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疗效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82010年度临床疗效评价一、2010年度优势病种中医药运用基本数据统计主要病种住院病种名称年出院人数门诊病种名称门诊人次中风病BNG080(脑梗死I63.902)576中风病BNG080(脑梗死I63.902)5278人次眩晕病BNG070(眩晕G45.001)221眩晕病BNG070(眩晕G45.001)2640人次痴呆病BNX100(痴呆F0301)92头痛病BNG060(血管性头痛G44.103)662人次头痛BNG060(头痛G44.103)56痴呆病BNX100(痴呆F0301)712人次中风病BNG080(脑出血I61.902)76痫病BNX080(癫痫G40.901)77人次其他病种痫病BNX080(癫痫G40.901);中风病BNG080(蛛网膜下腔出血I60.901);中风病BNG080(短暂性脑缺血G45.901);面神经炎G51.802;;帕金森氏病G2002;颅内感染G06.003等。总出院人数1109总门诊量10559优势病种质量管理病种名称中医/民族医治疗率有无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诊疗规范ICD标准诊断准确率中医/民族医诊断符合率中医/民族医辨证准确率治愈好转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人次中风病BNG080(脑梗死I63.902)85.2%有100%100%90%90.4%13.6日4628元眩晕病BNG07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G45.001)76.1%有100%100%80%97.2%8.7日2574元痴呆病BNX1(痴呆F0301)74%有100%100%85%75.4%14.1日3845元开展的主要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疗法在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指导下,用药物熏蒸、足浴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中经络、眩晕(肝阳上亢型、风痰上扰型等);采用针灸疗法配合穴位敷贴疗法治疗中风、眩晕、痴呆。专科中草药/民族药医院制剂自制“开窍醒神丸”口服及“活络膏”、“培元补肾敷贴”及“治瘫贴剂”等穴位敷贴辅助治疗脑中风。眩晕宁敷贴及消眩安神方足浴辅助治疗眩晕。“益智胶囊”及“开窍醒神贴”辅助治疗痴呆。形成的专科护理规范中风病、眩晕病、痴呆病均有专科护理规范2/8二、2010年度开展优势病种治疗分析1.中风病1.1中风病中医治疗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具有以下优势:①发挥了中医特长:对脑梗死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综合救治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瘀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措施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神治则,和急性期后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②坚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中西医各有所长;对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环节,各有优势,要相互为用。脑梗死急性期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可望取得好的疗效。对于使梗死区血管迅速再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挽救生命和减轻残疾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西医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于脑梗死的救治亦十分关键。但西医很难克服再灌注损伤,专科坚持中医倡导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整体调理,减少溶栓的次级损伤,调整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适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我们认为局部脑血栓形成为标,整体体虚为本。溶栓治疗直接溶解血栓,力专而猛,是治其标,辨证用中药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乃是治其本,破瘀与益气,标本兼顾,可减少出血之弊,并促使体虚康复。另外,通腑化痰、醒脑开窍等治法在中风病急性期也已得到广泛应用。1.2中风治疗方案优化方案总结1.2.1中医辨证2008年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中风(脑梗死)中风(脑出血)眩晕痴呆头痛其他3/8疗指南》中相关内容,结合我科临床实际,进行证型总结简化,保留核心病机,方便西医医师记忆,增加临床实用性。如:“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将“风痰上扰证”去掉,使证型间区别更明显,便于理解。结合临床,对次症进一步归纳,使各证型间的鉴别更容易。如“风痰阻络证”主要次症为“头晕、苔白厚或腻”,肝阳暴亢证主要次症为“头晕、面赤”,“痰热腑实证”主要次症为“大便不通”等。1.2.2中医治疗1.2.2.1急性期中成药治疗目前,在我国,脑梗死急性期中成药针剂的运用十分广泛,针对中草药近年来曝出来的副作用我们予以深切关注,对临床任何可能跟中草药有关的副作用均及时汇报,并进一步观察分析,调整临床用药。在能够选用更好工艺更纯的中草药时,我们总是做最好的选择。将丹参注射液改用丹参酮注射液;将银杏叶片改为银杏叶分散片。1.2.2.2增加了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内容——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行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通过学习验证,2009年我科诊疗方案纳入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的第23个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内容——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2.眩晕治疗探讨2.1眩晕中医治疗分析眩晕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并非一个单独疾病,而是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共性表现。病因十分复杂,同一性质的眩晕可有不同病因引起,同一病因又可表现不同类型的晕,要从眩晕主诉中较快地明4/8确诊断确非容易,特别是临床上多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轻微、短暂缺血所致的头晕,因为缺少明确、完整的症状、体征,依据不充分,诊断常难以肯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仍发作性疾病,西医治疗对缓解发作期眩晕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对于预防眩晕复发疗效不佳,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临床上根据“晕”的感觉、表现不同,可以协助区分病变部位。有“动”的感觉,即睁眼时看到周围景物旋转,闭目后感自身转动,称真性头晕。通常为前庭系统即内耳、前庭神经和神经核、脑干、小脑或大脑颞叶(尤其指前庭周围系统)损害之表现,并且为了进一步定位定性,又可分为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和前庭中枢性头晕,前者指前庭神经核以下损害,后者是前庭神经核以上(即脑干、小脑和大脑)损害。若诉有升降、沉浮、头重脚轻、头脑昏沉等,称假性头晕。应考虑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庭中枢部分、眼部病变、本体感觉系统病变、其他周围疾病性头晕。在上述初步定位的基础上,进而探索病变的性质和原因,这要根据详细、可靠的病史和是否伴不其他临床表现,再通过必要的有关辅助检查,做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方可明确。眩晕成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时,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中医药在其缓解期的辨证施治,求因治本的治疗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柔肝,药用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5/8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女贞子、旱莲草、首乌、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从蓉、菟丝子、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在使用培补肾精药时,要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入陈皮、谷芽、麦芽、砂仁等健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致复发。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取得较大进展,中医药对急性发作时的止晕、止呕作用不及西药迅速,但对伴随症状的整体改善有明显优势,可有效减少眩晕的复发。我们采用“改良式耳石复位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取得显著的疗效,均提示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明显提高,为提高临床疗效及拓展中药治疗范围提供科学依据。2.2眩晕治疗方案优化2.2.1疾病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审核意见中提出的“诊断标准出处不明确”。我们参照《脑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000年10月人卫版)进行了修订。2.2.2中医治疗: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审核意见中提出的“缺少穴位注射、耳针、头针、按摩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增加了针灸辨证治疗、电针治疗、穴位注射治疗、耳针、头针、按摩、拔罐等内容。2.2.3增加专科特色治疗内容:我们在药用治疗眩晕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中药口服、外敷眩晕宁敷贴、消眩安神方足浴及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综合治疗眩晕,疗效显著。3.痴呆治疗探讨6/83.1痴呆中医治疗分析痴呆又称老年呆病,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在老年人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医学认为痴呆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年高正气亏虚及七情所伤、情志失调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主要病机为精、气、血亏损不足,使髓海失充、脑失所养及风、火、痰、瘀诸邪内阻,上扰清窍,清窍受蒙,终致神明失用,痴呆遂生。其病理性质是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痴呆的病程多较长,虚证日久,气血亏乏,脏腑功能受累,气血运行失司,或积湿为痰,或留滞为瘀,加重病情,出现虚中夹实证。实证的痰浊、瘀血日久可损及心脾,或伤及肝肾,则气血阴精不足,脑髓失养,转化为虚证。痰热瘀积日久,酿生浊毒,邪毒壅盛,可致病情恶化而成毒盛正衰之证。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大脑重量可减轻2O%~3O%,大脑神经细胞数减少可达35%~45%,老年痴呆实质上是脑生理性老化反映,然生理性已成定局,不能改变,就必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目前看,对老年性痴呆的有效预防手段还很少,一般认为,老年人维持一定的脑力活动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利,老年人应养成继续用脑的习惯,另外,心理应激可损害免疫调节机能,影响对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心理卫生措施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史、高脂血症等均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故预防血管性痴呆需从预防上述危险因素着手,就预防的原则而言,还应按照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病的预后依疾病原因和病情轻重而定。痴呆的早期病情较轻者,经及时治疗,部分症状尚可有改善。病情较重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7/8往往继续发展,直至生活能力完全丧失,终日卧病在床,多因继发感染或多脏衰竭而致预后不良。痴呆兼有精神行为症状者,往往恢复较难。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痴呆的关键。轻度认知损害被认为是痴呆的早期阶段表现,有人称之为前驱期痴呆,是痴呆预防的新靶点。所谓轻度认知损害是指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临床状态,即患者记忆降低的程度大于其预期发生的年龄,但不符合临床上痴呆的诊断标准。其表现以轻微的认知和功能减退为特征,属于中医学“健忘”范畴。早期诊断轻度认知损害,并给于有效治疗,对延缓痴呆发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于临床筛查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及早干预。3.2痴呆治疗方案优化引入院内制剂:将益智胶囊用于血管性痴呆伴伴情绪不稳、失眠患者,取得较好疗效。三、2010年度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不足之处1.1诊疗方案中中成药还需进一步优化,方案在临床的执行还需进一步强化,部分病历书写中西医结合内涵不足。1.2中西医结合内涵尚有待提高。在中风的二级预防方面还有很大前景。1.3论文级别不高,国家权威杂志及SCI收录文章不多。1.4脑病科绿色通道还不畅通,影响了动脉溶栓等新技术的开展。1.5科研方面还比较欠缺:科研课题的级别不高,还没有国家自然基金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与国家重点专科不相符;2.改进措施8/82.1按国家重点专科要求,对照《目标与要求》,逐项落实,责任到人,加强专科建设,进一步做强脑病科。2.2加大科室人员进修培训的力度:要求科室全体西医人员参加本院“西学中”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2.3加强脑血管病学组、痴呆学组的中西医结合建设,加强专病门诊的建设。2.4成立脑血管病研究室,重点负责科室科研工作,不断完善其功能。2.5强化中医特色建设:2.5.1对中风、眩晕、痴呆三个病种,在前期制定的诊疗方案基础上,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进一步梳理、总结、分析诊疗方案,使诊疗方案得到优化。2.5.2对中风、眩晕、痴呆三个病种,要求具备中西医结合诊断、中医辨证,尽可能开具中药汤剂、科室自制药,病程中体现中医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