治学并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191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楚图南就在校办的《史地丛刊》《教育新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内容涉及了美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等。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