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班主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LOGO教育学第十章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目标第十章01020304识记班主任的概念;理解班主任的发展历程;掌握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及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第十章在校园里,班主任是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人。遇到一位好的班主任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本章主要介绍班主任和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更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桥梁。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规定:第一节班主任一、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第一节班主任第一节班主任二、班主任的发展历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级任担任制,简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教师。1932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第一节班主任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导师,这一角色相当于班主任。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在每个班级中都设有班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继承老解放区的优良传统,汲取苏联的教育经验,在中小学里一律设置班主任。第一节班主任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班主任在学校教导主任、副主任的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学校党委,应当配备党员去领导级和班的工作。”1963年和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也都指出:“学校应当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第一节班主任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对中学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职责、原则、方法、条件、待遇、奖励和领导管理等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和规定,并规定自1988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节班主任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发挥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于2009年8月颁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由于我国的班主任工作是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借鉴苏联的班级管理经验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在初期缺乏自身的特色。第一节班主任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以及对班级管理形式的不断研究,班主任工作将不断根据班级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转变职能,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的科学性。第一节班主任三、班主任工作原则(一)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健康、劳动和生活情况,对学生全面负责。这体现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班主任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了对每个学生负责。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放弃对他的教育或只重智育而忽视“五育”并举,都是违背班主任原则的。第一节班主任(二)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能得到老师的尊重是对学生极大的精神激励。第一节班主任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班主任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从家长式的威严中解放出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第一节班主任(三)对待学生要宽严相济班主任对学生给予关心、爱护、引导,能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则能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维护教师的尊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做到宽严相济、严宽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同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第一节班主任无论宽与严都应以教育好每个学生为目的。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严是责任,对学生严格要求可以使其认识和改正错误;宽是智慧,对学生宽容能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宽严相济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一节班主任(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道德修养,起表率作用。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在班级工作中,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能主动听取学生意见以改进工作。第一节班主任(五)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相结合要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如运动会、班歌演唱比赛、春游等,发挥学生的特长,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形成良好的班风。班主任要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对每个班级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一节班主任(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三、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的基本情况(如总人数、性别结构、生源状况和年龄分布等)、班级的基本情况(如学习好中差学生的比例、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班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等)、班级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和家庭条件、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等);第一节班主任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等)、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如遵规守纪、文明礼貌、集体观念,以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学生的个性情况(如智力特点、情感意志特点、性格和气质的类型等)。第一节班主任(二)健全班级组织1.确立班级目标2.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第一节班主任(三)培养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可以使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给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的情绪和思想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帮助班主任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和错误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第一节班主任(四)开展班级教育活动班级教育活动在班主任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能促进一个班集体形成,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做人。班级教育活动要精心设计主题,有针对性,有趣味性,形式生动活泼。第一节班主任(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2.做好班级少先队工作3.做好家长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和总结,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要根据教育方针、学生培养目标、教育政策和法规来进行,要与学校工作计划和本班实际相联系。计划要全面,目的要明确,条理要清楚,阐述要简练,操作要可行。计划主要包括具体活动的内容、基本要求、组织措施和完成期限等。班主任工作总结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有助于班主任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热爱教师职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热爱教师职业体现在:能认同自己的教师职业角色,热爱教育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工作充满信心和情感。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因此人只有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乐于与人共事相处才能立身处世。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与社会要求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人;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而不是仇恨、嫉妒。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三)正确地认识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看待自己,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寻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成功与失败,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平静地面对,做到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失败时也不会消沉。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四)坚韧与自制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韧不拔,能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人,才能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地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永不畏惧。教师应有坚定的原则和信念,态度严肃认真而又诚恳明朗,措施果断又以理服人,把当机立断和深谋远虑结合起来,积极和善的态度中蕴藏着坚定性,对该追求的目标追求到底,对不该追求的目标勇于放弃,有顽强的自制力。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五)有效调节不良情绪由于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人是有感情的,生活于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中谁都会有烦闷、恼怒、焦虑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不良情绪,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六)好学与创新只有乐于并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教师的知识经验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爱戴,知识贫乏会使教师感到焦虑或神经紧张。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学习,不断创新,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一)工作负担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非常繁重。除了上课,教师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和从事科学研究等。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上级管理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业务检查,考试和评比等工作也会占用教师的精力。另外,教师需要通过进修拓展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但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只能在繁重的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二)对教师的职业期望教师是接受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他们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社会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技艺,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其学业成绩较易衡量,但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而且难以评价。再加上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导致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使教师缺乏成就感,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这很可能导致教师角色模糊,从而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期望过高,使教师产生种种心理冲突,感到无所适从而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威尔逊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高期望,往往使教师强逼自己压抑正常的需要,过分限制自己并关心各种细节,这就有可能使自己变得拘谨保守、缺乏自信等。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三)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有关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使广大中小学教师不得不在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后,还要参加学历达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考试;有的地方实行的“末位淘汰制”也给教师们的职业安全感带来很大的威胁。这些都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二节教师心理健康(四)家庭、社会方面的压力中小学教师中多半都是女性,她们在家庭里承担着母亲、妻子和女儿等多种角色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