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道德教育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奥古斯丁道德教育思想初探【摘要】奥古斯丁作为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其宗教信仰关照下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价值。作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奥古斯丁的道德哲学包括三个方面:万物无不善也,原罪说,和信仰、仁爱、希望三条基本道德原则。基于此的道德教育思想则涵盖:宗教化的道德目的,信仰而后理解的道德教育内容,禁欲主义的道德教育方法。他的德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欧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双重性的影响。【关键词】奥古斯丁;基督教;道德教育奥勒留·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3—430)是罗马帝国后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早期基督教最杰出的教父。奥古斯丁一生著书立说,致力于神学的理论研究。他以《圣经》为依据,运用柏拉图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把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神学体系,为基督教服务。他的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城》、《三位一体论》、《忏悔录》等。1奥古斯丁的道德哲学1.1万物无不善论奥古斯丁认为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万物皆善,而且具有内在的秩序,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时。他说:“任何事物丧失了所有的善,便不再存在。事物如果存在,自有其善的成分。因此,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是善的;至于‘恶’,我所探究其来源,并不是实体,因为,如是实体,即是善。”这样,社会上确实存在的恶的现象也是善的,他为此辩解说,这些事物只是看起来恶,它们与其他事物相配合起来,使世界更协调,恶犹如图画中阴影,使整个图画显的美和协调。那么恶是什么?恶从何而来?奥古斯丁认为,恶是善的缺乏,它不是实体,否则就否定了上帝造物皆善。恶来自人的意志,是人的一种败坏意志。也就是说,恶出于自由意志,人本可以过正直的生活,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人的恶在于人抛弃比自己优越的事物而转向低下的事物。恶不是外物,而在于这种转向本身。因此,奥古斯丁认为人在作恶上是有自由意志的,作恶出自人的自愿。1.2原罪说人的意志为什么会转向低劣事物而导致恶呢?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善恶树上的果子,犯了原罪,并把这种原罪传给后代,使人类的子孙世世代代有了罪恶的本性。他在一次正道时说到:“如果你们把‘世界’二字看作人的世界,而把人通常称为世界的天、地,和天地间的万物都除开,那么这个世界已经被首先犯罪的亚当变为邪恶的了。整个的人群都从根本上破坏了。……我们都是生来有罪的,我们又加上自己的罪恶生活,所以全世界都变为邪恶了。”所有的人都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儿童也不例外,他的这一观点与中世纪教育盛行体罚有着直接关系。1.3基督教三主德:信仰、仁爱、希望奥古斯丁虽然强调人的获救和幸福取决于上帝,但他同样也强调人在现世做善功的重要性。用他的比喻说法,为了创造上帝天国的殿堂,人必须先在内心建造起上帝的殿堂,就是说人要在教会统治下,从事宗教的道德修养,以期来世获救。他把基督教伦理思想概括为三条基本道德原则,通常称之为基督教三主德:信仰、仁爱、希望。仁爱,是最高德性,是一切善的源泉。仁爱,就是爱上帝,也就是爱至善,而上帝也正是用爱使人们超脱苦难进入天堂。爱上帝,才会产生信仰,才会有希望,才能得救。爱上帝,才能去爱一切人,使人幸福。信仰,是“天启”(即上帝的启示),是以赞同的态度思想。人只有相信上帝(神)会拯救我们,会赎我们的罪,人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我们只有照着信心而生活,而且只能够这么做,以我们的信心和祈祷,盼望那给我们以信心的上帝会帮助我们。信仰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只有信仰才能给人以真理,使人道德完善。希望。奥古斯丁认为人只有在来世才能获救,因为人有原罪,在现世是无法完全消灭引起罪恶的欲望的,人需要靠神的帮助去阻止灵魂服从肉体的欲望,不至于去犯罪作恶,真正的幸福在来世,来世的天国是希望所在。奥古斯丁还运用三主德对古希腊传统的四德进行彻底改造。在他看来信仰即智慧,智慧是神的天启和恩赐,智慧就是选择爱神。公正就是服从神的诫命。勇敢就是耐心而毫无怨言地忍受一切人间的苦难,把它看作是神对自己的考验。而节制就是在灵魂与肉体的斗争中,弃绝人的欲望和利益。使灵魂不趋向于罪恶,以在来世进入天国。这样,古希腊的传统四德就彻底失去了影响,他主张的三主德和经他重新阐释后的四德在中世纪伦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这也成了中世纪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德目。2奥古斯丁的道德教育思想2.1宗教化了的道德教育目的奥古斯丁认为,与神的伟大、完美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上帝造物的人罪恶深重。奥古斯丁认为,亚当堕落以前曾有自由意志,但他滥用了自由意志,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善恶树上的苹果,道德的败坏遂侵入体内,并遗传给后代,因此,人生下来就有罪。人只有不断赎罪修行,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这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这种神性与人性的见解,直接影响到他教育价值的理解。按他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既不是发展智力、理性,也不是培养国家的公民,而仅仅在于修炼德行。因此,他极为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使人聆听、懂得上帝的教诲,意识到自身的罪恶,从而进行祈祷、忏悔,克服对各种欲望和享受的追求,最后皈依上帝。可见,他的道德教育的目的的最终指向是对上帝的虔敬信仰,因此是宗教化了道德教育目的。2.2信仰而后理解的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自然是唯一的权威《圣经》。而对于《圣经》的诵读和领悟,首先要依靠信仰,理性是次要的。因此,在学习《圣经》时,必须绝对服从《圣经》的教诲,即使其中有难解之处。也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独立的判断,只能绝对地、无条件地接受。学校德育具体的德目为基督教三主德:信仰、仁爱、希望,及经他改造后带有浓厚神学色彩的智慧、勇敢、公正和节制四美德。2.3禁欲主义的道德教育方法奥古斯丁以对神圣精神的追求为目标,叙述有关伦理道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首先,人类内心所求以及所向往的必须是完美的善,必须符合神的旨意。其次,道德行为以戒律为准绳,即不可荒宴酗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应当爱主耶稣基督,勿纵肉体私欲。再次,道德行为的核心是服从,服从神的指示。我们要服从神或上帝,服从人间的君王,不可有非分之想,不做越轨行为。第四,慎重交友。不可与品行不端的人混在一起,否则,易造成犯罪。最后,要想获得与神的交流和沟通,需要经过祈祷、忏悔以及德性上的谦虚与敬爱神才能获得。上述道德教育训练方法针对所有人,带有浓厚的禁欲色彩。同样的,基于其原罪论,他专门讨论了针对儿童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奥古斯丁从他的“原罪”论出发,提出体罚是促进儿童由恶向善、改邪归正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他认为儿童生来都是邪恶的,他们表现出来的纯洁仅是肢体上的稚弱,而非本心无辜。因此,没有任何学习不需要体罚的,戒尺、皮鞭和棍棒也就成了教育儿童必备的工具。另外,忏悔、祈祷、冥想都是修炼德行,转向上帝的途径。奥古斯丁重视家庭在儿童成长和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信仰的获得,道德生活的践行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人父母一定要信仰上帝,谨言慎行,注意自身道德修养,正面影响儿童,而不能娇惯、纵容。奥古斯丁作为卓越的基督教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欧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从消极方面看,中世纪的学校所盛行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体罚、机械训练、跪罚甚至监禁等都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教育成为教会的工具,成为信仰的手段,都与奥古斯丁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强调道德的内省和自我行善事等,强调信仰对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这都是极其卓越的见解。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