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2、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3、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4、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西方:从封建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2、新兴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中国逐渐落后世界发展的潮流,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前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1、专制集权空前强化。•2、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3、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同学们:公元前209年,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见秦始皇出行时说:“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他们都实现啦?后来有谁实现啦?请举一个典型的事例。导入新课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课标解读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2.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一)、制度变化的背景:明朝的建立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维护皇帝权威,确保中央政治统一问题1: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问题2:明朝采取这个国号的原因(二)制度变化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三段,回答问题3、概括明朝政治制度有哪些变化?阅读课本第76页问题探究,问题4、依据材料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你还能找到哪些原因?•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阅读材料问题4、依据材料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你还能找到哪些原因?材料二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1380年,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依据材料二,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概括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的教训;•由材料二可知:2、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直接原因3、根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为了王朝国家长远发展的,你认为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理由充分吗?材料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尖锐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與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外历史纲要(上)》76页为了王朝国家长远发展的,你认为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又哪些角度来批评废除丞相之举的?以一般人的眼光看来,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理由不充分,近乎强词夺理。他把秦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丞相,而且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将丞相制度粗暴否定,忽视了丞相的积极作用。黄宗羲(1)从治理天下的角度,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从而设官代君治理,即以众治弥补独治之不足。(2)从礼仪的角度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对皇权的制衡。(3)从皇位世袭的角度,要求皇帝治国能力要求高,治国能力不高的,须有能力的丞相辅助。3、明朝废除丞相有何影响?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⑵结合材料,如何看待这些改革?阅读材料四问题:⑴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中央政治制度作了哪些改革?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失去丞相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阅读材料四(1)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丞相制度被废除,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3)加重皇帝政务负担,精力不够,影响行政办事效率3、废除丞相有何明朝影响过渡语:皇帝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减轻政务负担,提高行政效率2、设内阁1)、创立原因:2)、内阁形成与发展历程(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标志)内阁有“票拟”皇帝“批红”(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3)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OX(时期)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内阁首辅)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丞相制与内阁制比较丞相制内阁制相似点不同点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内侍机构,不能统帅百官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说明:历史上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1、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实行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6)明代: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设军机处;密折制(7)清代:(2)汉武帝:(3)唐朝:(4)宋朝:回顾1:从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及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秦朝:三公九卿制(5)元朝:废三省只设中书省•3、宦官专权•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宦官获得哪些权力?造成哪危害?(1)宦官专权的原因:①直接原因:获得了皇帝的信任②根源:君主专制③废除了丞相,宦官不受丞相的制约。(2)宦官获得的权力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权力。②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郑和(1371—1433)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对外政策:由开放政策到海禁政策,(一)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1405—1433年明成祖、郑和刘家港先后七次目的:起止时间:主要人物:出发地点:次数:到达地区:意义:到达,最远到达和。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和;推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社会经济的发展。友好往来华侨经济交流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1、郑和下西洋概况明王朝官员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劳民伤财,应该禁止;另一种认为可以发扬国威,增加与海外联系,不应该禁止。你同意哪一种观点?郑和下西洋引发的思考禁与不禁学以致用:现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策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这对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继承和发展?2、戚继光抗倭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2)解决倭寇的措施戚继光抗的经过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②明改变政策: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戚继光抗倭寇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了下来。(1)戚继光抗倭寇的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有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走私活动猖獗,也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4)评价戚继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问题:欧洲殖民者为什么能从欧洲到中国来侵略?问题:为什么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它们来中国为什么是掠夺?(1)16世纪中叶,葡萄牙取得了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2)西班牙和荷兰分别占据台湾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了台湾。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海禁政策挡不住西方的侵略1、与蒙古头系(1)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2)明中期,瓦刺曾经在战役中俘获明英宗(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和平局面。2、与西藏: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1)明廷封授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2)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管理,并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三、明朝加强控制内陆边疆的巩固统一1、明朝的灭亡明朝内部危机(1)原因:①明朝末年政治黑暗②天灾不断。③阶级激化农民起义不断。(2)标志: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灭亡。2、清朝建立明朝的边疆危机(1)清朝建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占并迁都北京,逐渐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四、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内外危机本课小结: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丞相、设内阁、2、设锦衣卫东厂3、宦官专权维护皇权统一皇权弱化危机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由开放政策到海禁政策巩固海疆统一海疆危机三、内陆边疆巩固边疆统一边疆危机明朝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因皇权弱化危机、边疆危机、海疆危机、内部危机明清易代四、明朝灭亡清朝的建立内外危机边疆危机明代:政治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制;政治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政治: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军事: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调兵权和武将的任命权统归兵部。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钳制人们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尊孔尚儒监察:设立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初高中知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