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摘要:由于过去的城市发展往往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考虑,致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本文结合近年来济南市的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提出建设生态型环保城市的观点、对策和设想,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阐明了环境保护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区域背景与基本概况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图1),黄河下游南岸,泰山山脉之北,地处京沪铁路和胶济铁路的交汇点,北接京津,南通沪宁,东连胶莱。南山北水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济南市城市带状发展的整体格局。东部产业带位于城区东部,西起大辛河,东至市区东部边界,南起济王公路以南一带山体,北至济青高速公路。产业带南边是山,向北跨过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即是小清河、黄河,整个用地呈东西长约15km左右的带状形态。产业带处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北部地形平坦开阔,有少量孤山分布,南部为低山丘陵。产业带内的地表水主要有小清河支流——大辛河以及位于产业带北界的黄河。济南市东部产业带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区划①的研究范围的总用地为480km2,其中已建成用地为46km2,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170km2(按农田的80%计。2、现状环境质量目前,重化工、建材、机械等重工业产生的污染源导致东部产业带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等问题凸显,制约了东部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济南市环境监测站的最新监测资料,济南东部产业带2002年上半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大气污染的类型属于煤烟型,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其次是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济南东部产业带内的水污染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大辛河有机污染十分严重,已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V类标准,作为济南市主要客水的黄河,其氨氮和BOD在各个水期都严重超标。相对来说,产业带范围的地下水水质目前情况良好。产业带的区域环境噪声为国家II类区标准,昼间平均值低于65分贝。3、主要环境问题(1)河流和湖泊有机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小清河有机污染严重,多年来为超V类水体,主要断面COD、溶解氧等指标超标率为100%,已成为一条城市的排污沟。此外,地下水资源面临潜在危机,饮用水源——黄河在枯水期污染较重,卧虎山和锦绣水库呈中富营养化,狼猫山水库总氮、总磷含量严重超标。(2)空气环境质量有待提高。东部产业带的空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145mg/m3、0.058mg/m3和0.037mg/m3,日均超标率分别为38.3%、8.4%和0.2%。2000年全年空气质量周报显示,空气质量呈现III级以上污染的频率合计占32.8%。(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超标。由于城市功能混杂、交通秩序混乱,过境公路、铁路穿城,道路交通负荷过重,大多数区域环境噪声超标。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等效声级超标率为16.78%,且噪声源还有增加的趋势。(4)固体废弃物数量剧增和无序堆放。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的数量剧增。2001年,仅济南钢铁公司和黄台火力发电厂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就分别占全市重点污染源的41.63%和20.5%。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是废渣、粉煤灰和煤矸石,由于占地面积很大,经过日晒雨淋,将形成对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的二次污染。(5)生态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量开采、泉群断流等造成水生态平衡失调。而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绿地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下降。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及污水灌溉导致了农产品残毒超标,也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伴随着东部产业带人口增加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其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生态补偿能力不足日渐明显。4环境问题成因(1)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比重较大,主要包括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热电、轻工、食品等。这些工业还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的“三废”。由于产业的技术含量低,单位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排污系数大,成本高,效益低,因而造成整个产业带经济能耗高,排污量大,环境负荷过重。(2)环保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差。产业带内大量的工矿企业,如黄台火力发电厂、济南钢铁公司等1950-1960年代建设的老企业都是污染大户,虽经多次技术改造,但总体上还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污染治理投入和技术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要求。(3)城市布局混乱。工业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混杂,产业布局随意、分散,难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排放的“三废”难以集中处理,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用地结构布局的不合理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4)环保投入不足。污染治理资金缺口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建设缓慢,污染处理能力还远远达不到全市的要求。5生态区划5.1生态区划与城市空间布局研究生态区划是城市空间布局研究的重要前提和研究依据。规划应根据生态区划结果制定城市空间的发展策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发展时序,提出适宜产业的发展类型,制定产业的入驻门槛,确定环境目标和污染治理措施。济南东部产业带的生态区划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加东部产业带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防治和减少生态灾害,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示范区为目标。5.2生态区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3)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4)相似性原则。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将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5)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5.3生态功能区划根据东部产业带的地理特征、自然要素分布、产业结构、景观布局,综合考虑各类环境要素,依照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将济南东部产业带分为三大生态功能区。(1)生态敏感区:指生态环境脆弱、自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较弱、易受外界环境扰动的地区。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整个区域生态至关重要。主要包括河流水系、水库以及重要的风景旅游点。具体要求:风景点周边500-1000m的范围内禁止开发建设,河流两侧100-300m需要重点保护。(2)生态保护区:指起生态协调和环境净化作用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绿地(绿化隔离带、山林地等)和农田(旱地、水田、池塘等)。其中丘陵地上的山林地,水库漫过的湿地和传统的多灌木区,以及沿城市道路、公路、水域、起伏地段和其他边缘地林带,也应予以保护,限制开发,以维持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绿带保护具体要求:高速公路两侧100-150m为绿化隔离带,组团间500-1000m为生态隔离带,规划的主干道两侧50-100m范围为绿化带。6、结语济南市东部产业带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提出,产业带的空间布局为沿东西交通轴向带状发展的“带状组团式”整体空间格局,形成东西横向分层式的布局结构模式,由西向东分段滚动开发,经十路、工业北路两东西发展轴之间为中、高强度开发区,控制向南发展,经十路南侧为低强度开发,远期适当向北延伸,建立了产业带有序的、可持续的空间发展顺序(图9)。从而避免了工业园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东部产业带的生态安全提供了保障,促进了产业带在生态功能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水源的保护、生态廊道的建设、生态功能区的划分等生态措施,为济南东部产业带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References)1济南市环境保护局.济南市环境质量简报[Z].2001.2济南市环境保护局.济南市环境保护“十五”规划[Z].2002-12.3傅伯杰,刘国华,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J].生态学报,2001,21(1).4刘红卫,李爱贞.济南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4).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东部产业带空间布局规划研究[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