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作业最终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得分:_______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二零一四年十二月课程号:13367课程名称:保护生物学论文题目:学科专业:生态学学号:3140103姓名:吕建任课教师:张银龙12013年《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生课程作业题目一.名词概念评述(40分)1.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与CNC.DIVERSITAS(1)《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①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常设秘书处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是全球履行该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②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③根据公约,政府承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义务,政府必须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将这些战略和计划纳入更广泛的国家环境和发展计划中,这对林业、农业、渔业、能源、交通和城市规划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公约》处理的议题有:①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激励手段;②遗传资源的获取;③包括生物技术的技术取得和转让;④技术和科学上的合作;⑤影响评估;⑥教育和公众意识;⑦资金来源;⑧履行公约义务的国家报告。(2)CNC.DIVERSITAS(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hineseNationalCommitteeforDIVERSITAS):1994年成立,该机构将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协调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定期发布有关研究报告,积极推动和组织我国参加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2.关键种、冗余种、优势种、旗舰种(1)关键种(key-stonespecies):这样一些物种,它们的丢失导致生态系统其它种群或其功能过程的变化比其他物种丢失所造成的影响更大。关键种概念只是一个用于描述物种在群落中相对重要性的术语,而不能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这是因为:①关键种的定义太广,它几乎包括了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各个营养级上的物种,因此,对不同的人来说,关键种表示不同的物种。②关键种只表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地位,并不是物种的特有性质。评价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对组2成群落的所有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有充分的了解。这不仅对于物种组成复杂的群落(如热带雨林)难以做到,对简单的群落也有很大困难。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衡量关键种的定量标准。③过分强调关键种的作用实际上等于承认生态系统中有冗余种,往往使人们产生非关键种的丢失无关紧要的错觉。但是,非关键种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也是相当重要的。(2)冗余种(redundantspecies):是指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的物种。这说明群落中的物种在生态功能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性。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可以维持正常功能的最小物种数(即生态系统中有一定数目的关键种),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到一定程度后达到饱和,其他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而言则是冗余的。(3)优势种(dominantspecies):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它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1]。生态学上的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和或不显著的变化。(4)旗舰种(flagshipspecies):指能够吸引公众关注的物种,其选择并不完全基于生态学意义上的重要性,而是注重它的公众号召力与吸引力[2],东北虎、华南虎等虎亚种都是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种。旗舰种一般是某一特定物种,由于常常分布于某些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如湿地生态系统)而成为这些生态系统存在的标志。旗舰种不一定是稀有濒危物种,也不一定具有重要生态作用或经济价值,但对于人类而言它们具有重要的精神、美学价值,或在国家、民族文化上具有突出的特征,如大熊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旗舰种,已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标志。3.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1)生态系统功能: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指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属性、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三个部分。狭义上仅指生态系统属性。工业化社会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并在3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从为人类服务的角度出发,不少学者对生态系统功能引入了新的含义。最具代表的是Groot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他认为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提供服务的能力,并将生态系统功能分为调节功能、生境功能、产出功能和信息功能4大类。Groot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包含着以下几个观点:首先,生态系统功能必须对人类有用,也就是说,能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其次,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过程的子集而非本身,这与Odum生态系统功能即生态系统过程的观点形成对比。Odum的观点着重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而Groot则从满足人类的需要出发关注生态系统的经济学属性,可以说,Groot完全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来审视和定义这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也代表了生态学家和生态经济学家的观点。(2)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中对人类社会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属性,即生态系本身的功能属性。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组分的大小或状态:碳库、有机质库、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被提出之后,生态学文献中出现了许多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1997年Daily《Nature’sService:SocietalDependenceonNaturalEcosystem》一书中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同年,Constanza等在《Nature》上发表了名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一文,指出生态系统产品(如食物)和服务(如废弃物处理)是指人类直接或者间接从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得的收益,并且将产品和服务两者合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即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得的收益。并将生态系统服务具体分为17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对应着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MA)的报告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基本上采用了Costanza的观点,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人们从自然系统获得的收益,并在补充和归纳Costanza的17种服务分类的基础上,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支持(Supporting)、调节(Regulating)、提供(Provisioning)和文化(Cultural)服务4大类。(3)两者联系:从以上的定义来看,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同时两者又紧密联系着。生态系统功能侧重于反映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因此,即使没有人类的需求,生态系统功能还是会存在;生态系统服务则4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利用和偏好,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利用,如果没有人类的需求,就无所谓生态系统服务。进一步来讲,生态系统功能是构建系统内生物有机体生理功能的过程,是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其多样性对于持续地提供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生态系统的3大基本功能,就无从谈起生态系统的4大基本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由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的,是生态系统功能满足人类福利的一种表现。一般来讲,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对应的关系,但两者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在有些情况下,1种生态系统服务可由2种或2种以上功能所共同产生;同时,1种功能又可能会同时参与2种或2种以上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过程。例如,粮食、木材等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既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的循环也需要能量的流动,而碳循环功能在气候调节服务与木材提供服务中都有参与。[3]4.中度干扰假设(intermediatedisturbancehypothesis):中度干扰假设由Connell等提出,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4],其理由是:(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5.生态种组与功能群(1)生态种组(speciesgroup):是一个群落中,表现出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物型)和生态习性(即对比较重要的立地条件因子有相似的关系)的一些种。它代表了群落内种以上一级的成员,而且只有明确了种对己知环境梯度的反应后才能划定。确定生态种组有三种方法:①野外观察直接寻找具有相同生态关系的种组;②研究与单个生态因子相关的许多各自的生态习性,直到可以在图上表示这些种的生态关系;③利用表格比较或数学相关法,研究哪种区别种或特征种(或哪个相关系数高的种)会形成生态种组。5(2)功能群(functionalgroup):指在某一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地化过程中作用相同的生物群落的组合。6.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ViabilityAnalysis,PVA)利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的时间内和某种环境中灭绝概率的过程,是一种寻找物种的需求量和其在环境中的资源量的有效性,以辨别其生活史中的脆弱阶段的方法。PVA得出的结论最小可存活种群,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5]PVA最早研究物种灭绝问题的目标是计算最小可存活种群(minimumviablepopulation,MVP)。MVP是指在多重随机干扰的情况下,一个种群能够长期存活的最小个体数。Shaffer进一步指出,导致物种灭绝有多种随机因素,包括种群统计随机性、遗传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物种水平上确保种群长期存活的定量标准,即对于任何物种,在可预见的种群统计随机性、遗传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有99%的概率能够存活1000年的最小的独立种群的个体数量。鉴于MVP在孤立种群动态研究方面的价值,其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生态学家的重视,并迅速应用到保护区的设计中。7.本地种、外来种与入侵种(1)本地种(nativespecies):也称土著种(indigenousspecies)、原生种(originalspecies),是指自然发生于原生地区的物种,或出现在物种的自然分布区及其自然传播范围内的物种。是在当地自然进化的物种。(2)外来种(alienspecies):相对于本地种,是指对某一区域或特定生态系统而言,不是该区域或生态系统本地的任何物种(包括其种子、卵、孢子或其他可以使该物种繁衍的物质)。(3)入侵种(invasivespecies):是指由于其引入己经或拟将使经济或环境受到损害,或危及人类健康的外来物种。人们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外来种。8.物种濒危等级物种濒危等级(endangeredcategory)即人为制定的衡量物种或生态系统濒危程度或受威胁状况的等级系统。目前国际和国内有许多濒危物种等级的划分标准,但总的来说,均是依据物种灭绝危险程度而划分,简单明了地显示物种的濒6危状态,提供开展物种保护及制定保护优先方案的依据。IUCN物种濒危等级IUCN全称是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anNaturalResource(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48年10月建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团体。IUCN年早期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