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服装史•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曾经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的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中国服装史的研究工作一般围绕两个基本的层面展开。其中学术性的工作是一个层面,沈从文、周锡保、黄能馥等前辈在这个层面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的著作在专业圈内被奉为“圣经”一般传诵。而普及性的工作是另一个层面,且这个层面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相对较为贫乏。其实我国民间关于服装的历史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一是因为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张竞生先生在他的《美的人生观》中亦将“衣”列为“衣、食、住、交通与坟墓”的首位,说明了人们关于服装的与生俱来的重视;二是相关于“时装剧”而言的“古装剧”也一直是一个让人们乐此不疲的题材,除了明星与剧情之外,其服装往往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三是包括“汉服运动”在内的当代青年关于古代服装的流传不仅存在着理论上的企盼,更是以身作则将其发展成为方兴未艾的实践。无论怎样,中国服装史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中国服装史经历过“特立独行”的古代阶段,也经历过“中西合璧”的近代阶段,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走势。“温故而知新”,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捕捉一些何去何从的信息⋯⋯服装是指人类穿戴,装扮自己的行为,是人着装后的一种状态。服装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服装,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子。服装起源的说法羞耻说保护学说装饰学说一:羞耻学说有关羞耻学说的论述,在西方通常会以《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来解释服装的起源。《圣经》中讲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是裸露的,但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后,方知羞耻,便拿无花果树叶遮体,也因此产生了服装二、保护学说“生理的保护”通过服装御寒、防止外物的侵害;“心理的保护”作为“驱邪护符”的作用帮护人们排除种种心理的矛盾和障碍。将服装的保护性能作为服装的起源一时间尚有争议。三:装饰学说(一)作为阶级符号的象征(四)作为吓唬敌人求得战胜的目的(三)借此吸引异性(二)借此显示优越感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或者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提高狩猎效果。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麻衣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发明饲养蚕和纺织丝绸是相当早的。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追溯服饰起源的时候往往将黄帝作为中国服饰文明的起点。中国上古时期的时代顺序依次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接着是夏、商、周三个王朝。一、史前服饰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元谋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蓝田人距今约六十万年,北京人距今约五十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有山西丁村人,距今约十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有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在山顶洞人的遗址挖掘出的骨针,从侧面说明了两三万年前的人类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服装。另外,兽皮是很硬的,没有加工过的兽皮是难以穿着的,因此,可以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初步鞣皮工艺。鞣皮是将兽皮柔软化的技术,如用牙咬或者用石头捶打等手段使得兽皮软化。新石器时代的人到底是个什么装扮,如今已经很难说清楚。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碗上的人面鱼纹,就给现代人大量的想象空间。是否这确是那个时代的巫师或是部落酋长的形象,已经不得而知。我们依稀依然可以辨别出他头上戴着一顶尖形帽子。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中国进入了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是一个传说中的朝代,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据说延续了四百七十一年,经历了十七代国君,其最早的三代国君即按照禅让制上任的尧、舜、禹。这个时期有一些作为礼器的玉器和青铜器出土,但没有文字出土。这个时期出土有不完整的蚕茧,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有数片麻织物,一些古代文献也记载了夏代已经有了丝织物和麻织物的生产。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墓葬显示出夏代贵族拥有丰富贵重的陪葬品,说明此时等级分化已经十分明显。河南省博物馆有这个时期的骨珠陈列,每个珠子磨得大小相仿,制作比较精细。在俄罗斯,伏尔加河——卡马河文化遗址中也发掘出磨工精细的石串珠。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远古,花这样多的力气加工装饰品是为了什么?审美需要或许是远古时期服饰文明开端的缘由之一。商代服饰:禹将领导权交给其子启后,禅让制改成了世袭制,传至夏桀被商汤所灭。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代经历了三十一个王,近六百年的时间。商代曾五次迁都,在其中的一个都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商代器物。在殷墟甲骨文中有蚕和桑的符号。在商王武丁妻妇好墓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有一件跪坐玉人,大致可以看出当时的服饰形象。周代服饰周部落最初生活在渭水流域,周文王姬昌做了部落首领之后,征服周围一些部落,扩张势力。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周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与八百诸侯会盟后约二年,兴兵灭商。周朝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存在约八百年,共传三十七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周代是中国历代最长的王朝,封建社会的服饰礼仪制度的基础就在这个朝代建立。尽管《周礼》的成书年代尚有争论,可是其中相当多的内容和西周金文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周代的职官制度和服饰礼仪制度已经相当完备。而后世各朝各代的职官制度都是以《周礼》作为蓝本的,服饰制度被规范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用于维护和巩固政权。•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形成了佩绶制度。马王堆出土帛画中的御龙男子马王堆出土帛画中的女子和凤二、幽幽秦汉秦朝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统一其余六国而建立的大帝国。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十五年。秦末,反秦义军四起,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汉朝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与西汉更始帝时期。秦朝服饰是战国时期服饰的延续,其十五年的时间跨度也不大可能有太多的服饰改变。汉初,国家疲敝,百废待兴,为了节约,冠服制度承袭秦制,后有所增益。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建立完备的冠服制度。汉代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襦、裙等,男女服款式差别很小,主要是服装颜色纹样的差别。汉代织绣已经相当发达,尽管服装款式简单,但富贵人家可以穿绫罗绸缎和有着复杂纹绣的衣服。平民的主要服装是短衣和袴。袴也叫胫衣,即包裹两腿的筒形服饰,后来发展成为开裆裤,汉代出现了合裆裤,和如今的裤的款式相近。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一种粗布短衣)。秦代的出土资料极其有限,主要是秦始皇陵周围的出土俑,最著名的当属秦代兵马俑。我们从这些俑可以一窥当时的服饰艺术。秦始皇陵的俑和真人大小相仿,十分写实,这些秦俑都是彩绘俑,但因时间等因素,大多颜色剥落。图中的坐俑穿右衽襦,短至膝盖以上的衣称为襦,内衣(即中衣)领拥在颈部如围巾样,可以起到保暖作用。下穿长袴,秦代的袴应该是裹住腿部筒形服饰,称为“胫衣”,属于无裆袴。头部包着巾,秦代的巾是地位低下者所用。当时的制度是,有地位的戴冠,无地位的戴巾或什么也不戴。汉代男服:秦代始以深衣样式的袍作为朝服,汉代称之为衣,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缝合,衣身和袖子都很宽大。汉代从皇帝至小吏亦以衣作为朝服,深衣式的衣也是常服。禅衣里面穿中衣,领、袖等边缘用黑色。文献记载汉代的朝服服色随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虽有五时朝服,实际上朝皆服皂色(即黑色)。图中左侧跪坐者头戴进贤冠和帻,身穿黑色衣,内有白色中单。左侧侍者也是衣,头戴巾帻。•汉初对一般百姓没有服色上的限定,官员也都是黑色衣,为区别等级,汉代主要是通过冠帽及印绶来体现的,因此汉代冠制较为复杂,文献记载有十六种之多。公侯、将军等用金印和紫色绶,九卿、中二千石用银印和青绶,千石、六百石用铜印墨绶,四百石至二百石用铜印黄绶。汉代的官服汉代女服:以上图片名为《西汉长袖曲裾衣舞俑》,《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首折腰之舞”,据传戚夫人跳这种舞时令观者沉醉。•此为《西汉陶俑》•两图中都是西汉女子最常见的装束,外传右衽曲裾深衣,腰间束带,带端在前面垂下。汉时劳动女子为行动方便多上襦下裙。以下是汉代服饰实物及残片三、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指从建安十五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至隋开皇九年灭陈为止,共369年的历史,经历了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局最为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仅在西晋获得短暂的统一,西晋统一的52年中却又16年在经历“八王之乱”。魏晋南北朝期间,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更迭,社会动荡。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如玄学兴起、道教再兴、佛教以及西亚文化输入等等特殊影响,这些文化现象或多或少在服饰上得到反映。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服饰大变动时期,大致趋势是胡汉服饰交融,从褒义大袖的汉服变为圆领窄袖的胡服。当时流行的胡服特征为紧身、圆领、窄袖、下摆开叉。曹魏时期的服饰基本继承汉代服装样式,但社会动乱,不按等级穿衣的情况常见,特别是将校军官、贵族等多越级穿衣。西晋的服饰延续曹魏,但非主流着装风气逐渐盛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人物穿衣不修边幅,魏晋奇装异服也较为普遍。至南北朝时期,北方主要是胡服为主,南方以汉服为主,不过当时胡汉服饰交融,南方汉人穿窄袖胡服也很多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广汉服,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服饰改革运动。魏晋南北朝男服:相传唐代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共绘制了16位帝王,其中有七位帝王穿衮冕。衮冕样式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一样,冕板下面是通天冠,冕板上垂白珠十二旒,衣服上有十二章纹,八章在衣,分别是日、月、星、辰、龙、山、华虫、火、宗彝,其余四章在裳,分别是藻、粉米、黼、黻。内穿白纱中衣,另有一些配饰。衮冕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礼服,帝王和各级官员在祭祀时使用。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图中曹植穿远游冠服,远游冠是皇太子及诸王所服,周围的侍者和官员头上戴平巾帻。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图中间的曹植和左侧的侍者都是上衣下裳,露出下边的白裤和履,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图中穿绛服持戟男子头戴小冠,外罩笼冠,腰间系宽带,脚穿黑色高头履,这是西晋宫廷侍卫的装束。魏晋时期,人生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发生了较大改变。社会剧烈动荡使得礼法制度受到冲击,战乱让士人们有着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从“建安诗派”到“竹林七贤”的诗中可以看到士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此时一些文人的着装走向极端,如何晏、曹植等涂脂抹粉,花衣美服,贵族纷纷效仿,过度装饰成为上层服饰潮流。“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则自由散漫,不修边幅,追求自然。

1 / 2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