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目录作者导读文本分析评价思考2作者王小波:(1952年-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作过知青,插过队,作过工人、老师。1978年至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年赴美。1988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3著名作品著有小说集,杂文集,书信集,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篇《黄金时代》长篇《红拂夜奔》杂文《沉默的大多数》微型《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剧本《东宫西宫》4个人影响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的中国大陆作家。生前两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普遍称誉。1997年王小波遽然逝世,成为了王小波现象的开端。其作品被空前的传播和接受,在民间与知识界都引起巨大反响关于王小波小说价值的讨论,在主流文学批评界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可以说,王小波现象的主要焦点在于其杂文以及其所宣扬的自由主义思潮。而其小说在文坛的地位与技术性讨论,仍处于悬而不决的地位。5写作风格•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擅于用汪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6导读•文章主题:严肃,初读使人觉得好笑,然而再三品读,却能让人品出各中心酸甚至悲愤。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是全是人事。思想的锋针如绵里藏针,冷冷地挑破遮蔽。•写作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冷幽默”,使人冷峻不禁,却又使人深思不已。•作者态度:严肃而平实,行文却跳荡活泼。批判相当犀利,但是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群的热切的关爱。7写作背景本文写作是文革中之情生活的一段“奇遇”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到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8文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意义1.反思历史文化革命有几分像集体性的癔症,整个社会成了施虐狂的密室,那是高调加虚伪的年代,一个不理智的年代,处在这样的年代,是知识分子的大不幸2.联系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语境,不难体会王小波笔下这头猪的复杂内涵:一方面,这头猪代表了个性和野性,具有一种反对规范,无视律令的意义;另一方面,这头猪的野性和个性是长着獠牙的,只有反抗的姿态,匮乏反抗的意义。这呈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9主题分析猪的特异的表现,说明了追求自由精神永远不会泯灭。在作者笔下,这只猪因为摆脱了猪的普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象征。本文所阐述的是一个形似幽默,其实极严正的主题,是一种人生境况的揭示。作者的态度骨子里是很严肃,很坚定的。10结构•1.人喜欢安排动物的命运•2.人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3.特立独行的猪的与众不同•4.猪兄的智斗•5.我一直怀念这只猪的原因11写作风格、语言特点、文体•第一人称叙事•创作独特,有想象力,不乏理性精神•语言平实,有幽默感,讽刺(反讽)的风格叙说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本文是现代寓言体12•“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将动物的生活习性拟人化•“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花花公子,拟人化,反语——贬义词褒用,讽刺效果•“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才有的正人君子的架势”。正人君子——褒义词贬用,将猪的慵懒疲惫拟人化•前者像斗鸡,后者想母猪,讽刺斯巴达对人们生活的设置13•“领导开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坏分子,用在敌人身上,而在将没有政治觉悟的猪定为“坏分子”滑稽可笑•这些玩笑式的语言表面上很随意,但其实在笑的背后,饱含了作者辛辣的讽刺。14具体分析:文章中的这只猪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点特立独行的猪:敏捷闲逛警觉而机智只对知青好不在乎其他猪的”怨声载道”有超一般的“本领”很有”审美”情趣老乡们说它不正经领导们痛恨它我则尊敬它15•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猪的形象反映的东西:王小波本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只猪其实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但为什么是只猪呢?猪的命运是被人设置好的,公猪阉掉,长肉,傻吃,闷睡,等死;母猪下仔。但是猪也会不甘心于这样的设置,所以种猪不与母猪交配,母猪会吃掉小宰。16•其实从这个角度说,这些猪就反映了社会中被设置好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想反抗又无力反抗,无奈下某种程度的绝望。这反映了王小波写作的态度的某一方面,即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他希望人们有智慧,自己思考,反对别人的设置和灌输,讨厌模式化的生活。17文章中的“我”1、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2、同情这只猪;3、不敢对抗领导;4、对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敢作敢为充满了钦佩和激赏,它可以说是30多年前动荡岁月里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对那个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又往往敢怒而不敢言;5、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寄寓了不少作者的理想,它可以说是作者一个侧面的反映。18从本文可看出3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有以下的特点:人们的文化生活单调、愚民政策的猖獗。受政治的高压,一般群众比较麻木,对追求自由的人们不理解当时的不少当政者对老百姓采取专制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教条古板,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得不到保障人性的堕落、人性丑恶面的展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19评价:于嬉笑怒骂中见其深度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他全文无一不是在调侃,但调侃中你却又能看见他所讲述的关于生命的严肃主题。他说,“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篇散文的主角——“猪兄”,却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它不接受人的安排,“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领导痛恨它”而“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更为神奇的是“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是何等的惊世骇俗,一只猪如何能学会汽笛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这又是何等的讽刺!可纵使这位猪兄可敬又可爱,可当领导决定要把它杀害时,作者的内心却矛盾了,——因为“它只是一只猪啊!”,这是人和猪的矛盾,更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20而更重要的是“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虽然最后猪逃离了,理想自由了,但“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以不容我走进了”“这种冷淡使我心痛,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这是对人类的毫无掩饰的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类的质疑,作者既不能逃脱,也无法释怀,于是只能“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文章里,作者不得不借由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来高歌它人生的理想,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所在吗?当一只猪都能升华成“道德的上帝”,给与人精神的寄托与慰藉时,人类难道不该震撼而由此感到羞耻吗?王小波另辟蹊径,用犀利又诙谐的笔调,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来讲述那一个黑暗的年代。21思考?•你相信真有这样一只猪吗?•如何理解“特立独行”?22“特立独行”的含义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特立独行勇气价值表现23谢谢观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