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末战国初,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他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墨儒的区别在于,墨子之学出于夏礼,孔子之学出于周礼。他们同样都尊尧舜,同样都有很高的道德追求,墨子于《诗》《书》之教,也颇有修养,他反对的只是形式化的礼乐。《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墨子师徒组成了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社团,集体奔走于齐、鲁、宋、楚、卫、魏诸国之间。孟子也不得不肯定“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有“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侠义精神,多勇武之士。墨子思想十分丰富,主旨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其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而言,乃以兼爱为本。这些治国方略是为救治列国社会病态而准备的,要因时因地制宜。墨子教导弟子,到列国去,若该国昏乱,则提倡尚贤、尚同;该国贫穷,则告诫节用、节葬;该国享乐腐化,则宣传非乐、非命;该国淫僻无礼,则强调尊天、事鬼;该国掠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墨子以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兼爱”思想解释仁德,把“兼相爱”看成是“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墨子反对战争,反对亏人以自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所谓“兼”,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说文解字》释“兼”为“并”,即隐喻平等之意。“兼爱”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儒家“仁爱”是有差等的爱,如对父母的爱与对兄长的爱不同,对自己父母的爱与对别人父母的爱不同。儒家主张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强调个人生命体验的过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最后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境界。墨子的“兼爱”则是“爱无差等”,也就是说,他要求人们对别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这是墨子的治国之道和理想社会。墨子以兼为善,以兼为仁义,其“兼爱”的背景是“互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2/23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他实际上主张“己所欲,施于人”,但从互利互惠的角度讲,则融合义利,易被小生产者所接受。他劝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公平合理社会。这其中含有对王公大人骄奢淫逸的不满,控诉了争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劳动者要求自食其力、过安定生活的愿望。(摘编自《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兼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爱”是一种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思想,在墨子眼中它是“仁者”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B.“兼爱”暗含平等之意,要求每个人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对别人与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一视同仁。C.互利是“兼爱”的方式,从互利互惠的角度来说,墨子的主张融合义利,因此易被人们所接受。D.“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是墨子的治国之道,他期盼能由此建立一个公平而合理的理想社会。2.下列对“儒家”“墨家”异同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墨之学都出自于“礼”,但是在后来墨子却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转而对礼加以反对。B.墨家崇尚侠义精神,多勇武之士,但是墨家弟子同儒家弟子一样,都用仁义之术在天下施行教导。C.儒、墨两家弟子皆遍布天下,墨子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列国不同的社会病态准备相应的治国方略。D.儒、墨都主张“爱”,墨子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孔子讲“仁爱”,是推己及人、有差等的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早年学习儒术,孔墨之徒都注重仁义之术,孔墨两个学派也都尊崇尧舜,有很高的道德追求,由此可见儒墨两家是一脉相承的。B.墨子的思想十分丰富,以兴利除害为主旨,但“尚贤”“尚同”等十大主张则以“兼爱”为本,这是他思想的矛盾之处。C.墨子劝诫他人,有力气的要赶快帮助别人,有钱财的要努力分给他人,有道的人要勉力3/23教育他人,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D.墨子认为治国者不能不鼓励人们互爱的原因正是兼爱是一种平等、无差别的爱。【答案】1.C2.A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兼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原文中“互利”是“兼爱”的背景,而非方式,且“兼爱”应该是更易被“小生产者”所接受,而非“人们”。故答案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中观点分析的能力。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将文本内容与选项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选项A,从原文看“孔子之学出于周礼。他们同样都尊尧舜,同样都有很高的道德追求,墨子于《诗》《书》之教,也颇有修养,他反对的只是形式化的礼乐。”墨子只是反对形式化的礼。所以选择中说“转而对礼加以反对”说法有误。故答案选A。【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选项A,“一脉相承”于文无据,从原文看“他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所以选项中说“一脉相承”的说法过于武断;选项B,从原文看墨子思想的兼容并包,所以并不能体现墨子思想的矛盾;选项D,原因应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答案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4/23名人墙梅寒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弟每天让他的小公务员带着哥东转西转,把哥转得心疼心焦。一个又一个景点,得花多少钱?一天又一天的跑路,得烧多少油?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曾经是小清河村村支书,如今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弄来。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吗?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我心想着你在外混了这些年,拔根毫毛也比咱乡里人大腿粗……既然你也有难处,哥就不为难兄弟你了,咱回去自己想办法。哥走了,带着弟给他收拾的一大行李箱东西。吃的穿的用的,弟媳妇儿热情,恨不得把她家用不上的都掏出来给哥带上。哥本想推辞的,想想又全盘收下了。那是弟的心意,他不能拂。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为难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村民自筹资金,自备料,自出工,修桥。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驼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工地上噪声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地翻。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5/23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年老体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阳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大爷好啊。大爷爷好。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挂。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亲热地拉着弟的手。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下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骂骂咧咧。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痛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账。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构思巧妙,弟的身份是“将军”,心里却没有百姓;哥虽然只是退休的村支书,但是在带领大家修桥时却颇有“大将军”的风度。B.小说以一个客观冷静的角度讲述故事,在叙述和描写中对人物寄寓褒贬,如“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的外貌描写,暗含着对哥修桥功德的颂扬。C.小说中哥与弟的行为迥然不同:哥为了修桥拿出了自己微薄的养老钱;弟为了在名人墙上刻下名字,豪掷二十万。这一行为反差也凸显了小说的主旨。6/23D.小说语言富有乡土气息,如“拔根毫毛也比咱乡里人大腿粗”“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等。5.这篇小说在塑造弟弟的形象上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小说题目为“名人墙”,为何前面一半的篇幅都在写修桥?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D5.对比。①哥哥与弟弟之间的对比,哥哥无私,弟弟自私。②弟弟前后行为的对比,之前拒绝为修桥捐钱,之后用20万刻名字。6.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修桥一事,很好地凸显了哥哥的无私,弟弟的自私,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富。②从情节上来看,修桥一事虽然与名人墙无关,但弟弟在两件事中的态度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小说的情节。③从主题上来看,通过兄弟间的对比,修桥与刻名的对比,让读者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名人墙”,深化了主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及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D,举例处不能体现语言的乡土气息。无论是哥哥的语言,还是弟弟的话,都体现的是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故本题答案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中是这样问的: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