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戏曲曲艺、民俗活动、口头传说和手工技艺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凝聚着滨州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滨州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其中主要有:一、民间文学(8项)董永传说(博兴县)、白龙湾传说(惠民县)、陷棣州传说(惠民县)、东方朔传说(惠民县)、丈八佛传说(博兴县)、魏休庵传说(博兴县)、蒲菇城传说(博兴县)、泰山奶奶传说(沾化县)。二、民间美术(4项)清河镇木版年画(惠民县)、惠民泥塑(惠民县)、滨州剪纸(滨城区)、长山门笺(邹平县)。三、民间音乐(4项)锣鼓经(博兴县)、打击乐三翻九转(阳信县)、聊斋俚曲《八仙过海》(邹平县)、鸳鸯嫁老雕(沾化县)。四、民间舞蹈(6项)秧歌(石庙大鼓子秧歌、大年陈秧歌、龙灯、中幡、花篮秧歌、姜楼旱船)(惠民县)、落子(惠民县)、武秧歌(无棣县)、鼓子秧歌(阳信县)、长山芯子(邹平县)、东峪车子灯(邹平县)。五、戏曲(6项)2吕剧(博兴县)、东路梆子(惠民县)、渔鼓戏(沾化县)、哈哈腔(无棣县)、哈拉虎(阳信县)。六、曲艺(5项)鲁北大鼓(无棣县)、毛竹板(阳信县)、木板大鼓(阳信县)、渤海大鼓(沾化县)、东路大鼓(滨城区)。七、民间手工技艺手扎灯笼(惠民县)、武定府酱菜(惠民县)、踩鼓刘制鼓(惠民县)、博兴草编(博兴县)、柳编(博兴县)、老粗布(博兴县)、布老虎(博兴县)、欢喜团(无棣县)、刺绣(无棣县)、苇帘(无棣县)、无棣草编(无棣县)、锡壶制作(阳信县)、面塑(阳信县)、虎头鞋(阳信县)、芝麻酥糖(滨城区)等。八、消费习俗(2项)滨州锅子饼(滨城区、无棣县)、大山烧鸡(无棣县)。九、传统体育与竞技(3项)荡秋千(博兴县)、长拳(无棣县)、狮包(无棣县)。十、民间知识(2项)一溜十八营(惠民县)。十一、文化空间(7项)胡集书会(惠民县)、火把李庙会(惠民县)、洪福园庙会(博兴县)、碣石山古庙会(无棣县)、灵霄阁庙会(阳信县)、秦皇台庙会(滨城区)、雕窝屿山会(邹平县)。下面主要针对几项进行介绍:一、沾化渔鼓戏3渔鼓戏发祥于山东省沾化县胡家营村,距今已有284年历史。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搬上舞台化妆演出,遂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渔鼓戏以沾化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山东省东营市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一带,渔鼓戏也广为流布。沾化境内胡营村、双陈村、樊桥村、大蔡村、付家村、韩家村以及河北省黄骅市的冯家堡、赵家堡、岐口等村都曾有颇具规模的业余戏班。渔鼓戏集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身,吸纳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之优长,使其衍化为一个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其主要艺术特征:(一)、唱腔音乐:1、旋律旋法:在五声调式的框架内,其唱腔旋律以高亢、古朴、明快、跳荡见长,尤以五度、八度至十一度的旋法跳进促成唱腔的极度灵活变化,为其它剧种所少见。2、句式结构:以主要板腔[三句一扣]为标志,这种俗称“三条腿”的句式结构,打破了一般唱词音乐的对称规律,明显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上下句式及起承转合式的规整结构。加之结合当地船号形成的“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和“帮、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以及弱拍反强、强拍反弱的锣经,形成了跌宕起伏、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这在戏曲剧种中极为独特。(二)、表演形式:渔鼓戏以武当派的”福寿长拳南宫靠”之一脉——孙家拳为基础,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构成了“硬功为实、花架为辅”亦功亦舞的套路,全然有别于其他剧种。渔鼓戏的重要价值:1、渔鼓戏的板式和演唱形式独树一帜,对研究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的嬗变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2、渔鼓戏“三句一番”、“引腔、腹腔、锁腔”唱词句式结构,与当地民歌如出一辙,加之平起仄落的韵脚别具一格,对探索渔鼓戏古老文化内涵、研究戏剧文学、民间文学及其文学价值提供了鲜活的例证;3、渔鼓戏的唱腔、表演、伴唱、锣经非常独特,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4研究价值,也为其他剧种丰富演唱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4、渔鼓戏遗存着道教文化、异地(山西、河北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历史血脉,对研究多种文化的融合具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历史价值;5、渔鼓戏剧目始终张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抢救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建立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渔鼓戏作为绵延近三百年的稀有剧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改革开放后社会急速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多元化传媒技术的普及,渔鼓戏的保护、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目前,绝大部分渔鼓戏艺人已经亡故,既是幸存者也大多年逾古稀,渔鼓戏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抢救、挖掘、整理、保护这一古老剧种,滨州市戏曲音乐专家王永昌自1983年开始曾先后四次到胡营村、付家村采访渔鼓戏老艺人,积累了大量原始唱腔及口述笔记等可贵资料,为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一稀有剧种奠定了坚实基础。沾化县成立了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复排了部分传统戏,还创作排演了新戏应邀晋京演出并获成功。2006年底,沾化渔鼓戏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胡集书会(惠民县)胡集书会也称为胡集灯节书会,始于元朝,兴于明清,距今700余年。每年元宵节前后,几百档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胡集,纷纷登场亮艺,说书卖场,久年不衰,代代相传。书会的历史渊源无翔实的资料记载,通过召开老艺人座谈会,走访当地群众,经过多方面考查,不外乎以下几种说法:其一,胡集镇是周围方圆百里最大的集镇,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周围数万群众为了欢庆元宵佳节,蜂踊前往,置办灯节用品。人们在灯节期间闹元宵,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演出,如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唱戏、说书等。解放前,说书卖艺为糊口,艺人们都想卖个好场,不怕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赶到胡集划场子,登台献艺,艺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大,岁岁如此,就形成了这一盛大的灯节书会。其二,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在我国北方民间就流传着一种音乐与唱词相结合的说唱艺术——说浑话。到宋朝末年,赵德麟又创作出一种说唱艺术“鼓子词”。这5时,“平话”在惠民一带非常盛行,据说惠民城里每年有书会,艺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书目。到元代初兵乱时期,艺人们把书会迁至惠民城东南70华里的胡集村。其三,传说很久以前,在胡集大集上,从南边来了一伙唱渔鼓的艺人与北边一伙唱落子的艺人互不服气,闹起了矛盾,相持不下。第二年又各自约来了更多的同行艺人再次对垒,如此连续几年,艺人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踊跃,影响也随之扩大,这就是书会之始。后来艺人们慢慢地意识到书会要扩大影响,艺术上相互竞赛交流是好事,不能视同行为冤家,再说都是穷说书的,为了混碗饭吃,不能互相敌视对抗,应该和解团结,亲同一家人,化干戈为玉帛。于是就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来胡集聚会,借说书之便,畅叙友情、交流书目、传授技艺、拜师收徒、各续门户,解决艺人中的一些问题。就这样,胡集灯节书会世代相传,繁衍至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胡集书会已经成为中国曲艺发展的一个缩影,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木板书、毛竹板、沧州木板、评书、相声、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渔鼓、窑调、捽缰大鼓、河间大鼓、东路大鼓、数来宝等诸多珍贵的艺术形式都曾经在书会上吸引过万千观众。2006年,胡集书会以其在中国曲艺界的深远影响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滨州民间剪纸民间剪纸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千百年来,她伴随着劳动人民渡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雅俗共赏的内容,形象深刻的象征寓意,跟随着一个个民俗的节日,呈现出她那亲切而动人的神采。深深扎根于黄河泥土的滨州民间剪纸,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倾吐着人们对自然、对劳动、对生活、对爱情、对生命的颂扬和赞美。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他们高尚质朴的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滨州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相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经久积淀的结果。滨州民间剪纸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俗活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和在民间流传的戏剧故事、民间传说等。从众多的题材反映的内容来看,有反映孝道的“王小卧鱼”;有反映尚文内容的“牛角挂书”;有反映爱情、亲情的“牛郎织女”、“走亲戚”;有反映义勇双全的“关公出陈”;还有反映耕耘劳作勤俭持家的。诞生6于滨州一带的地方戏——吕剧,深受人民群众尤其广大劳动妇女的喜爱,滨州民间剪纸中有很多题材就取自于吕剧剧目。民间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吉祥题材和所表述的吉祥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像吉祥人物中的孔子、老子、鲁班、秦琼、尉迟敬德、关羽、岳飞;神灵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观音、钟馗、八仙等;还有那祥禽瑞兽中的龙、凤、麒麟、仙鹤、狮子、鹿;祥花瑞草中如牡丹、桃子、灵芝、石榴、竹、菊、兰、梅等;吉祥器物图案有八仙、八吉、八宝、八卦、宝瓶、如意及福、禄、寿、禧、盘长、方胜等文字和符号。民间剪纸的制作工具主要是剪刀和纸张,也有刀、剪并用的。作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多具构图简单、造型夸张、装饰性强的特点,常见的有:做刺绣的底样:鞋花、枕顶花、门帘花、帽花、荷包花等;春节贴的门笺、窗花;元霄节的灯彩、纸扎纹饰;装饰新屋的顶棚花、墙围花;纸糊容器的笸箩花、面斗花。图案多是花鸟虫鱼、瓜果菜蔬、吉祥纹样和人物故事等,造型夸张大方,构图饱满和简朴,粗犷古拙,强烈、浑厚、率真的气质,体现了滨州人质朴的性格。滨州有众多的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人才辈出:有德高望重的吴鸿禧老先生;有大众喜欢的杜秀贞、张金娥、赵恒英、王德荣、刘桂兰、刘根英老人;有兰福梅、耿延祯、王秀英、张艳枝等五六十岁的传承人;这些艺人们有的剪技熟练、剪法讲究、精细工整、玲珑剔透;有的下剪大胆、粗犷简练、生动传神;有的不用画稿,信手剪来,充分反映出他们热爱生活的真实感受。更多的是分布在城镇、乡村中的剪纸爱好者,还有众多的年轻人和中小学学生,他们是滨州剪纸的未来和希望。滨州民间剪纸的传承主要是祖辈相传和师徒相传。祖辈主要是母、女、奶奶、姥姥等亲属关系。师徒相传主要是以剪纸为主业或副业的剪纸艺人,他们生产的剪纸主要批发给当地走街串巷的货郎,也有走街串巷的游方艺人,农闲时节游走四方,出售剪纸,以资补生活。建国以后,滨州民间剪纸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文化主管部门和剪纸艺人的努力下滨州剪纸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民族艺术形式,滨州剪纸已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许多中小学都已开设了剪纸课程,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剪纸艺术欣赏等课程。近几年,滨州市连续举办剪纸展览:2007年6月的“首届滨州市民俗文化节7——民间剪纸展”,2007年9月的“滨州市文博会——民间剪纸精品展”、“滨州市妇女剪纸大赛”,2009年9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等。市文化主管部门还多次推荐“滨州剪纸”作品参加国家级的剪纸展览,并不断取得佳绩:2007年10月,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国风归来国际剪纸艺术节”上,耿延祯的作品“招财进宝”获得银奖;2008年4月。“东风颂迎奥运中国剪纸艺术大展”耿延祯的作品“水浒英雄”获得“金奖”;2009年11月,在“第三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及首届全国剪纸创意大赛”上,耿延祯的大幅作品“西厢记”荣获“十大神剪(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