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爨、爨氏、爨文化•1.爨•爨,本义泛指烧煮,又指焚烧,灶炉。•三个假借义:其一为姓氏用字;其二为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剧目的名称,其三为古星名称,即今之水星;一名辰星。•对爨字字形、本义、引申义及假借义的分析,说明爨字出现的时间,与有甲骨文、金文字形的其他字相比,相对出现较晚,使用量也不大,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2.爨氏•“爨”字作为姓氏字,是假借用法。•爨氏闻名于世,主要源于云南曲靖地区为中心的历史上的“南中大姓”,以及保留至今的大小爨碑。南中大姓,是汉武帝开滇后,由中原移民中有实力者逐步形成的影响和控制云南地方政权的家族。爨氏为南中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叛乱后,到晋代爨氏开始强盛。1二、爨文化•(一)爨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时间:(1)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2)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群柯、越钱、永昌七郡在内的整个南中地区,时间大致为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至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分为四个阶段:2•(二)爨文化,发源于盘江流域,以滇东为中心,在汉末至唐中叶的五百年间,对云南社会乃至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广大区域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民族交融、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成为爨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核。3二、爨文化•爨文化是西南古代各民族,于晋、南北朝时融合为的爨蛮在爨氏统治南中400余年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爨氏继承了滇人和中原汉族人民的生产和文化等各方面经验,而创造出的复合型的文化。•爨文化特征:民族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大量的历史碑刻•陆良刘宋《爨龙颜碑》(公元458年),,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因碑体大字多俗称《大爨碑》或“大爨”,是爨氏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曲靖东晋《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公元405年),碑体小称“小爨”。《爨龙骧刻石》、《祥光残碑》、《毛辨碑》、《爨云碑》等爨碑系列。4二、爨文化---历史碑刻•(一)《爨龙颜碑》便是典型的汉文化,不论是从碑的形制、文体、铭文、皆与中原汉碑有异地同工之妙。而碑文内容中记载的爨龙颜的一生经历和龙颜逝世后的各方面反映,集中体现了中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中原重视文才、重视教育的思想。•1.《爨龙颜碑》书法价值。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袁嘉谷称:‘’文体书法,汉晋正传,体制古貌,非唐宋人所及。”•2.用笔特点:(1)与隶书、楷书、草书都相同的用笔。(2)它有自己独特的笔法。点画丰富,方、圆兼施;横折变化多姿。•3.结体特点:(1)重意趣。体态自然,能状万物之情态,与天地之化相肖,因而具有偃仰、避就、向背、朝揖的各种意态。(2)肥瘦有致、变化多端。(3)扁中有奇。(4)“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语)。•4.章法特色:此碑之所以被誉为“正书第一”。字的结体方、长,圆、扁互为错落,加之行气连贯,整幅作品并不因大的空白而产生散乱感,布局便奇趣横生,各种意态乃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出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文笔凝炼,富于感情,文辞富丽,别有风味。碑文多异体字、假借字。5二、爨文化---历史碑刻•(二)《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均正书,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碑的精髓: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美学特征:野(无法)、蛮(无理)、怪(无度)6二、爨文化---历史碑刻•1.《爨宝子碑》书法价值:(1)从碑整碑结构分析,浓缩地展示了隶向楷衍化的历程。按特征分三段:7二、爨文化---历史碑刻(2)结构要素:用笔方面,强化三角点、折弯与横画两端“雁尾”之方强,外露锋芒,耀其精神;同时通过“善用曲”,使横竖画直中有曲致,夸张撇捺及竖画下端形成浑厚圆转的曲弧大挑勾,筋骨内含,隐其性情。2.《爨宝子碑》艺术价值:(1)在中国书法上提供了一种去华存质、以丑为美的高级审美形态。(2)小爨体现了东晋时代的书风,是存世的晋碑中的明珠。(3)书刻俱精,“正书古石第一本”。(4)开创天真稚拙一派书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81.史学价值。2.碑的形制上大得汉碑遗法。3.日中有鸟,月中有蟾蜍,表现对日、月自然的崇拜的痕迹。二、爨文化---历史碑刻•碑刻、姓氏、盟誓、“遑耶”和“鬼主”是爨文化的最鲜明特色。•鬼主是囊区文化的特有现象,作为部落首领名称,出现于魏晋,至唐代宋以后消失“它不是鬼而是活生生的人,既是神职人员!宗教领袖!巫师,又是大小部落的军事!行政首领”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之领袖。•资源丰厚,开发潜力巨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爨乡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歌谣、神话、故事和迷人的歌舞、戏曲、节庆活动等等,这些蕴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构成了爨乡丰富神秘的民族文化资源。•(1)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对旅游者具有较大吸引力。县城四方街正月十六“狂欢节”;打古撒尼村“斗牛、摔跤”习俗;龙海彝族“火把节”;大觉寺、望海寺、终南寺“赶庙会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沿袭至今,不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且促进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三、爨文化特色910四方街正月十五“狂欢节”门饰撒尼人服饰撒尼姑娘头包上的彩蝶火把节11四方客栈•(2)民族音乐歌舞绚丽多姿。“爨地古乐”引收了南中时期的宫廷音乐、使其富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同时古乐又具有优雅恬静、典雅古朴的江南丝竹之声。“爨氏歌舞”舞蹈动作热烈奔放,风格纯朴,舞姿活泼。撒尼族的“大三弦舞”、彝族的“刀叉舞”等,这些独具风格的歌舞音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开发潜力极大。•爨乡古乐。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二类:文乐乐器包括管、弦、敲乐三种。武乐乐器有堂鼓、小钹、大鼓、大锣、云锣、钟罄、木鱼、手锣各1个。古乐既有优雅恬静、典雅古朴的江南丝竹之声,又有活泼明快而优美动听的旋律。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族风情等。•(3)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精湛。尤为芳华的“小蒲箩”编制远销日本。板桥的“刺绣”;民族扎花厂的扎花、印染;马街的手工铜器制作等;色彩艳丽、美观大方、价廉物美。三、爨文化特色12•撒尼大三弦舞:关于大三弦舞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彝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庄稼。每年播种季节,土司头人就强迫人们先种他们的土地,然后才准穷人种自己的地,为抢节令,人们等不及“火地”上的火炭完全熄灭,就赶紧点播种子。因为无鞋穿,双脚被土烫得难受,人们只好每走三步就把脚抬起来蹬两下,两只脚轮转着走,有时还被烫得嘴里直喊“阿啧啧”。农闲时,回忆这种动作,人们觉得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于是配上大三弦等乐器编成舞蹈,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弦舞,又称“跳乐”。13大三弦舞三、爨文化特色—撒尼大三弦舞•“古代兵器舞”最初产生于古代原始狩猎生活,这一时期多用棍叉等简易武器做一些简单的蹦跳举舞动作,欢庆狩猎胜利。后来多为表现欢庆胜利的情绪。•跳兵器舞时,使用的是真兵器,兵器也保存较为完整,有“春秋刀”(又称“关刀”或“偃月刀”),“流星”、“三尖叉”、“小股杆”(又称“矛”)、“链枷”、“挡头棍”(又称“齐眉棍”)、“钩镰”、“双刀”、“耥耙”(又称“战耙”)等九种。14三、爨文化特色—刀叉舞刀叉舞“古代兵器舞”的表演,“耍春秋刀”、“耍三尖叉”、“耍矛”显得刚健有力,威武雄壮,刚柔相济;“耍双刀”、“耍链枷”显得敏捷轻灵,洒脱自如;“耍棍”、“耍耥耙”显得灵活轻松;“耍流星”显得吞吐自然,飘逸多变。表演时,一招一式随机应变,眼、身、手、脚的配合非常协调,观赏性较强。据说可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并能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带来吉祥喜庆、平安和财运,具有较浓的民族特色。三、爨文化特色15爨文化的内容,应包括汉文化、民俗文化、夷文化等。汉文化是爨文化的主要内容,迁入南中的爨氏带来了中原的汉文化,带来了中原的儒家思想、察举制度和先进的生产力及文化习俗。爨氏在发展汉文化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继承了当地原有的民俗文化和夷文化。爨氏的夷化包括爨氏与夷族酋长联姻,接受夷族的巫鬼教,学习夷族的夷经,过夷族的火把节及语言、服饰头饰等的变化。在原有的农耕基础上,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告别了石器、青铜农具的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农业的发达,副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爨区经济的发展,为爨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白族服饰彝族服饰•(4)传统的民居建筑特色鲜明。爨乡古民居建筑主要有“四方街”(南门外真理片区)建于元至民国、十余户深宅大院反映了元至民国年间汉族民居古建筑特点。“万顺号古建筑群”,建于清末民国初年,规模较大,是云南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钟灵书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云南省保存较好的清代书院之一,规模大,布局高、照壁乃全国罕见。“雍家古村”建于清代,为一家族式古聚落民居建筑群。16三、爨文化特色•爨文化的民族文化特点:白族和彝族文化中保留的最原始、最古老的习俗,如原始图腾崇拜,农耕意识和“火把节”,彝族的“租洞崇拜”、“鬼主”崇拜,白族的“本主崇拜”等。•爨氏统治时期,带来了中原汉文化,但同时他们仍尊重和保留了原有民族的习俗。元、明、清时期的“罗罗”便是“乌蛮”后裔,他们长期保留了“乌蛮”的习俗。据历史推测,陆良现有的彝族便是当年“乌蛮”后裔,仍被当地人称为“罗罗”。他们的服饰,特别是老人的服饰,基本上与资料记载的“女辫发盘于头,皂布缠之”相同。此外在语言、过火把节、取名、丧葬、嫁娶、祭祀、歌舞等都反映了“罗罗”继承了乌蛮的民俗文化。17三、爨文化特色四、爨文化的基本特点•(一)农牧并存,以农为主,畜牧为辅,是其经济特征。•(二)郡县制与姻亲制并重,既奉王朝正朔,又搞相对独立,是其政治特征。•(三)族源和文化的多元化与复合体组合形式,是其文化特征。•(四)爨文化与诸文化的关系:18滇文化是云南文化的初始阶段,爨文化对于滇文化和南诏大理文化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南诏大理文化是云南文化的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