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原始社会(或尧、瞬、禹时期的情况)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尧、瞬、禹的“禅让制”2、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二: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①“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孔子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孟子③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指出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应该互爱互利、相互帮助(兼爱)?墨子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过群居生活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了。人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4.阅读下列材料:“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农耕生活的情况因为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狩猎所取得的食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②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2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材料二: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和磨光的石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②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材料2: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材料3: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请回答:①尧舜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是怎样产生的?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做法?通过禅让制的办法推举出来的。这体现当时一种民主平等的特点。②你是否觉得这种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请说明理由。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因为这种民主平等的生活是建立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平等,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在都城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还造了“酒池”“肉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还有巨大粮仓,装满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都城南,建造了高大的鹿台,堆集无数珍宝。材料二:他还制作了炮烙等酷弄,镇压人民。⑴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哪个君主的情况?商朝纣⑵这个朝代是哪一年被谁灭亡的?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⑶我们在哪一部小说中可以阅读到有关这年君主暴行的故事。《封神演义》8.阅读下列材料:子(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引自《论语•宪问》阅读材料后回答: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春秋时期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9.阅读下列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其中“平王东迁于洛”是在哪一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②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争霸。③材料中“齐、楚、晋始大”时的国王分别是谁?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10.“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3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请回答: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其中“孝公”是谁?商鞅秦孝公②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③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哪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④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战国时期秦国⑤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建立县制⑥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增强国力⑦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承认土地私有,保证了我对我的土地的占有,确保了我利益;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离骚》②这一作品是谁作的?他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个国家?屈原战国时期楚国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④此人在国际上有什么重要地位?我们今天的哪些民俗是为了纪念他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这定为世界文化名人。赛龙舟,吃粽子。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①上述这段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哪个时期?孟子战国时期②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儒家孔子③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13.阅读下列材料:“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孟子战国时期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14.阅读下列材料:“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非相攻。……(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这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墨子战国时期③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上述言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墨家“兼爱”、“非攻”③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联系今天的现实谈谈你的感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在我国的社4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努力维护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15.阅读下列材料:“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想一想,回答: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答: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走到大泽乡,遇上连日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误期要处斩。陈胜和吴广号召起义。②口号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答: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难道那些做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这个口号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反抗暴秦统治的起义信心和决心,人们纷纷响应起义。16.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请回答: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答:儒家;太学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17.阅读下列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请回答:①“秦王”指谁?答:嬴政②“六合”的含义是什么?答:齐、楚、燕、韩、赵、魏等国③此话是什么意思?答: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④秦统一有什么意义?答: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8.阅读下列材料:“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请回答:①这首歌谣反映了汉朝哪位皇帝对兴修水利的重视?答:汉武帝④这位皇帝在位时是如何治理黄河的?答: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③汉朝还有哪位皇帝重视治理黄河?答:东汉明帝19.阅读下列材料:“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请回答:①上述材料中的“骞”是谁?答:张骞②他初行的具体时间、目的是什么?答:公元前138年,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20.阅读下列材料:“汉与匈奴合同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5请回答: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答:王昭君出塞与胡韩邪单于和亲。②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答:西汉汉元帝时;民族友好和和睦相处占主流。21.阅读下列材料:“……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请回答: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答:麻沸散;东汉、华佗。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答: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22.阅读下列材料:“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兼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请回答:①文中的“伦”是指谁?他生活在什么时代答:蔡伦、东汉②根据材料看他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如何?答: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为原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23.阅读下列材料:“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弘明集》作刃)。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明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引自《梁书•儒林传》①此文作者是谁?他是哪朝人?他这篇重要代表作的名称是什么?答:王充、东汉、《论衡》②材料中“利”和“刀”分别比喻什么?二者关系如何?答:“利”指人的精神和灵魂,“刀”指人的血肉之躯;人的精神依附肉体而存在,人死了骨肉化为灰土,精神也随着消亡。③文中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