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方案一、建立五种机制1、建立多方协调机制。在高铁项目上,路局即是建设单位,也是运营单位,肩负双重责任,早介入、早受益。要提高介入质量,非常有必要建立多方协调机制,由路局领导定期组织客专公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专业介入人员等参加的协调会议,客专公司向路局提供重点施工的设计文件、施工方案,施工单位汇报施工进度及遇到的困难,明确路局介入人员在各阶段的职责、权限。路局有关部门针对设计施工以及开通运营后存在的各项问题,提高介入的质量和效能。2、建立质量把控机制。随着施工进程的全面加快,以专家组现员的数量和精力,已经难以满足大量的施工质量卡控环节需求。开通之日即是达标之时。因此,有必要明确各系统、各站段尤其是工务部门的介入时机,介入人员、介入职责,建立相应的施工质量把控机制,确保施工中的“三隧一桥”等部重点控制工程、隐蔽工程、结合部工程、节点工程等质量卡控到位。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我局的高速重载事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优秀的人才做支撑,要切实把高铁人才培养与“个十百千”工程紧密结合,通过介入、培育平台培养优秀年轻人才,并形成长效机制。要根据工程进度,不同时段培养各相关专业的人才,下一步,我们要不断拓展这一平台,力争为我局高铁事业培养、储备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4、建立调研论证机制。技术专家组是代表路局介入的一支先遣队,也是为路局领导提供决策信息的重要参谋力量。下一步,技术专家组需要走出去,向已开通运营高铁的兄弟单位取经、学习,将好的介入、管理模式带回来,同时思考和总结大西客专施工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怎样避免问题发生、如何应急处理,高铁开通运营后机构如何设置、管理模式如何选取、运输站段如何布局、运营设备如何维修护理等一系列问题。建议今后工作中,路局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根据调研内容,加快做好可行性论证,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配套工作提前到位。5、建立设备单位提前介入机制。设备部门是高铁开通运营后的管理主体,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技术。高速铁路又是一门全新的课题,和我们以往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有所不同,决定了我们要花大力气从建设期间就了解掌握各种施工工艺、工法,才能在未来高铁运营中掌握主动权。如工务部门掌握实体设备、隐蔽工程的基础构造,CPIII轨道精测网指导线型线位、轨道结构,做好线路几何尺寸精度控制;电务部门的联锁和微电子设备管理等等,从而能够有效保证设备接管后的安全运营。二、三阶段介入要求第一阶段:初步介入阶段(2011年1月至6月)1、路局成立客专介入领导小组,组长由路局有关领导担任,组员由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其中要包含客专各专业技术人员。2、学习高速铁路相关知识、高速铁路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工艺流程,了解原材料检验程序及情况,参与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学习大西客专好的管理模式、思路,掌握工程及设备质量状况、工程进度、施工时间节点,全面融入大西客专。3、组织大批技术人员、各站段业务科室负责人、段领导学习高铁知识,储备相关技术人才,着力实施管理人才后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工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学习方式:(1)联系相关知名大学,组织前去培训。(2)聘请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在太原党校组织系统培训。(3)聘请工程局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工务、电务、供电、信息、通信、房建、运输各部门要在2011年上半年分专业分批次组织人员学习,同时,工务部门要提前着手培训一批全站仪测量人员,为联调联试打基础。5、建立和完善设备质量台账,为以后技术管理打好基础。6、通过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武汉等局在高铁建设上介入把关、精调联试的有效做法,进行实地跟班作业和学习,为我局大西客专开通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7、与大西公司专业人员一起去现场进行质量检查,参与信誉评价。8、由客专介入领导小组专题研究,确定工程介入模式。(1)领导小组主动通报工程接管维护的建议模式,为工程集成设计提供保证后续接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设备配套方面的重要依据。(2)领导小组主动参与工程的集成设计审查,积极向部审查及决策者提供路局建议及设想,配合客专公司共同为集成方案更合理做好相关工作。(3)领导小组主动参与专业初设及施工设计审查,为客专线路设计施工更贴合我局实际做好相关工作。尤其是枢纽区域既有线配套改造更要高度关注。(4)领导小组主动主动沟通信息,及早提供设备选型、定型及配套建议。(5)领导小组主动要建立关键节点方案确定前信息互通、协商机制,为工程建设及后期管理结合搭建友善平台。第二阶段:深度介入阶段(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随着施工全面展开,进入架梁及铺轨、四电及房屋部分进入招标、进场阶段,需要从各相关单位抽调各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按每标段各专业2~3人配置,深入施工现场。1、确定施工标准与施工工艺,由技术人员与客专公司、施工单位对首件工程做好验收工作。2、对标,检查施工质量。根据标段施工情况,对标段内的每项施工项目,都要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统计并上报客专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回复的检查问题的整改方案及时对照施工单位进行复查,做好督办工作。3、在检查过程中,对设计文件出现的漏项、设计变更情况要进行反馈,汇总报于领导小组,并对领导小组的回复的整改方案及时对照施工单位进行复查,做好督办工作。4、负责对路基、桥梁、隧道、涵、轨道、道岔、车站、CPⅢ观测网等台帐进行收集建立。线路设备质量台帐主要记录内容有:设计标准、建成时间、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各级领导检查发现重大问题及整改闭合情况,以及在施工中对设计的变更情况。5、领导小组根据各标段人员检查发现: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组织大西公司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措施。具体检查监控项目见附件1、附件2。第三阶段:广泛介入阶段(2012年6月至开通运营)高铁开通之日就是达标之时,因此广泛介入阶段就是全面参与阶段,着手建立各部门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并组织大量人员参与精调联试、CPIII网建立、测量等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组织各专业人员全面进行平推检查、验收。2、精调阶段工务全面参与线路、道岔的精调工作(具体到每一根枕木,每一根钢轨,每一组道岔)。(1)检查轨道几何尺寸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充分利用CPⅢ网指导线型线位、轨道结构和工电结合部整治,确保线路平纵断面精确定位、高度平顺,高低、方向、水平、轨距等几何尺寸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顺坡率不超过0.5‰。(2)参加轨道、道岔铺设及精调,掌握利用精测网进行轨道精调技术,参加钢轨焊接、打磨、探伤和无缝线路铺设锁定等作业。(3)检查设置的栅栏和其他安全防护设施设备齐全、有效。 (4)检查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完成软硬件设备安装,并开始进行调试或系统调试。3、联试阶段4、根据铁道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工务安全管理规则,线路、桥隧、路基设备维修管理规则,施工作业管理办法,汛期安全行车管理办法,工务用车(大型养路机械、综合检测列车、轨道检查车、钢轨探伤车、巡检车、轨道车、长轨车等)跨局运行管理办法,沉降观测管理办法,精测网维护及使用管理办法,安全防护设施管理办法,大型养路机械作业管理办法,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办法等。 5、根据铁道部相关管理办法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作业方案审批管理办法,作业台帐登记管理办法,线路动静态检查管理办法,工电联合检修道岔管理办法,钢轨探伤、打磨及大机作业管理办法,天窗管理办法,设备故障上道处理管理办法,防护栅栏、上跨桥检查处理管理办法,确认列车开行制度,断轨、胀轨、轨检动态Ⅲ、Ⅳ级偏差、严重晃车、设备受损、风雨雪、异物侵限、地震等应急处理管理办法和预案等。高速重载技术专家组2011年2月24日附件1:工务专业重点检查监控项目附件2:信号专业重点检查监控项目附件3:四电集成概况及重点检查监控项目附件1:工务专业重点检查监控项目1、路基工程主要包括:地基处理、路基填筑、过渡段、路堑开挖、路基排水、路基边坡防护及沉降观测。(1)地基处理①检查地基处理工艺性、原材料、施工记录、加固效果的试验检测报告的完整性。②检查地基处理的深度和宽度范围、桩径和间距、布置形式和数量(CFG桩桩头局部断桩、环切工艺、桩位偏差)。(2)路基填筑①检查工艺性、填料、填筑压实、改良土压实、级配碎石表层填筑压实的检测试验报告。②检查路基填筑是否出现填料混杂,填筑层路拱、填料填筑部位不符。(3)过渡段①检查过渡段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及基床以下路堤的填筑压实检测报告。②过渡段应该保证足够的碾压区间。(4)路堑开挖①路堑边坡开挖对照设计检查边坡坡率、边坡点、平台位置。宽度、侧沟排水坡度。外观检查坡面是否平顺、无明显凸凹;无危石、浮土、渣堆、杂物。②路堑基床开挖检查开挖面应平顺、无明显凸凹;无危石、浮土、渣堆、杂物。(5)路基排水①对照设计检查地表排水沟设置范围、高程、坡度、平整度、宽度、铺砌厚度。砌筑材料强度及砂浆配合比。②对照设计检查地下排水设施的位置、沟底高程、断面尺寸、排水纵坡、检查井。砌筑材料强度、砂浆配合比及土工合成材料。(6)路基边坡防护①边坡喷护施工检查喷护坡面的平整度、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喷层厚度。②边坡挂网锚喷防护检查挂网锚喷坡面的平整度,检查护网和锚杆的安装设置、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及喷层厚度。(7)路基沉降观测①对照设计检查沉降观测位置和位移边桩的构造、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的规格、材质等,且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②检查观测断面数量及每一断面观测点布设数量、观测频次和精度。2、桥梁工程主要包括地基与基础、承台、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沉降观测。(1)地基与基础①明挖基坑的平面位置和尺寸大小、基坑壁的坡度、基坑护壁、基坑围堰、基坑排水、基底承重面的处理。②钻孔桩桩位、桩顶标高和成孔深度。(2)承台①检查模板的拼装、面板拼缝大小和错台、几何尺寸、面板平整度、各部位尺寸、标高及预埋件的检查。②检查承台底层钢筋、桩头钢筋、接地钢筋焊接;立模前对钢筋的数量、规格、间距、尺寸、接头连接、保护层厚度、模板的刚度、平整度进行检查。(3)墩身①模板安装前,承台顶墩身范围必须凿毛,清除浮浆及松动部分,冲洗干净,清理预埋钢筋表面防锈砂浆。②模板支立、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工作。(4)预应力混凝土梁①防止支架体系失稳、防止模板锈蚀或混凝土表面粗糙、腹板下梗肋处易形成空洞、防止预留孔洞不准确、防止钢绞线发生缠绞现象、防止张拉控制应力达不到设计规定值、防止施加预应力造成梁体局部裂缝或支座变形、防止不按张拉顺序张拉、防止断丝、滑丝、防止孔道压浆不密实。②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检查施工工艺设计、工艺试验、载重试验,验证实际参数和承载能力。检查桥面防水层的处理(防水材料、涂层厚度、表面质量),防止防水层脱落、开裂、起鼓。(5)沉降观测检查沉降观测记录,检查观测点的位置以及测量的频次。3、隧道工程隧道施工开挖工艺、支护与衬砌、防排水处理、监控测量。①隧道开挖是否坚持Ⅴ级围岩每进尺不大于一榀钢架,Ⅵ级围岩每进尺不大于两榀钢架,且是否及时进行初喷和初期支护的。隧道施工步长是否控制到位。②是否按设计要求做好超前支护措施,是否控制好钢管材料、间距布置。是否及时做好初期支护(材料、数量、间距、喷射混凝土厚度等),砂浆锚杆钻入、注浆压力是否符合要求。③排水盲管铺设和固定、局部渗透水处理、防水板的材质、连接及保护;施工缝的防水处理。④沉降观测断面布置及观测频次,是否建立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4、原材料的质量关。盯控各个混凝土拌合站、各个梁场。对原材料生产单位的资质信誉、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生产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切实把好原材料质量准入关。①对水泥、矿物掺合物、粗细骨料、水、外加剂等原材料的检验是否合格,是否达到要求。②混凝土的试验工作是否达到要求,是否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③对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否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连)接性能检验,是否严格钢筋绑扎工艺控制,是否实行分块绑扎、整体吊装连接。5、对桥梁地段、路基地段、隧道地段的无砟轨道底板的施工及铺设,严把施工精度关。无砟轨道施工应按预制规模化、工艺标准化、测量专业化的原则施工。①实施轨道施工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