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下)鱼我所欲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孟子》壹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贰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叁时代背景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不仁”对立起来。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儒家政治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子。肆字词积累不为苟得也(wéi)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蹴(cù)尔不屑(xiè)苟得(gǒu)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伍疏通文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喜爱同时得到或占有生命正义、道义舍弃表判断也【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超过、胜过做苟且偷生祸患通“避”,躲避【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厌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假使那么做,干【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采用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根据、凭借;是:指示代词,某种手段因此、所以【译文】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表转折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这种心不丧失【译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贤能之人不丧失它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吆喝给踩踏【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表修饰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不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优厚的俸禄通“辨”,辨别有什么益处侍奉【译文】对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同“德”,感恩、感激同“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停止【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同“向”,先前、从前这种做法叫做本性,羞恶之心陆重点积累一、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同“避”,躲避同“辨”,辨别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同“向”,先前、从前一箪食,一豆羹二、古今异义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科植物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加上、增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许可,能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三、一词多义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于而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介词,为了)(动词,接受)(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得到,拥有)(同“德”,感恩、感激)为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同“欤”,语气词)(动词,给予)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代词,他)(助词,的)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得之则生(连词,那么)(连词,就)与之则四、划分朗读节奏(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柒精读课文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舍取舍取鱼熊掌生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提出论点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类比正面反面正面反面舍鱼而取熊掌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恶莫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勿失其本心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幸福,为了别人的安危等。精读第一段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法犯罪等。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独”“皆”这两个字有何表达效果?——“独”意思是仅,“皆”意思是都。这两个字指出其实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更能坚持罢了。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说,为后文批判“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者埋下伏笔。精读第二段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2.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此之谓失其本心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对比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突出主题。·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思维拓展捌写法探究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比喻对比,深入浅出。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让说理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玖课堂小结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