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重点保护动植物1、重点保护动物(1)藏雪鸡学名:TetraogaIlustibetanus别名:淡腹雪鸡。生物学特征:鸡形目,雉科。体重1.5公斤,最大超过2公斤。生境: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裸岩地带,在高山草甸和稀疏灌木丛中寻食。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从帕米尔高原至密许米山及整个西藏高原。(2)血雉学名:BloodPheasant别名:血鸡、松花鸡。生物学特征:鸡形目,雉科。形如家鸡。体重不足1公斤。生境:多栖息在海拔2000-4000米的林中。群结生活,杂食性。分布:分布于秦岭山脉,印度东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西北部。(3)红腹角雉学名:Tragopantemminckii别名:寿鸡、红鸡、娃娃鸡、灰斑角雉。生物学特征:鸡形目,雉科。两眼上方各具有一肉质的角状突起,故名角雉。通体大部为朱红色。体重1公斤左右。生境:栖息于海拔1000-3500m的山地森林、灌丛、竹林等不同植被类型中,其中尤以1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最为喜欢,有时也上到海拔3500m左右的高山灌丛,甚至裸岩地带活动。分布:主要分布于青海南部的林中,飞不多远。(4)绿尾虹雉学名:Lophophoruslhuysii别名: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生物学特征:鸡形目,雉科。外形象雌孔雀,羽色华丽。体重3-4公斤。喜掘食“贝母”,故有贝母鸡之称。生境:夏季多在海拔4000-5000米的多岩石的高山草甸上,冬季下迁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坡上活动。分布:主要分布于青海的东南部。(5)藏马鸡别名:白马鸡。生物学特征:鸡形目,雉科,马鸡属。通体羽毛大都呈白色,故又有白马鸡、雪鸡的雅号。头顶有黑短羽,飞羽褐色,尾羽黑色闪紫绿色光泽。生境:有5个亚种,其中有3个分布于青海林区。一般20-30只成群在海拔3000-4000林区或林缘草地上觅食。分布:分布于玉树、果洛部分地区。(6)蓝马鸡学名:BlueEaredPheasant别名:马鸡、松鸡。与藏马鸡同属。生物学特征:通体蓝灰色,头侧呈绯红色,全身羽毛披散,中央两对尾羽特长且下尾如马尾。体稍大,体形优美。生境:栖于海拔2100─3600米的混交林和高山灌丛地带,以10─30只结群,早晚觅食。杂食性。因翅羽体重不能久飞。4─6月产卵,卵呈椭圆形、浅绿色杂以淡棕斑点,孵化期26天。分布:分布于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地。(7)石鸡学名:Alectorischukar别名:朵拉鸡、红腿鸡、嘎嘎鸡鸡形目,雉科。生物学特征:头顶至后颈红褐色,额部较灰,头顶两侧亦沾浅灰色,眼上眉纹白色沾棕。有一宽的黑带从额基开始经过眼到后枕,然后沿颈侧而下,横跨下喉,形成一个围绕喉部的完整黑圈;眼先、两颊和喉皮黄白色、黄棕色至深棕色,随亚种而不同;耳羽栗褐色,后颈两侧灰橄榄色,上背紫棕褐色或棕红色,并延至内侧肩羽和胸侧;外侧肩羽肉桂色,羽片中央蓝灰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橄榄色;外侧尾羽栗棕色,翅上羽和内侧飞羽与上背相似,初级飞羽浅黑褐色,羽轴浅棕色,外翈近末端处有棕色条纹或皮黄白色羽缘;外侧次级飞羽外翈近末端处亦有一浅棕色宽缘;三级飞羽外翈略带肉桂色。颏黑色,下颌后端两侧各具一簇黑羽;上胸灰色,微沾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腹浅棕色;尾下覆羽亦为深棕色;两胁浅棕色或皮黄色,具10多条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虹膜栗褐色,嘴和眼周裸出部以及脚、趾均为珊瑚红色、爪乌褐色。生境:常栖息于裸露的岩坡、干燥的山谷间或多居住在乱石堆岩洞中,故名石鸡。有时迁移到山麓田野上。成群活动,边食边叫。分布:分布于欧洲西部向东一直到亚洲西部和中部等地。(8)雪鸡别名:高山雪鸡、藏雪鸡、喜马拉雅雪鸡。生物学特征:雉科,雪鸡属。分暗腹和淡腹两种。前者通体棕色或红棕色;后者头、颈褐灰色。生境:栖于3000─6000米间的裸岩和灌丛草甸带。暗腹鸡绝不混群,位于河谷上部;淡腹鸡喜结群,在河谷下部。晨昏觅食,杂食性。6月中旬产卵,每窝产卵8─16枚或6─7枚,产齐后孵卵,卵为椭圆形,光滑呈淡黄色或暗红赭石色,淡灰蓝色或浅橄榄褐色,孵化期27天。分布: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及青南地区。(9)大鵟学名:Buteohemilasius别名:花豹、白鹭豹。生物学特征:隼形目,鹰科,鵟属。留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暗褐色或棕白色,有暗色纵、横纹,翅下有块大白斑。生境:栖于山地、草原地带,最高可栖息到4500米高山,多单个或4─5只小群活动。有时在空中飞翔,有时停歇在较高处。性凶猛,机警。主要以小鸟、蝗虫、鼠、兔为食,亦吃昆虫、蚂蚁等。常筑巢于崖壁缝隙或乔灌木上,4月底5月初产卵,每窝2─4枚,有红褐色或鼠灰色斑点。分布:分布于西宁以东、青海湖以西及玉树、果洛等地。(10)金雕学名:Aquilachrysaetos别名:洁白雕。生物学特征:隼形目,鹰科。体羽上部为棕褐色,下部和头部为黑褐色,两翼展开后下有一白斑。生境:性孤独,多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草原和针叶林中,喜欢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巅栖立。体大性凶猛力大。食野鸭、天鹅、山羊、小鹿、野兔、旱獭、和一些小型啮齿动物等。(11)草原雕学名:Aquilarapax别名:草原鹰大花雕角鹰套日格-塔斯生物学特征:隼形目,鹰科。别名大花儿雕。体形中等,猛禽。雄鸟通体多呈褐色;嘴、趾为纯黄色。多生境: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高原低山和开阔的草原地。分布:分布于口喀则、那曲、阿里、昌都等地。(12)玉带海雕学名:Haliaeetusleucoryphus别名:黑鹰、腰玉,生物学特征:隼形目,鹰科。为大型猛禽。嘴铅灰色。腿淡黄色,爪黑色,头赭褐色,翅和尾黑色,故有黑鹰之称,尾中部有一条似白色玉带状的横带,所以叫玉带海雕。生境:栖息于河谷悬崖或山岳开阔地带。食小动物。嘴带钩,爪锐利,十分凶猛。分布:分布于亚洲中部,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缅甸等地(13)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albicilla别名:黄嘴雕芝麻雕生物学特征:隼形目,鹰科。与玉带海雕相似,但尾纯白色。数量稀少,喜独栖,不常见。生境:栖息于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分布:分布地点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14)秃鹫学名:Aegypiusmonachus别名:秃鹰、座山雕。生物学特征:隼形目,鹰科。大型猛禽。体重5-6公斤。通体暗褐色,头部从额到枕部无长羽,颈部裸露,呈铅蓝色,故名秃鹫,也有人叫它座山雕。性孤独。食小型兽类、幼畜及两栖类,遇到人和其它大型动物尸骸时,即出现集聚食之。因此,它与兀鹫、胡兀鹫共同完成青藏高原200多万平方公里草原上的清尸任务。生境:秃鹫栖息范围较广,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均有分布,栖息于高山裸岩上,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冬季偶尔也到山脚平原地区的村庄、牧场、草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白天活动常在高空悠闲地翱翔和滑翔,有时也进行低空飞行。翱翔和沿翔时两翅平伸,初级飞羽散开呈指状,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时多站于突出的岩石上,电线杆上或者树顶的枯枝上。不善于鸣叫。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在进餐之前,总是先将尸体的腹部啄破撕开,然后将光秃秃的头部伸进腹腔中,把内脏吃得干干净净。它也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甚至袭击家畜。分布:主要分布于青海的东部和南部。(15)兀鹫学名:EurasianGriffon生物学特征:隼形目,鹰科。大型猛禽。头和颈光秃。生境:常栖息在多岩石的山区。分布: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和祁连山等地。常以人、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尸体为食。(16)胡兀鹫学名:Gypaetusbarbatus别名:大胡子鹫、胡兀鹫。生物学特征:隼形目,鹰科。大型猛禽。下颏与嘴巴接连处长着刚毛垂于颏下,象一撮黑胡子,故叫胡兀鹫。生境:栖于海拔2000-4000米人们难以攀登的岩石裸露地区。食鸟类、小动物和人畜尸体。分布: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和玉树地区。(17)黑颈鹤学名:Grusnigricollis别名:藏鹤、雁鹅、黑雁。生物学特征:鹤形目,鹤科。青海农民称为“青庄”、“干鹅”,藏族同胞称它为“格萨尔达孜”。体重约5公斤,颈长,腿长,头皮裸露呈红色,上有黑色细毛,全身灰白色,但因额、颊、颈的大部分呈黑色,故叫黑颈鹤。为夏候鸟。生境:在海拔2100-5000米的高原沼泽地带生活。杂食性。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不丹和印度。(18)大鸨学名:Otistarda别名:地鵏、老鸨、独豹、野雁。生物学特征:鹤形目,鸨科。是我国最大的的草原鸟类。体高60厘米左右,体重10-15公斤。善走不善飞。杂食性。雌雄都孵卵。生境:常栖息于起伏不平的草甸和水洼地之间,或远离人家的河滩地。分布: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19)大天鹅学名:Cygnuscygnus别名:咳声天鹅、喇叭天鹅、黄嘴天鹅。生物学特征:雁形目,鸭科。为珍稀大型水禽。全身白色,为夏候鸟,飞得很高,可以越过世界最高峰一珠穆郎玛峰。生境:大天鹅是一种冬候鸟,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三四月间,它们大群地从南方飞向北方,在中国北部边疆省份产卵繁殖。雌天鹅都是在每年的五月间产下二三枚卵,然后雌鹅孵卵,雄鹅守卫在身旁,一刻也不离开。一过十月份,它们就会结队南迁。在南方气候较温暖的地方越冬,养息。在我国雄伟的天山脚下,有一片幽静的湖泊——天鹅湖,每年夏秋两季,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大天鹅在碧绿的水面漫游,就像蓝天上飘动着的朵朵白云,好看极了。据考查,有一支天鹅家族,每年都要飞越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足有9000米。在雄伟的天山脚下,著名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有一片幽静的“天鹅湖”。分布:主要分布于北欧、亚洲北部,越冬在中欧、中亚及中国。(20)斑头雁学名:Anserindicus别名:白头雁,黑纹头雁。生物学特征:雁形目,鸭科。生境:在青藏高原海拔2000-4000米左右的湖泊岛屿和河流岸边的悬崖上筑巢,通体呈灰褐色,枕部前缘和后缘各有一条明显的“U”形黑带状斑纹,故叫“斑头雁”。分布: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21)云雀学名:Alaudagulgula生物学特征:雀形目,百灵科。是开阔地区,特别是草原景观的一种代表鸟。边飞边叫,又名告天鸟。沙棕色。食野生植物种子、昆虫。巢多营于地面陷凹处,有干草窝。为候鸟。它益多害少。善歌咏,人们常饲为笼鸟。生境: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下蹲。分布: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地区,只有角云雀原产于新大陆。(22)黑鹳学名:BlackStork别名:锅鹳、黑巨鸡。生物学特征:同名科、属。体形大,通体黑褐色,下胸和腹为白色,嘴长呈红色。为大型珍禽,常单个或小群在河边、农田、沼泽和湿地活动觅食。飞翔轻快,飞时颈与爪成一直线,平稳。分布:分布于西宁、祁连山。(23)斑头雁学名:Anserindicus别名:白头雁。生物学特征:鸭科,雁属。夏候鸟。体形如鹅,上体灰褐色,各羽均有棕白色边缘。下体污白色。嘴、爪为黄色。头顶有两道黑条斑,故名。每年3月从南方迁来,飞到青海湖、克鲁克湖、托素湖、扎陵湖、鄂陵湖等地,然后分群、成对活动。每窝产卵4─6枚,白色。水中交配,交卵于陆地。孵化时,雌雁伏卧于巢内,雄雁以单足站立一旁,29天雏鸟出壳,3天后随亲鸟涉水行走,9月后,飞往南方越冬。生境: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性喜集群,繁殖期、越冬期和迁徙季节,均成群活动。刚迁到繁殖地时,多呈小群栖息于湖滨草滩上,或游泳于已经解冻的浅水中。性机警,见人进入即高声鸣叫,并立即行走到离入侵者较远的地方,常与人保持1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