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因式分解》优秀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因式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1、关于地位与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关于教学目标。根据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②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二)能力目标:①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三)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学习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学习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4、关于教法与学法。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二、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设置问题,以趣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何况,初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起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习成功地一个保障。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悬念,无疑对整章的学习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二环节,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回答。1.计算:(1))a(a+1);(2)(a+b)(a–b);(3)(a+1)2在前一章已学过整式乘法,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接着提出:把上述等式反过来看,等式是否还成立?由等式性质学生应该很快得出肯定地答案(1)a2+a=a(a+1);(2)a2–b2=(a+b)(a–b);(3)a2+2a+1=(a+1)2.3.这时再请学生观察、比较以上2题两种代数式变形的例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整式的乘法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积a(a+1)=a2+aa2+a=a(a+1)(a+b)(a–b)=a2–b2a2–b2=(a+b)(a–b)(a+1)2=a2+2a+1a2+2a+1=(a+1)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后,得出第(1)小题是整式乘法,左边是整式的积,右边是一个多项式第(2)小题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几个整式的积,两者的过变形刚好相反。此时教师可马上点题,在小学里,我们已学过:2×3×7=42称为整数乘法,反之42=2×3×7称为因数分解,类似于因数分解,我们可把右边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积这种变形称之为什么?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本节课的课题《因式分解》。△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平,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关系。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三也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观察、发现、归纳等能力。第三环节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两个练习1.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1)2m(m-n)=2m2-2mn(2))(21212abababab(3)4x2-4x+1=(2x-1)2(4)x2-3x+1=x(x-3)+12.填空:(1)∵3a(a+4)=3a2+12a∴3a2+12a=()();(2)∵(a+3)2=a2+6a+9∴a2+6a+9=()();(3)∵(2-a)(2+a)=4-a2∴4-a2=()();通过此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其中练习(2)的安排是让学生感受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过程,由此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第四环节范例教学,练习反馈1.例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1)x2y-xy2=xy(x-y)(2)2x2-1=(2x+1)(2x-1)(3)x2+3x+2=(x+1)(x+2)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关系来解此题,其次,让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得出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左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就可,最后教师给出完整的板书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2.这个环节的第二部分,为了进一步淡化难点,我马上让学生模仿我的解题尝试练习:课本p153第1、2题,让学生上台板书,我及时点拨讲评。△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3.之后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问学生现在能否解决?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aaaaabbbbaa本题依据的是因式分解的意义,题中所给的左图的面积正好是要分解的多项式a2–b2,它的两个因式可以看作是右图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在此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步接受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五环节知识整理,归纳小结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A.(a+3)(a-3)=a2-9B.t2-16+3t=(t+4)(t-4)+3tC.4x2+12xy+9y2=(2x+3y)(2x+3y)由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因式分解的概念△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书上P153页作业题A组必做,B组选做.2.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因式分解b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三、关于教学设计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制作入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借助表格上的直观性进行观察、讨论、发现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关系,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来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把知识的发生过地方。程作为突出重点的关键这也是新教材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的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