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我们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二、激发兴趣,提高成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有了动力,学习自然就会进步了。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老师要多准备素材,随时改变问题的部分条件,加强变式训练,让学生亲自去猜测,探索结论的变化,成为所得结论或规律的发现者,或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加以拓广、深化,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果这种情况一再发生,就会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老师的好感。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无论是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情境创设中要尽量创设一些与社会实践有关联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恰到好处地从生活中引入,引导学生生疑,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引入中,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事故是交通事故,而酒后驾车是导致交通事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交通法规定:每100ml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mg-79mg,属于酒后开车;酒精含量达到80mg以上,属于醉酒驾车。实验表明,用45分钟缓慢喝下一瓶啤酒,紧接着喝三杯茶,5分钟后测试结果,酒精含量就已达到60mg。如果这时开车,就已是酒驾。而喝完一大纸杯的红酒或白酒,便是醉酒。如果某人喝完酒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300mg,再不喝酒的前提下,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以每小时50%的速度减少,他至少要经过几个小时才可以驾驶机动车?这一现实问题的提出立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和构建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四、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是目标教学的重要手段,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教师就必须对每个层次的同学都要针对性的上课。分层后的教学过程就是把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整个班集体才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分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较好提高,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五、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些题目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其内在因素,利用一切有用的条件,进行对比、联想,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开拓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非常有效。例如在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例题:化简:sin2αsin2β+cos2α+cos2β-1/2cos2αcos2β。对于这个例题,我引导学生从四个不同的思路出发。思路一:复角→单角,从“角”入手。思路二:从“名”入手,异名化同名。思路三:从“幂”入手,利用降幂公式先降次。思路四:从“形”入手,利用配方法,先对二次项配方。通过此题,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函数中同角基本关系式、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以及降幂公式等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把这些知识形成网络,弄清了它们间的联系。要让学生从一题多解中深入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问题的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总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我们不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我们的教学方式能日新月异,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孙爱文.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之我见.新课程学习:下,2012.11[2]魏建辉.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基础教育论坛,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