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省情一、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首府呼和浩特,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土地总面积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内蒙古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7个县,11个盟(市)辖县级市,22个区。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居住着49个民族。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汉族、蒙古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回族和满族;人口在1万以上的有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人口在1千人以上的有壮族、锡伯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二、历史沿革“内蒙古”一词是由“内札萨克蒙古”演变而来。早在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后将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5000多年前,内蒙古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辽河区域形成红山文化。战国后期,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公元94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后其孙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1776年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在今呼和浩特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1913年,国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为归绥县;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自治政府驻王爷庙。1949年11月,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54年3月6日起,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三、地区文化(一)民间音乐1.蒙古族四胡:蒙古族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2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2.蒙古族马头琴: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音量较弱。3.蒙古族呼麦:呼麦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美景。5.二人台牌子曲:二人台牌子曲早期出现在清咸丰年间,是由内地民歌,戏曲曲牌,佛教,道教、祭祀音乐的演奏形式衍变而来,同时融入蒙古民歌的乐器演奏风格。6.阿斯尔:阿斯尔是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元代盛行的蒙古族宫廷音乐,并广为传承,已成为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二)曲艺1.达斡尔族乌钦:乌钦是达斡尔族古老的曲种。一人说唱,以唱为主,自拉四胡自唱。题材广泛,有英雄史诗、爱情故事、寓言故事等。传统曲目有《绍郎与岱夫》、《小兔求饶》、《雅里西翁》等。2.笑嗑亚热:蒙古族曲种,笑嗑亚热以说为主,也有学、逗、唱,颇似汉族的相声。笑嗑亚热已产生不少优秀作品,如《好相识》、《松树》、《爱情之歌》等。3.好来宝:蒙古族曲艺之一,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好来宝题材多样,除一般的儿女风情、世态变化和知识性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民间长篇故事以及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4.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最初的形式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相似,艺人们身背四弦琴或者潮尔(马头琴),精彩的说唱、长篇的传奇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三)民间舞蹈1.蒙古族安代舞: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流传于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2.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鲁日格勒舞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3.查玛: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祗)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4.盅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5.顶碗舞。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这种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3形式形式新疑,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6.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7.哲仁嘿:巴尔虎蒙古人传统的民间舞蹈,“哲日”汉译是“黄羊”之意,“哲仁嘿”即是“跳黄羊圈”的意思。“哲仁嘿”舞蹈就是人们从黄羊结圈这一启示中而产生的。(四)民间艺术1.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2.牛皮方寸写丹青:青年画师们以优质的整张牛皮为“纸”,采用特殊配制的颜料,经过十几道工序制成工笔细腻、色彩清新的牛皮工艺画,展示出草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3.剪纸:又叫刻纸,窗花。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4.蒙古族伊若乐:蒙古语音译,意为“祝颂”,是蒙古族上古时期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祝颂”从民谣和诗歌里脱颖而出,形成独特风格,是蒙古族特有的文艺形式。(五)民族风情1.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传统项目。多在8月份举行。2.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是草原牧民最喜欢的居住用具。3.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六)旅游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辽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森林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跤、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传统的那达慕常常把中外游客带进浓烈的兴趣之中;名胜古迹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4四、自然地理(一)位置境域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总面积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二)地形地貌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高原四周分布着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沙漠。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大片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三)气候内蒙古自治区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四)水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有近千个大小湖泊,主要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湖、乌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五)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居全国第一位。2.动植物资源:内蒙古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还有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全区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占全国鸟类的3l%,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3.水资源: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4.森林资源:内蒙古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