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评语3月8日听了李春涛老师的《分式的加减法》,认为该课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注意矫正反馈,注重双基训练。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学,而不只是教学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3月12日听了顾惠芳老师的《我的老师》一课,认为教师语言语调抑扬顿挫,普通话过硬,板书优美,基本功扎实,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事件与人物,解决讨论要点有成效。并注重学生的诵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3月13日听了狄永伟老师的《鸟(专题)》一课,认为该专题内容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积淀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参与多,课件精美,涉及知识范围广,开阔学生眼界,点面结合加练笔,让学生对鸟的认识逐步深入,效果较好。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教师评语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他们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刘西明小学数学听课反思前几天,我有幸听了几位中老年教师的课,发现参赛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上课时精神饱满,善于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和调动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如:有的老师的课生动有趣环环相扣,表情丰富,课堂气氛活跃,整节课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有的老师的课和在教学环节上环环相扣,设计流畅,语言幽默风趣,教态是那么的自然而亲切,一堂课不仅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还把所学内容向课外延伸。与实际相联系,真正把数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在学习中领悟了应用题教学应注意的事项:一、重视培养学生从情境图中捕获数学信息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总是把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与小精灵的对话连成一道例题,把解决问题简化成了解应用题,究其原因还是不放心学生,担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强,不能正确判断条件的先后顺序,不能正确处理情境中的信息,如果让其自主探究,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只能又回到单一的应用题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情境图给学生展示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参与分析问题,知道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和复习时,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善于从各种生活情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寻求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学会概括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加强学习策略训练,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去发现,让他们有机会经历尝试与探索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知道基本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解法,在比较中自主进行“优化与筛选”,指出其思维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在理解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同时渗透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化思想。三、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总结、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探究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用好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取得点滴进步时,应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当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否定性评价,采用延时评价,应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这一生成性资源,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思考,使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小学数学听课体会2012年3月30日,我镇主办“四步教学法”课堂模式研讨会,我参加听了三位数学教师的课,这三位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执教水平、个人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以及个人风格都让我收获很多。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认识和体会。第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例如:李文玉老师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让学生猜一个有关三角形的谜语导入课堂,学生通过猜谜语的活动,激趣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之后,教师再适时地导入新知,教师这样做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创造了愉悦的氛围和情境。第二,运用了启发性的原则。即教师在课堂上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有计划地设置有内在联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系统,使学生的思路地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徐徐展开、不断深入。例如:陈郑老师在讲《小数的产生与小数的意义》时,通过播放课件将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分别是1/10、1/100、1/1000,用小数表示分别为0.1、0.01、0.001,通过诱导自已去探究、比较、归纳、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然后教师又乘胜追击,通过闯关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相邻两个小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这种启发性的由旧知过渡到新知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第三,正确对待教材,用好、用足教材。以前的优质课、公开课都愿意重新创造教材,这一现象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课改教材中的主题图、准备题、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来自一线的教师和专家,经过严格的层层论证和审批才通过进渗入渗出教材的,具有普遍和推广性。作为实验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础上,再作创新。这次听到的7节课,只是不同的教师,在引渗入渗出课题时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学习时,基本上都是用了教材上的例题,同样创造了精彩的课堂。既然他们都这样尊重教材,不轻易抛开教材,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第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例如:陈芳老师在讲《众数》一课时,开始的两家公司的招聘广告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最后练习题让学生说一说商店的老板最关心的是什么数,给选手打分一般选用什么数,说明员工的工资情况应看什么数,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解答,又令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用数学。第五,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形式,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总之,平时一定要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能力,多听同任教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好成绩。小学数学听课反思听了这七堂数学课,让我感受颇深,有年龄大的老师,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下面我就谈一下听了这几课以后给我的启发一、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要做到严谨简练,并且要具有亲和力,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张春老师虽然是一名男教师,但语言很轻柔,很具有亲和力,他儿童化的语言一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表扬孩子,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逯琳老师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其语言已经做到了严谨简练。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的一点。二、数学源于生活,最后必须要回到生活当中。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如果脱离实际来学知识的话,其学习的意义不大。所以在数学课上,必须让学生知道在现实中的应用。这几位老师在讲课的最后,都会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做的。三、教师灵活的教育机智,在巩固练习环节,翟丽华老师反馈纠正及时,分解了题的难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总之,这几位老师的课基本功过硬,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魅力,很值得我学习。今后一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小学数学听课体会2月22日,城关中心校组织数学“说课大赛”。聆听了30位教师的说课和我的说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置身于其中,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多,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1、重视创设教学情景。30位说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例如,老师在导课时由游戏导入,通过扑克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2、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奚明智老师通过出示他本校学生上课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再如老师的练习题设计中让学生猜测下雨天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为什么?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及验证。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3、还学生一个生本课堂。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刘文艳老师把例题变幻题型,让学生自己探究,猜想,验证用有余数除法解决数学问题。4、这30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巧妙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今天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短短的时间里,我有幸观摩了小学数学等优质课的展评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真可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令各家可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