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第一学期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⑴顾.野有麦场:⑵一狼洞.其中:(3)缀行甚远(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恐前后受其敌(6)弛担持刀。狼不敢前(7)其一犬坐于前(8)目似瞑,意暇甚(9)屠暴起,以刀劈狼首(10)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11)狼亦黠矣(12)屠自后断其股2翻译句子(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译:(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译:(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译:(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3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2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⑴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元方入门不顾()(4)去后乃至()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译: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3.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4“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寒雪日内集..()俄而..()雪骤.()公欣然..()曰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B.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与今天的“儿女”含义相同。C.选文语言简洁,以写人物的语言为主,辅之神态描写,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个和蔼可亲、宽厚睿智的谢太傅形象。D.在咏雪中,“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6、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四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非宁静无以致远()(2)非学无以广才()(3)淫慢不能励精()(4)险躁则不能治性()(5)意与日去()(6)年与时驰()(7)静以修身()(8)淫慢不能励精()2翻译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3)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译:(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译:3.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答:5人们常用的座右铭“志当存高远”可从文中的“,”句子演化而来。作者写此文目的是劝勉儿子、、、。6.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A.这是诸葛亮对儿子劝诫。B.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表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C.“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的良好愿望D.这是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也是对其一身的总结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2)唯读书是务。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注】曷:同“盍”,为什么。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琅琅达旦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①已而复如初。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答:5七年级第一学期文言文复习参考答案一一1.2略3D4C5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2分)(意同即可二12略3.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陈元方、友人;陈元方:机智聪明,率直,明白事理,善于维护父亲的尊严;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4“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6B三1.2略3和睦、融洽、欢快、轻松4B5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6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四1.2略.3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4.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5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珍惜时光、学有所成。6c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二1.给加点字解释2.句子翻译:3.略。言之成理即可。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