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精简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简答)3、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反对教条主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第一章----第三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关于哲学的含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二方面内容:第一是何者为第一,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是两者有无统一性,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哲学发展的二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的历史形态分别为:唯物主义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形态;唯心主义则有二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世界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元论─┤└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马克是主义的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原理:物质离不开运动(相反是形而上学);运动也离不开物质(相反是唯心主义)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只承认静止不承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只承认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时相对主义诡辩论)4、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时空的哲学含义和特点: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的客观性;时空的绝对、无限、与时空的相对、有限的含义和和关系: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绝对性、无限性: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认识、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5、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二、自觉能动性。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三、社会历史性。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其他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6、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二个特征:(1)联系: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联系的多样化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的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的运动和变化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的含义及其理由):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社会历史领域内,人民群众是社会群众创造者和绝对力量,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3)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辩证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基本属性不同,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无论在任何条件下矛盾双方都会有斗争)。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始终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不同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和意义,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一般就是普通,个别就是特殊。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一般(普通)比个别(特殊)更普遍、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具体。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2010已经考过)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