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复习笔记绪论篇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1.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2.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3.双语/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4.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第一语言不一定等于母语,第二语言不一定等于外语)5.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6.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7.学科名称:对外汉语教学(用的最多,最正式),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学,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内部因素:A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B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C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外部因素:A基础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所起的支撑作用;B语言环境;C国家的方针政策。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学科理论(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教学实践三部分。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首先是语言教学——文化因素的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所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并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的。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3.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综合的学科、应用的学科。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1.学科定位上有——“小儿科”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应用语言学学科”论,实际上它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1.对外汉语教学从汉代开始,唐代鼎盛,但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它经历了两个阶段: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50-70年代末)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1.设“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即汉办;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1993年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化考试。2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1.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在使用汉语的环境里进行的,即对外汉语教学;在非汉语环境里进行的是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基础篇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2.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有生成性(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语言形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课堂中尽量用汉语教学,不借助母语或媒介语);语言产生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3.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A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与18末19初,英.琼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发现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B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初产生盛行于上半叶,瑞士.索绪尔。C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中期,美国,标志是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提出“语言系的机制、普遍语法”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理论。D功能主义语言学,60年代末、70年代初,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英.韩礼德、法.马丁内,欧洲。4.每种语言学思潮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听说法、视听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法;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法。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1.长期以来对语言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思潮。近30年来,语言学发展的特点是从语言的形式结构转向语言的功能使用,即着重研究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运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2.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它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主要与语言的形式结构有关);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它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3.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语言形式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4.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话语,实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意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美.哈里斯1952年最早提出。5.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50年代末,英.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60年代中,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6.1898年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A语法方面,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B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有1300多个。C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3记忆,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8.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A语法方面,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形”,体现了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的特点。B语音方面,在于声调。C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量词和语气词、四字成语、古汉语的词语。D汉字。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1.对外汉语教育学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教育的目的作用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2.教学是教育的主体核心部分。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研究称为教学论,它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的效果检查。3.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统一,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影响学习的学生个体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等)。4.教学过程的模式:最早由17C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始,发展为:A传授式,以夸美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B活动式,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但具有片面性,美.杜威。C发现式,在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自己去发现知识,美.布鲁纳。D,发展式,苏联,赞科夫,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5.不同教学模式给的启示是:提倡教学模式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防止片面和绝对。第二语言教学更强调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更多体现工具性、技能性特点。6.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统一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直观性、量力性、巩固性原则。7.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学科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理论影响最大。学科课程论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启发式”而非“注入式”,有以语言讲授、以观察、以训练、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二语言教学,最主要是以训练为主的方法结合讲授方法。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1.大脑左半球与语言能力有关;右半球与处理非语言因素有关,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存在差异,一定的功能为一侧大脑半球所控制,是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化”。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指在青春期(12岁)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间。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2.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记忆按其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变长时需要该信息呈现一定的强度和重复。记忆过程包括识记(按目的分无意识和有意识,按材料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环节。3.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遗忘的原因有衰退说和干扰说(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徳.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识记后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4.心理学作为一独立学科,以1879年德冯特开设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理论影响大。4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一)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精神内核,深层文化)。2.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它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并建立在一定符号系统之上,是在发展变化的。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主要载体、二者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4.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其特点是: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交际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5.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蜜月阶段。B挫折阶段,产生迷惑、焦虑、悲观、思乡的情绪,甚至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叫“文化震荡症”也叫“文化休克”,指在为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C调整阶段。D适应阶段。一般来说要一年左右的时间。6.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其中有一种态度是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边缘人”也就是在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准则等方面同时具有两种文化体系;从跨文化交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7.知识文化: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1.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2.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和专门性文化知识。3.语言文化因素:A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汉语结构重意合而不重形式。B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C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