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时代、各民族的继承者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的思想体系。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第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及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思想文化条件。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黑格尔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2)意识的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2.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㈠由实践到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感性直观理性思维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㈠由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及其各个方面的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㈡由认识到实践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既指人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过程。也指对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才能完成。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原因:从主观方面说,人们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认识活动中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是一个无限的、没有终点的过程。对一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是有限的,但就事物的运动变化和无穷转化而言,认识的过程是无限的,认识运动是一个有限和无限辩证统一的过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认识活动中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是一个无限的、没有终点的过程。原因:认识客体乃至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发展本身具有无限性,我们不可能达到认识的终点而获得所谓的“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3.认识运动的前进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前进上升过程,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从形式上看,认识运动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遵循认识运动规律保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遵循认识运动规律保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认识脱离实践,就会陷入两种错误:主观认识落后于实践进程,就会犯保守的错误主观认识超越实践进程,就会犯冒进的错误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㈠真理的客观性1.凡真理都有客观性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凡真理都是客观的,没有“主观真理”,只有客观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㈠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必须注意真理同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混淆这一区别要么会把真理当做客观实在本身。要么会以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真理论。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㈢真理和谬误2.真理和谬误的联系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谬误是发现真理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从错误认识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得到正确认识,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错误而有所发现,是人们获取真理的基本途径。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㈢真理和谬误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基本要求: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坚信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由真理的本性规定了检验的任务。真理的本性是主观符合客观,因而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是不是符合一致。要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一致,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将主客观两方面加以对照比较,这就是检验真理的任务。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连接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这两个方面是否相符一致,是否是真理。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逻辑证明——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理性推演的思维过程。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可以对实践的计划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因而是实践检验的先导。逻辑证明具有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所以它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对于那些暂时不能进行实践检验的理论认识,只能采用逻辑证明。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只能服从或服务于实践标准。即使已被逻辑证明为真的东西,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判定是否是真理。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和最终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此外没有别的客观标准。它一定能够检验真理,也许一两次实践不能检验真理,但它最终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及具体实践的条件性和局限性。过程性——往往要经历多次实践才能完成检验任务,必须有一个持续的过程。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及具体实践的条件性和局限性。条件性——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受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甚至主观条件的制约。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及具体实践的条件性和局限性。局限性——具体的有条件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或者完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总会造成某种遗憾而留待以后的实践去检验。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只有辩证地看待实践标准才能真正维护实践标准的权威,才能更好地坚持实践标准。强调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信和坚持实践标准。强调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全部人类的实践及其发展过程对真理进行反复检验。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㈠价值及其特性1.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实践的真理尺度——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㈠价值及其特性2.哲学上的价值范畴价值——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哲学范畴,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的价值范畴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的最高概括。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㈠价值及其特性3.价值的特性⑴价值的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㈠价值及其特性3.价值的特性⑵价值的主体性——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㈠价值及其特性3.价值的特性⑶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㈠价值及其特性3.价值的特性⑷价值的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考察,以决定取舍。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㈡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价值评价及其客观依据⑴价值评价是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认识价值评价——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即判断客体对主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之大小的认识活动。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㈡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价值评价及其客观依据⑵价值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客观标准价值评价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因为它同知识性认识一样是实践之所需因为评价的正确性同知识的正确性一样只能靠实践去检验。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㈡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价值评价及其客观依据⑵价值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客观标准实践的成功与否是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人民群众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和要求是主体进行价值评价的根本依据。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㈡价值评价及其特点2.价值评价的特点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依评价主体的特点而转移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㈢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1.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