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礼仪和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网络礼仪概述具体的网络礼仪网络规范日本学者小松和彦在研究宗教神话礼仪时,对宗教礼仪作了一定的分析,他的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礼仪的一般特征并用来引伸到对网络礼仪的解释中。“礼仪是在文化上被加以形式化了的行为的实际表演,在特定场合,一般反复地重复同一作法。”比如宗教“礼仪是把宗教的信仰和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前提的。它从形式的和重复的行为出发,甚至是包含了极为日常的形式的和反复的行为,诸如问候、辞谢、握手、饮食及其他礼节的行为。在人类学上,礼仪(Ritual)这个词,有着只在把宗教信仰作为前提的场合才使用的倾向,在其他场合,一般用仪式(Ceremony)这个词。例如,祭神是礼仪,而入学式和毕业式之类则是仪式。与此相对,作为日常习惯的形式性行为,也有称作礼仪行为的,但一般说来,它与礼仪和仪式相区别,多是作为格式(Etiquette)或规矩(Manner)来处理。”也就是说,礼仪在宗教意义上是Ritual,而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Etiquette。他这里所说的“礼仪”,事实上大致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仪式”,而我们所说的“礼仪”与此有一些区别。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网络礼仪”概念,是从英语Netiquette翻译而来,这是一个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的英文单词,由“网络”(Network)和“礼仪”(Etiquette)组合而成。英语中Etiquette既指礼节、礼仪,如外交礼节(DiplomaticEtiquette),又指(同业间的)规矩、成规和行为格式,如医务界的成规(MedicalEtiquette),或违反比赛规则(beagainsttheetiquetteofthegame)等。上面日本学者所说的礼仪(Ritual)主要指宗教“仪式”和“庆典仪式”,我们所说的“礼仪”(Etiquette)是指一种日常行为方式或“格式”,它不需要通过组织化的行为来完成,而是人们日常行为中为了表达某种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彼此间“约定”或“规定”的行为表达方式。首先,网络礼仪是网络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我们注意到,现有的网络礼仪“格式”实际上是人们“应该”做的基本行为准则,网络人都认为这些是起码的道德要求,一个人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或不会做,很难相信他能够遵循更严格、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就象一个售货员连起码的礼貌语言都不愿用,顾客很难相信他(她)的其他商业行为和日常行为会做得更好。从人们直接交往,到电话交往,再到网络交往,是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和变化,与此相适应也要求人们采用新的、变化的交往礼仪。其次,网络礼仪是保障网络社会正常交往和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网络礼仪规则和内容的确定,大多数确实只是道德律令般的“应该”,但礼仪又的确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形的,它是网络交往中人们所能找到的最能使网络社会正常运行的行为方式。正是有了这些礼仪,人们明确了哪些行为是应该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的。也许网络发展中有些礼仪会象我们日常交往中的一些东西变得过时而被淘汰,如磕头、作揖在今天在很多地方就被看成是不可取的“礼节”,但目前而言,确定下来的礼仪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们网络交往的有序进行。招呼礼仪交流礼仪表达礼仪它表明的是你想与谁交谈,该怎样问候和称呼。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不同身份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和礼节,如对长辈称呼“您”,对同辈和晚辈可以用“你”。而在网络上,交谈双方的身份常常是不清楚的,你所能知道的很可能是一串没有身份特征的长串字符,这时你就必须考虑到“礼节”,如目前网络礼仪要求大写对方姓名的字母就是表示你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小写则意味着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再者,你要与某个网络者进行交流也得看对方是否愿意,或者有没有功夫,否则,随随便便地往别人的“信箱”发信,或者塞入广告单之类的东西也可以看成是不礼貌的行为,这种情形就象我们未经许可随便进入别人家里,或进门不敲门一样属于“非礼”行为。网络邮件真是太方便了,你不用到邮局就可以向任何网上地址送信,一封信还可以向许多人发送,但是别忘了,如果别人不愿意与你“交谈”而你不断地给他(她)送,这不仅妨碍人们正常收取信件,也有“骚扰”之嫌。因此,学会网络上新型的“招呼”方式和“结识”礼仪,是网络者行为礼仪的初级教程。网络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方便、多样的方式,正是如此,也使得网络交流礼仪显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如中国人常说,礼尚往来。也许这在交往范围较窄的“前网络”时代,你还可以从容“应付”,但以网络为媒介扩大了的交往中,信息量剧增,交往者众多的情况下,你就可能来不及“应付”,要不要给每一个来信者回信呢,这事实上存在着“礼”不“礼”的问题。你如果参加了一个新闻组,你既有权利从中获取消息,那么也有义务为它提供信息,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和负责的人,你所提供的信息最好对别人有帮助和别人也感兴趣的东西。而且,为了保证传输线路的畅通和别人的时间不被浪费,网络对你发的信息的长短就可能作出某些规定和要求,这也是一种“礼仪”。如许多网络就“规定”发信者要写明信件“主题”等,这就是一种交流格式或“礼仪”。这些礼仪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如在网络上,表达幽默可以用三个符号:冒号(:)、连字号(-)和右括号())组合起来表示,成了:-),这个合成符号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就象一张笑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一可以表明发信者对所表述信息的基本态度,一可以让收信人决定对待这条信息的方式,他看了这个符号后可以象对待一个幽默故事那样轻松处置,不必当真,否则收信人会对信件产生歧义。这实际上是一个“礼仪”,一种方式,一种约定成俗的“规矩”,在表明你的行为的同时,也表明对对方的尊重。普遍公认性技术可行性可理解性弱强制性我们知道,由于人类各民族地域和传统的差异,目前存在的交往礼仪也是千姿百态,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表达式”和“礼仪”,对同样的行为也有不同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如有的民族见面拥抱是礼仪,有的民族则认为这有失庄重甚至属于“非礼”,有的民族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拒绝,有的则相反。而网络礼仪则要求某种一致的“格式”,只要是“在线”居民,大家都必须认同一致的行为方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可以理解”,而且要求共同遵守。在网络上你就不能象今天这样,在中国的道路上驾车靠右行驶,在某国的土地上却须靠左行驶,信息网络把各个区域连成一片,除了每个路段也许还保留自己的规则外(当然,随着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这些“土”规矩将受到严重挑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求有同一的交通规则,制定一致的交通信号牌,网络礼仪就是这样一些“通行”的标准和方式。网络社会,信息是靠电子通道传输的,因此礼仪的表达受到“线路”的制约,当多媒体传输技术没有普遍实行时,你的礼仪表达式只能是符号式的,我们日常表示礼仪的方式,握手,敬礼,干怀等不可能通过网络“现实化”,只能是符号“象征化”。网络礼仪是符号礼仪,是技术的“需要”又是技术的“必然”。:-)最基本的笑容,用来表示玩笑和幽默;-)眨着眼睛,狡黠地笑:-)苦笑,心情沮丧:-I漠不关心的笑容:-辛辣的评价:-恶作剧式的笑%-)在屏幕前坐了很久,两眼发花:*)喝醉了:-7在讽刺你:’-(作者在哭:-@作者在叫:-{)作者有胡子{:-)作者戴假发:-#作者戴牙托:-作者是个结巴:-Q作者抽烟网络专家一再告诫我们,网络交往与日常交往不同,我们日常交往的对象是可见、可知、可感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往往就是与你在同一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与你有同样的生活习惯和道德礼仪。如果你把你习以为常的东西带入网络,可能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与你“谈情说爱”的很可能是一个与你性别相同的爱捉弄别人的玩家,你收到的“即时”回信,而作者很可能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总之,在很多方面,我们与“人”打交道的感觉似乎要完全变化,例如,在以Netiquette为名字的新闻组中的许多文章就常建议人们不要以已之心度“他人”之腹,不要对作者作任何假定。网络礼仪的一些规则是从排除背景差异而达到正常交流的要求出发的,它要求某种行为方式整齐划一,看起来可能“严格”或者“繁琐”了些,但却是必要的。如一些网络组织和信息服务机构要求进入者和索取信息者一项一项地填写自己的个人资料就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你,你不要总认为自己了解自己就行,而让对方了解你哪怕你是否抽烟都能更好地促进交流。你必须感觉到,你面对的不是电脑屏幕,而是网络中许多的生命体,网络中流动的是符号化、比特化了的你,别人对你来说也是一样,网络礼仪正是把这些比特拟人化来看待的。而且,网络礼仪是一种行为格式,就象语言格式一样,“语法”保证了它的可理解性,你遵守了语法规则,人们才能理解。从礼仪的一般特征看,礼仪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它既然是固化、形式化了的行为方式,就“应该”,而且在某些场合“必须”执行。当然,各种礼仪的强制度是不一样的,有些生活礼仪较弱,甚至可能变通。而有的礼仪,如宗教仪式,参加某种组织的加入仪式或庆典祭祀活动,其礼仪就具有较高的“强制性”。我们这里说的网络礼仪的“弱强制性”,并非指目前所有的网络礼仪都是不严格的,事实上,某些网络礼仪是相当严格的,你不遵守就可能遭到“严酷”的惩罚。我们所说的“弱强制性”是指网络行为主体由于网络行为本身的特点,更具有自主性和自由度,没有人站在你的身旁看着你做什么,技术的局限性和方便性,也许加上我们今天价值观中对隐私权的尊重,使得行为者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做了不道德的事也能不为人知,网络礼仪尽管存在,但那是死的,你却可以有办法绕着走或对着干。你关上房门,打开电脑,也许这整个世界就是你的,你如果没有自我道德意识,并不愿意接受礼仪规范(在许多情况下,网络礼仪是网络道德的外在形式),那么别说礼仪,规则规范与你也只是一纸空文。你向遥远它国的异性发一封侮辱性的信件,你尽管放心不会有人乘飞机来找你算账,没有道德感的网络行为主体,网络礼仪在绝大多数情况与他不会有任何关系,这到应了当今有些人的道德观,而且在网络上可能更容易表露:我是流氓,我怕谁?因此,网络礼仪和规范在今天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建议”,它的“弱”性可想而知。电子函件电子邮件(E-mail)礼仪电子公告牌(网络新闻)礼仪输入信件所必需的头部信息信件内容要尽可能简短明了必要时输入表意符号尽可能地回信不要无目的的到处随意发信通常,电子函件电子邮件软件会自动填入发信人的地址和日期,发信人只要提供收信人(To)和主题(Subject)信息即可,自动填入发信人的地址既是一种礼貌的行为,又使伪造电子函件电子邮件行为增加了困难,同时也为收信人回信提供了方便。电子函件电子邮件可以发给一个人,也可以发给许多人,只要发信人在收信人信息栏里填上你所指定的多个收信人,这样,计算机网络系统将给每个人发“一封”同样内容的信件。而输入信件主题,更是为收件人考虑,它可以让对方迅速了解信件的信息类型,简洁的主题内容对收信人决定是否阅读它更有帮助。这里要说明的是,头部信息,如发信人地址可以伪造,可能有的电子函件电子邮件软件并不能保证发信人的作假行为都被拒绝,因此真实填写头部信息事实上就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尽管电子函件电子邮件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大量信息,但你发信时一定要从收件人角度想想:是否有时间来读它们,你的信件是不是会占用对方大量的时间甚至干扰对方的正常工作?因此尼葛洛庞帝提出:“简洁是电子函件电子邮件的灵魂。”“要在互联网络上表现使用电子邮递的礼貌,最好的办法就是假定收信人的通信速率只有1200波特,而且也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来读信。反面教材就是在回信的时候,一字不漏地将原信附上(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我认识的网络老手都有这个习惯)。要让电子函件电子邮件涵义清楚的办法不少,这可能是其中最懒惰的一个办法。当信件很长或信道很窄时,更是要命。”在格式上,要输入收件人的姓名,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网址可能是一个公共用户。收件人姓名要大写以示礼貌和尊重,邮件要填入发信人的姓名。上面的信件中,发信人输入了:-),表明了发信人写信的意向,指明这封邮件不是真正的邀请,只不过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