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交际礼仪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章社会交际礼仪学习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准确把握现代社交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交的概念、特点,社交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等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掌握拜访和聚会、舞会与晚会、宴请和馈赠等基本社交礼仪规范,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翅膀,得体的运用社会交际礼仪将使你更具魅力。社交礼仪把握和运用得如何,决定着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气质魅力和基本素质,也决定交际的成功和失败。因此,学习和掌握交际礼仪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社交礼仪的内涵一、社会交际的含义及特点社交礼仪作为人们社会交往的规范或准则,是社会进步和社交文明的标志,具有特殊的含义和特征。(一)社会交际的含义社交是指人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和行为。人们有时说“社交”,有时说“交际”,其间并无实质上的差别。交际在汉语中又称为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而“社交”则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这里使用“社交”这个词,是因为它更加突出了这种活动的社会性。因此,所谓社会交际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相互间使用某种媒介(主要是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交流与联系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交际双方互相作用的过程,所以人们把它称作社会互动行为。它是交际双方求得互相了解、以加强或扩大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社会交往在很多情况下是以物质交往为背景、基础和目的,甚至采取某种物质性手段,例如馈赠礼品、宴请等。但是,社交活动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特之处:社交活动和行为主要以信息传播为方式,以人们相互间的精神和情感交往为核心内容和重心,以建立、扩大、增强或调整相互关系为行为目的和指向。2因此,不能把社交活动理解得太宽泛,以为人们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伴随着对相互关系的处理,从而将其都视为社交活动。也不能把社交活动理解得太狭隘,以为只有联谊会、宴会、谈判、会谈、走访等才是社交活动,其实这些都是为达到社交目的、负载社交内涵的一些活动和行为形式。(二)社交礼仪的特点社交礼仪是社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交活动的某种表现和活动方式。因此,社交礼仪的特点,归根到底是由社交活动的特性、内容和任务所决定的。1、规范性强规范性即标准性,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无论个人服饰、言谈、举止、行为,还是活动的操作方式、程序安排等,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这就是说在社交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性。2、等级性强社交礼仪总是根据不同社交对象、不同关系、不同社交任务和内容,来确定不同的礼仪活动的等级、规格、规模。此外,还涉及礼仪活动举行的地点场所,以及参加者和主持人、主办单位、礼仪活动的具体安排等。不同级别的社交活动要求有不同的礼仪规模,级别越高,礼仪的形式越庄重肃穆。3、形式性强社交礼仪活动有较稳定的方式和形式,例如会见、会谈、访问、宴会、联谊会等,而且每种方式和形式都有基本的运行模式和程序,讲究外在的表现形态,追求一定的形式效应。即使是个人的社交礼仪行为,也十分注意形象效果。当然,形式性强不意味着就是形式主义。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社交内容和任务服务的,既要讲究科学性,也应当注意实际效益。4、策略性强作为方式和手段,社交礼仪一般都注意策略性。这种策略性表现在对礼仪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和时机的选择,表现在对不同社交对象采取不同礼仪方式,系统考虑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社交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交礼仪是以“适合得体”来表现其策略性的。不仅是在社交礼仪活动中,就是在个人服饰、言谈举止行为方面,也十分讲究礼仪的策略性。社交礼仪策略性较强是由社交活动策略性强所决定的,较之一般性礼仪,社交礼仪更富于理智性、智慧性。二、社交的基本原则社交活动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各种关系,其中主要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要想把这3些利益关系协调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交原则。这些原则,应当能够保证双方利益并为双方所接受,才能调动和激发双方的积极性,以实现和发展这种社会互动过程,完成社交任务。1、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社交活动的基础。人们在职务上、经济上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可能是有差别的,但作为构成社交的双方——主体和客体,他们的关系和地位却是相同的。这里所说的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要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和感情,也要求对方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和感情,人格平等是社交双方贯彻平等原则的前提。平等还意味着双方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这是平等原则的核心。如果社交双方在权利和机会面前不是处于平等的位置,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利益关系的协调。2、信用原则信誉第一是一条商业原则,也是一条社交原则。要说实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大话,要言之有据,切实可信。古人云:“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说话是要讲信用的。应当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社交双方应严守合同、遵守契约。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出尔反尔,背信弃义。自己没有把握的事,不要轻易作出承诺,轻诺必寡信。失去信誉也就丧失了人的品格,社交就失去了凭据和意义。如果让对方失去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就难以继续打交道。3、互利原则社交活动的基本宗旨和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使双方在利益分配上互相得到满足。这就是说,社交要体现获利的双向性。不能只由一方付出,一方获利,这将成为一场对他人不公平的利用,违背社交宗旨。这种互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其中包括感情和友谊。当然这种互利也不是绝对的等质或等量。物质上的获益与精神上的满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抵补。同时,互利可以同步实现,也可以稍有先后,不应把互利简单理解为绝对的等价分配或交换。4、规范原则没有规范社交活动就没有令大家可以认同和接受的行为标准,就没有统一的基础,就会影响到社交活动正常、健康地进行,影响到和谐融洽氛围的形成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发展。虽然社交规范在很多方面表现为种种形式和操作性的事项和标准,但都有着深刻丰富的法律、道德、伦理、宗教、美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和依据。因此,对于社交规范,我们不仅应当在行为方式上给予尊重和遵守,更应该努力学习和加深理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依据。5、相容原则在社交活动中,要求社交双方有博大的胸怀,宽大的气量,能互相包容对方。要容许对4方有选择和判断的自由。同时对不同于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做法,能耐心公正地容忍,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善于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另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求大同,存小异,不要在次要问题或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纠缠不休。三、社会交往的类型由于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造成人们的社交关系复杂而多变。此外由于社交关系不同,社交的规律和方式也就不一样。按照不同的标准,人们可以把社交关系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一)亲缘关系型这里所指的亲缘关系,包含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两个部分。这两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庭关系。1、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它包含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等等。血缘关系是先赋的,不是由本人选择的,它是接触频率很高、互相影响极大的一种关系。处理好血缘关系,不仅对家庭而且对社会都是一种责任。在处理好血缘关系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血缘关系利益同他人利益以至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不能侵害社会整体利益或他人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相互依存的同时,追求个性独立与发展的愿望在逐渐增强。人们的生存对血缘关系的依赖已逐渐减弱,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从而加强了竞争意识和对理想职业、社会地位以及财富等的追求。血缘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总的说来已有逐渐淡化的趋势。2、姻缘关系姻缘关系是以婚姻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姻缘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在夫妻关系中,爱情应是夫妻生活的基础。但是婚姻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它关涉到现实中的许多问题,例如家庭财产问题,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等等。因此,它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感情问题。就是在以爱情为基础的平等型夫妻关系中,爱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蜜月期到哺育期,而后进入中年负重期直至老年依恋期,夫妻的心理和感情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因此,需要自觉地及时调整和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势。不论在哪一时期,夫妻处理彼此的感情夫系,5都应该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的原则。当然这些原则的实施,应当建立在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没有这种了解和信任,就难以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3、代际关系代际关系是指上一代同下一代的关系。上一代同下一代之间不仅存在着年龄上和心理上的差异,同时还存在着社会经历、成长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思想观念上往往也存在一定的距离。代际关系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基础。父母应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尊敬、赡养老人,关心、爱护子女,以身作则。儿女则应孝顺长辈,学习长辈的优良品德和一切长处。只有彼此加强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谦让,方能协调好代际关系。(二)地缘关系型地缘关系是以生存的地理空间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包含邻里关系和同乡关系等。邻里关系是确定的,而同乡关系则有一定的条件,人们只有离开家乡时才能产生同乡的感情和关系。同乡的范围也有大小之别,离开家乡越远,同乡的范围也就越大。地缘关系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社会越封闭地缘关系越强,社会越开放地缘观念就越淡薄。1、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指左邻右舍间的人际关系,一般以家庭之间的联系为表现形式。邻里之间空间距离近,交往比较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比较大。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说得就是搞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邻里关系搞不好,常会发生摩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和睦相处,产生不良后果。邻里之间在交往中难免发生磨擦碰撞,需要有忍让精神,互相协商解决。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随意妨害对方,打扰对方,这种邻里关系一般都难以相处。彼此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照,适度来往,互不纠缠,这种邻里关系一般都比较融洽。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从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的传统住房环境,迁入现代相对封闭的高楼大厦,邻里之间的交往已大大减弱。2、同乡关系同乡关系由于生长地区的共同性,加上都离乡背井出门在外,自有一股割不断的乡情,从而使彼此萌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使彼此容易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这种凝聚力如果引导得当,能发挥其极好的作用。但同乡关系也容易产生一种狭隘的地方观念,形成一帮一派,以至损害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应该避免和防止的。6(三)业缘关系型业缘关系是以所从事的职业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凡因工作上、业务上的联系所形成的人际关系都可属业缘关系。业缘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下关系等等。1、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是指在一起工作所形成的、没有权力等级差别的人际关系。所谓“在一起工作”,一般是指彼此能够经常发生职业的、面对面的互动联系,其中包括过去在一起工作和现在一起工作两种类型。同学关系是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既可以指同班的同学关系,也可指同校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既密切又很直接。建立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处理好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的核心,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关系是处理好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关键。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以教和学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它的基本特点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因此,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教师的人品和学问。学生一般最敬佩、最信任为人师表、知识渊博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很容易与学生搞好关系。同时还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学生—般喜欢能适应他们的心理要求、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老师一般则喜欢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好、勤思考爱提问的学生。另外,师生彼此的兴趣和性格,特别是老师的兴趣和性格,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3、上下关系上下关系是指正式组织中根据职务与地位所形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主要包括干群关系和上下级关系。(1)干群关系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干部与群众之间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角色关系:一是组织意义上的关系,即工作中领导与被领导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