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例指导学习word版本整理分享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是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57年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及政策变迁大体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为前30年,是封闭半封闭时期。由于中国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选择了内向型发展经济的模式。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前期主要与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经济联系,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经济隔绝状态。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时期,中国经济日趋封闭,对外经济交往基本停顿甚至倒退,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基本隔离。第二时期为后27年,是改革开放时期。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告别了比较封闭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不断扩大。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形式日益丰富,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越来越大,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济联系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经济的27年,是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2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增长了55倍,年均增长15.6%。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位,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9%;2004年,又进一步上升为第3位,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这表明中国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之一。对外贸易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9.8%上升到2000年的43.8%,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70%。其中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4.6%上升到20.3%,进口总值所占比重由5.2%提高到15.8%,对外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7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大大高于GDP和世界贸易平均增幅的速度持续增长。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为0.78%。此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进出口总额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11.5%的速度增长。到1990年,进范文范例指导学习word版本整理分享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54.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5位。1990—1996年年均增速达18%。1996年,中国对进出口税制进行了较大改革,相继出台调低出口退税率、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取消部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加工贸易保证金台帐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外贸的增速减缓,但进出口总额仍达2899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以上,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上升第11位,并连续5年保持这一地位;1997年第一次跃居世界第10位,全年进出口总额达321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进出口总额为3239.23亿美元,与上一年基本持平。1999年,进出口贸易有较大增长,为360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顺差,为292.1亿美元。2000年,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出口总额2492亿美元,同比增长27.8%;进口总额2252亿美元,同比增长35.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相应上升到第7位。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11547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一举跃升至第3位。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4200亿美元。截止2006年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850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不断改善。以食品、农副产品及原油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53.5%下降到1999年的10.2%,下降了43.3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迅速提高,由1978年的46.5%上升到1999年89.8%,上升了43.3个百分点。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由1980年的14.1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227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1.9%,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中国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工业产品出口国的转变。应该看到,中国目前的工业产品出口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仍以手表、收音机、照相机、灯具、照明装置为主,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不多。今后要继续扩大出口,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国沿海开放省市,提出了以品质、品种和品牌为中心的“三品”战略,以高新科技为依托,培育骨干机电产品。此外,大力发展以成套设备为主的技术贸易,如中小型的化肥、水泥及发电厂等成套设备,以适应亚非发展中国家需要,扩大出口。3.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范文范例指导学习word版本整理分享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对外贸易方式比较单一,1980年一般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94.3%,来料加工贸易只占4.4%。自从1979年中国国务院颁布、实施《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境外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大批转移到中国境内,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各种优惠政策待遇。以“两头在外,进出结合”为特点的加工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和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增长的重要因素。1991—1995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高达4458亿美元,相当于1986—1990年的3倍多,年均增速24.5%,高于整体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470亿美元,年均增速23.7%,高于整体增速4.6个百分点,占整体出口的47.6%;进口1988亿美元,年均增速25.5%,高于整体增速5.6个百分点,占整体进口的40.1%。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最大的进口贸易方式。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首次达到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1%,为14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997年进一步提高到52.3%的水平,进出口额高达1698.1亿美元。2005年01-11月份,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205.6亿美元,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解决中国剩余劳动力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其投入品主要靠进口,所以,对中国国内产品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因边际进口的增加而削弱。与此同时,边境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也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全国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为131.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其中,出口74.1亿美元,同比增长67.2%,高出全国同期出口总体增速38.8个百分点。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边境小额贸易竞相发展,共同推动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局面。4.新型外贸体制初步形成1978年以前的中国外贸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当时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贸易方式是政府间的易货贸易。这种以垄断贸易为特征的外贸体制,同当时的主要贸易对象和贸易方式是适应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这种贸易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对外贸易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若不进行改革,势必限制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和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其主要内容是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允许工业生产范文范例指导学习word版本整理分享部门和地方经营对外贸易。国家对包括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资源性产品和竞争激烈、价格敏感的出口商品,实行指令性计划和计划列名管理。从1987年开始,在政企分开原则的指导下,外贸企业逐步从原来隶属的行政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经济实体,承担国家规定的进出口计划任务。从1988年开始,外贸企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由地方政府及全国性外贸总公司和国家签订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合同,在轻工、工艺和服装三个行业实行将大部分外汇留归企业,自负盈亏。1991—1993年新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改变外汇留成办法,外贸出口企业实行自负盈亏。通过上述改革,改变了对外贸易独家经营的局面,扩大了经营渠道,调动了地方、部门的积极性;缩小了外贸指令性计划范围,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增强了外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活力,推动外贸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自1993年开始,中国进入外贸体制的改革深化阶段。这一时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以其加权平均价形成基准汇率,在此基础上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银行结汇、售汇制取代原有的外汇留成和上缴制度;取消建立在外汇留成额度基础上的出口自负盈亏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出口退税制,实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政策;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深化外贸经济体制改革,转化企业经营机制等。1994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外贸体制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1997年3月25日颁布并实施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法》,2000年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03年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衔条例》,2004年重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进行了修订。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在制定中。这些法律推进中国对外贸易按照国际通行法规运作,保证中国的合法权益。在中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外贸体制已初步形成。二、引进和利用外资积极吸收和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给中国资金和技术的支援,加快了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此后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对外政策的偏差,中国与西方国家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利用外资陷于停顿。范文范例指导学习word版本整理分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外资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和重大的结构性转变。1978—1992年,中国利用外资以借用国外贷款为主。1992年至今,则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对外借款继续大规模增加,并探索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等利用外资的新形式。与此同时,中国制定了吸引外商投资的法规、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点地区,外商投资保持高速发展势态,在数量、质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1.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1979年7月,中国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80—2004年8月底,中国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47万项,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9.4万家,利用外资协议额达5317.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3078.5亿美元。1992年至2000年是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以后,对外开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从1992年开始,我国外商投资协议金额与实际实用额就以一个非常快的速度递增。规模迅速扩大,水平显著提高。1992—1997年的6年间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改革开放20年来利用外资总额的86.1%、89.8%和88.7%。1988年以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到4%,1993年超过了10%。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1997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达450亿美元,占流入亚洲总额的一半以上,占世界总数的11%。1998年和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中国引进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